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在瀏陽“深閨”裡的這方山水,“喚”回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子

养在浏阳“深闺”里的这方山水,“唤”回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

养在浏阳“深闺”里的这方山水,“唤”回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

【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湖南瀏陽周洛村:生態旅遊點亮遊子回家路

养在浏阳“深闺”里的这方山水,“唤”回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

盛夏將至,湖南瀏陽周洛村裡綠樹蔥籠、青竹蒼翠,村民吳朝勇經營的民宿生意漸漸進入了旺季。

兩年前,為了維持生計在廣東打工多年的吳朝勇和妻子回到老家,蓋了新房,經營起了民宿加農家樂,實現了和父母、兒女團聚的心願。“孩子生下來就跟著爺爺奶奶,一年就能回來看孩子一兩次。現在父母年邁,兒女也慢慢長大了,能回來照顧和陪伴他們,哪怕只是陪著做會兒作業、飯後散散步,也覺得很溫馨。”吳朝勇說。

以景帶村,助推鄉村振興

周洛是湖南瀏陽的一個邊陲小鄉村,雖有得天獨厚的綠水青山,卻曾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养在浏阳“深闺”里的这方山水,“唤”回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

近年來,在全域旅遊大背景下,周洛村因地制宜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打造美麗鄉村旅遊景點周洛大峽谷、周洛飛瀑漂流等項目,為村裡帶來新的動力和活力。

通過以景帶村的模式,在現有景區資源的基礎上發展旅遊服務業,通過休閒旅遊和餐飲、民宿等服務業,解決當地村民就業,讓旅遊扶貧落到實處。

养在浏阳“深闺”里的这方山水,“唤”回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

景點塔臺、村民唱戲,鄉親們不再想著出門打工,在外漂泊的遊子們也紛紛回家,經營起農家樂、果樹栽種、竹筒酒開發,安安心心地在家陪父母、孩子過上幸福生活。

大山深處的“音樂王國”

村支書徐嬋娟說:“以前村裡出去打工的有400多人,現在紛紛回家了,還有百來人在旅遊淡季去附近打打零工。現在的民風也好了,打麻將的越來越少,有時間就是陪孩子搞學習、練琴。”

支書徐嬋娟口中的“練琴”,說的是周洛小學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的手風琴。村裡發展了,父母回來了,帶來了孩子們的親情夢,也帶來了孩子們的音樂夢。

养在浏阳“深闺”里的这方山水,“唤”回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

每天中午和課間,悠揚的手風琴聲都會迴盪在大山裡的這所小學。隨著音樂指揮老師輕輕揮動手臂,孩子們低下頭,表情沉著,手指飛快跳動,層次分明的琴聲汨汨而出,各種旋律此起彼伏,在靜謐的山腳下顯得動人心絃。

周洛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曾清清拉著心愛的手風琴,臉上洋溢著幸福和興奮:“以前我們從來沒接觸過音樂,更不知道什麼是手風琴。記得那時候郭老師開著一個好大的車子過來,帶著一車的手風琴,說‘小朋友們,我給你們帶了琴,你們想練的就來報名啊!’我們第一次看到手風琴,以為是放在桌子上彈的,特別新奇。

郭老師還教我們識譜,原來音樂這麼美好!西班牙鬥牛士、讓我們幸福地跳舞吧等等,課間和午間我們都會一起練琴。”

养在浏阳“深闺”里的这方山水,“唤”回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

2014年,從湖南省歌舞劇院退休的國家一級演奏員郭偉湘經人介紹,來到周洛小學支教,自費購買了20臺手風琴捐給周洛小學,辦起了手風琴興趣班,並堅持每兩個星期給孩子們上一天培訓課。

如今,在周洛村,孩子們都愛上了音樂,美麗的青山綠水、家門口的梯田就是舞臺,父母就是最好的觀眾。“這是我第二臺手風琴,是爸爸媽媽給我買的,花了1470元。記得第一次拉給爸媽聽,他們可高興了,說我的女兒又學會一門本事了。每天我都會練,我不練,就會被人家超過了。”曽清清說。

养在浏阳“深闺”里的这方山水,“唤”回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

以前帶著孩子在外打工,基本沒時間管孩子,現在回來了,孩子還第一次接觸到手風琴,回來拉給我們聽,感覺特別幸福。”

如今,陳南強花七八十萬建農家樂欠下的錢,馬上就要還清了。“媽媽說,下半年錢還清了,攢點錢,就給我買一臺新的手風琴,我要彈新的曲子給他們聽。”陳鈺說。

养在浏阳“深闺”里的这方山水,“唤”回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