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CCTV4中文国际《中国新闻》

山东台儿庄古城

大运河八省市非遗展演吸引众多游客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6月17日,端午小长假的第二天,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报道了台儿庄古城端午假期活动。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在山东台儿庄古城,来自大运河流域八省市三十多组国家级及省级非遗精品项目在这里轮番上演。北京的京西太平鼓、聊城的临清龙灯、天津的古彩戏法……这些穿越千百年历史长河的非物质文化瑰宝,铭刻着深深的历史文化烙印。精彩的演出,让现场的游客乐翻了天。

台儿庄古城首届大运河非遗优秀项目展演正在火热进行中,展演截止至6月18日,台儿庄古城参将署、谢裕大茶行、复兴广场、歌风楼、关帝庙、菩提寺、天齐庙等地点均有展演,给全国各地的游客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京西太平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太平鼓是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

临清龙灯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临清龙灯尤为特色,主要侧重于花样机巧,较常见的动作有:龙抱圈、舞龙、卧龙、展龙、滚龙、盘龙、蛟龙漫游、龙头钻裆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等。

古彩戏法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按门当儿讲,叫做“彩门”也叫“彩立子”,凡是变戏法的行当都称之为“彩立子”。

丁丁腔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200多年前,江苏北部徐州市铜山县境内的利国镇厉湾村、寄堡村一带,就流行了“丁丁腔”这一古老剧种。后来流传到苏、鲁、豫、皖接壤一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丁丁腔唱腔优美、高亢、委婉,犹如山间流水自然流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有着“悠扬婉转数丁丁,十八九腔七二哼”的美誉。

德州一勾勾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一勾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勾勾”剧种流行德州、聊城、惠民及河北省东南地区。地处鲁西北地区的临邑县地处黄河下游、运河之畔、千里华北大平原之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一勾勾”剧种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幡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在竿顶加上一层乃至数层由彩绸、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被称为缨络宝盖,因此舞弄起来色彩和声音都很美。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

河南豫剧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河南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徐州琴书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徐州琴书,旧称“丝弦”。源于明代小曲,以徐州地方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流行于徐州及周边接壤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地区。

徐州坠子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徐州坠子,又称“坠子书”,因主要伴奏乐器坠琴而得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东平渔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渔鼓也叫渔鼓道情,当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木筒或塑料筒制成,一头的筒口用猪护心皮蒙包,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渔鼓由一个人单独演唱,演唱内容丰富。

安阳坠剧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安阳坠剧表演活口活词、剧目可连台连本表演,独特的垛子板、十字韵、七字韵、五字坎唱腔别具一格,特有的主乐器坠胡在托腔保调、烘托气氛上绝佳配合,乐队无谱伴奏,灵活多变,演唱通俗幽默,贴近生活,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

鲁南花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鲁南花鼓是一种独具山东鲁南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威严,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柔美,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

焦作太极拳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焦作太极拳,表演者们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身法自如。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河洛大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

舞狮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舞狮颇具看点,表演者随着火爆的鼓点,鼓催狮动,狮随鼓动,立体直转、荷花怒放、高台翻滚、顶腰旋转、筋斗翻越、高台望月、下山探宝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使得狮子形象逼真,气势雄浑。表演有动有静,有紧有慢,动作多是动物本身的动作模拟,摆头、打哈欠、挠痒痒、滚绣球、直立、吞球、争球、咬架、上高桌、越障碍、饿虎扑食等,观众看的是连连叫好。

山东快书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山东快书是传统的曲艺形式,演唱者手执竹板或铜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所以又叫竹板快书,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发源于山东的临清、济宁、兖州等地,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全国。

淮北大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垛子板三种形式。演唱时多用“活口”,俗称“片子”、“赞赋”,灵活运用于描摹各种场景、场面等。演唱作品有《三国演义》、《封神榜》、《杨家将》、《岳飞传》等传统和现代书目。

濮阳东北庄杂技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有着杂技之乡誉称的濮阳市岳村乡东北庄,是广袤的豫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它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2001年,东北庄被评为“中国杂技之乡”,2008年,东北庄杂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注。

夏派唢呐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安徽淮北的夏派唢呐表演,具有高亢、绵柔、欢快、悲愤、泾渭分明等特点,在器具应用方面,注重多种器具的交替使用,促成音韵逼真、似鸣、似唤、似吟、似歌,似悲、似㖒等风格,加之“闷、咔、咪”等吹奏技巧的合理运用,使曲目的音韵更加沁人心脾,把听众带入现实情境之中。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 END ---

来源 | 台儿庄古城融媒体中心

征稿

不管你是地道枣庄人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向我们推荐美食、美景、美文、旅游攻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