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係,父母能幫什麼忙?

師生關係,父母能幫什麼忙?

【李晶專欄】

師生關係,父母能幫什麼忙?

孩子上學後,除了學習成績,父母最關心的就是他與老師的關係。在父母眼中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獲得老師的青睞。而如果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訓斥,父母心中就會很不舒服。

於是,為了幫孩子營造和維持與老師的良好關係,有些父母會或明或暗地請客送禮,有些則教孩子怎樣討老師的喜歡。

且不說這些做法可能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單就結果而言,每換一個老師,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會歸零。所以雖然付出很多,效果卻只能是短期的。而如果老師的反饋達不到父母和孩子的預期,非自願的付出還會轉化為怨懟。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那麼,在孩子與老師的關係上,父母應該採取怎樣的心態和做法,才能真正幫到孩子呢?

1

在師生關係中,父母是配角

孩子進入學校後,就是進入了社會,而處理師生關係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過程。所以如果父母在師生關係中介入過多,孩子就會失去學習和鍛鍊的機會。

臨近期末考試,語文老師留了很多作業。龍龍覺得需要抄20遍的詞語自己都會,不想寫,就求媽媽幫忙,請老師免了他的這部分作業。

媽媽對龍龍說:“你說的也有道理,可以把想法直接對老師講。”龍龍雖然怕老師,但有了媽媽的支持,第二天就大著膽子找老師說了。老師說:“如果你能保證考試全對就行。”龍龍說:“沒問題!”

回到家,龍龍把這些詞語默寫了一遍,這才安心地出去玩了。

應該說,老師比父母更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和在學校的表現,所以當孩子請求父母幫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提建立、出主意,但不能親自出面,而應該讓他自己找老師交涉。

如果父母親自提要求,老師有時會被迫做出一些妥協。這樣的結果不僅會直接降低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會讓孩子越來越習慣於利用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如果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他必然會放棄那些不合理的想法,還會在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獲得自信。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遇到困難時選擇積極面對還是逃避,是人生轉折的關鍵。所以,做孩子的參謀而不是直接上陣,既是幫孩子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機會,也是培養他自立和自信的手段。

2

別怕孩子受委屈

怕孩子在學校受委屈,是很多父母總是急於出面解決的原因。殊不知,“受委屈”也是他成長中的財富。那些總是被老師呵護的孩子,將來反而容易經不起挫折。

一年級的徵徵上學時,因為個子比較高,在校門口被幾個值日生圍住詢問為什麼沒戴紅領巾。這個場景被還沒離開的爸爸看到了,立刻喊了一聲,徵徵得以脫身。

一位兒童心理專家告訴徵徵爸:“在孩子面臨困境時不用過於緊張,告訴孩子如何處理,他就會慢慢成長起來。”

人在這個世界上,總會受委屈、頂壓力。如果具備了在遇到挫折時候儘快調整心態的能力,他就會贏得更多成功的機會。

每個人的先天心理素質不盡相同,但後天環境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那些到了工作崗位總是因為受不了領導的批評和同事的委屈選擇辭職的孩子,大多是由於被父母過度保護,或在學校期間過於順利。

因為總是需要自己獨立面對困境,孩子就會逐漸掌握化解矛盾方法。這是情商,也是能力。能夠代替父母陪伴孩子一生,也是他自強和自信的來源。

3

尊重孩子的感受

父母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這使得對於同一件事,父母與孩子的認知可能完全相反。

一年級的夢夢迴家後告訴媽媽她被老師調換了座位,從第一排調到了第三排。媽媽聽了心裡很不舒服,她覺得這是老師對女兒不喜歡、不重視的表現。

於是媽媽一會兒反思孩子成績不突出是因為自己沒有讓她提前學習,一會兒後悔自己沒有經常與老師交流,沒有盡到保護孩子的責任。

晚上,媽媽小心地問夢夢調換座位後感覺如何?夢夢興奮地說今天特別開心,因為交了好幾個新朋友。

有時候父母覺得看破了事情的本質,但那些直接的感受對孩子才更有意義。而且從長遠來看,權衡短期的利益、得失並沒有那麼重要,追求心靈愉悅才是獲得幸福人生的大智慧。

相信並尊重孩子感受更深遠的意義還在於,父母可以由此贏得孩子的信任。那些長大後不願意與父母分享心事、尋求幫助的孩子,就是因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因此,儘可能傾聽孩子的心聲,儘可能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見,既是處理孩子與老師關係的原則,也是走進孩子內心、拉進與孩子距離的機會。

4

與老師保持必要的交流

與對孩子過度關注相反,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上學後,自己只管吃穿就夠了,老師和學校是才責任人。這樣的想法會使孩子從失落走向失控。

洋洋到了入學年齡,父母把他送入寄宿學校,開始外出打工。他們認為學校管理嚴格,食宿條件也不錯,就不用自己操心了。於是除了每週跟兒子通電話,從來不主動與老師聯繫,也不參加家長會。

但是洋洋週末總是偷偷外出上網,而且越來越上癮。直到有一天沒來上學,老師才找到了他的父母。那時他們才知道,兒子的學習一直很差,經常不及格。看到孩子的現狀,他們心裡後悔不迭。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這一點毋庸置疑。老師可以給孩子傳道、授業、解惑,但不可能代替父母的關愛。孩子因為缺少父母溫暖而產生的感情失落,會直接影響他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同時,一個老師能力有限,不可能關照所有的孩子。如果父母不主動配合,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力,他行為上的失控就在所難免了。

父母與老師保持必要的聯繫,還會使老師不自覺地增加對孩子的關注。這種關注因為來自權威,因此很可能會激發他在學習上的自覺性和上進心。

5

鼓勵孩子主動請教老師

父母總是希望老師在課堂上經常叫孩子回答問題,或者主動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但所謂“求學”,就是說主動的一方應該是學生。

毛毛是個內向的孩子。上學後,媽媽發現他有時作業出錯,是因為上課沒聽懂。但是說了幾次,他都不主動問老師。媽媽說:“你如果不好意思,就拉個同學一起去吧。”並且,她把這個情況與老師做了溝通。

第二天毛毛拉了個膽子大的同學一起找老師,老師很耐心地給他講了一遍,並且笑著對他說:“以後有問題隨時來找我。”從那以後,毛毛的學習主動了很多。

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首先要引起他的注意。而向老師提問,是最自然的一種方式。

有的父母和孩子覺得提問過多會顯得理解力不夠、學習能力差,老師會看不起。但從老師的角度則會認為,如果學生沒有真正學懂知識,考試成績不好,是自己教學能力不佳的表現。

因此,與其拐彎抹角地花心思、費力氣,還不如讓孩子直接請求老師的幫助來得實際。而且,在這一問題上,老師與孩子的目標一致,豈不是順勢而為,又皆大歡喜。

在師生關係的問題上,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以坦然的心態與老師相處,鼓勵孩子以誠懇的態度向老師求教。

這樣,老師會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孩子也會從老師那裡受益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