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频现“天价”收费,暴露出哪些问题?

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频现“天价”收费,暴露出哪些问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如何选择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了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渐渐火了起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五花八门,要价从数千到数万。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一些普通高中老师和大学招生老师,也被包装成“资深”“顶级”专家,咨询一次标价数千到数万元。

那么,“天价”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真的物有所值吗?高考志愿填报辅导班火热的背后,暴露出了哪些问题?

据了解,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往往强调其平台注重大数据挖掘,从海量高考数据中全面分析。但这些机构所依赖的大数据只能呈现过去,不能预测未来。比如,服务机构从他们整理储存的数据中推测出某专业的录取分数低,会引导被服务的考生报考该专业,如此一来,可能出现很多考生扎堆报考同一专业,反而会把分数抬高。而且,大数据能推算出一定填报规律,但没法算出考生喜好,商业性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只能是参考,不能作为依据,还容易形成误导。

既然如此,商业性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为何还那么火爆,似有供不应求之势?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有需求就有市场。长期以来,我国高考考生存在着“花12年时间学习、2天时间高考、2个小时填志愿”的现象。目前在志愿填报中,基本上都是家长更操心,而学生无论在高考前,还是高考后,都对志愿填报投入关注不够。在高考前一心学习,在高考后就彻底放松。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已完成高考任务,志愿填报是家长的事。学生没有自主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缺失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长就会四处托人指导志愿填报。不少家长之所以对天价志愿填报咨询趋之若鹜,无非是出于“怕失误”“想捡漏”的心理,为此宁愿花重金求个心安、买个念想。

其次,在考生及家长越来越需要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之时,公益性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却在不少地方有所缺位,甚至严重缺位,不能满足考生及家长的咨询需求。学校往往对于志愿填报服务关注不够,似乎提升成绩是学校的事,填报志愿只是考生与家长的事。即使有学校组织志愿填报咨询活动,仍是开大会式的讲讲流程,讲讲平行志愿、征集志愿、录取批次、调档比例等关键性的名词。对考生有用的指导信息非常有限。不少教育部门也只是启动高考志愿填报网上咨询平台,虽然便捷,但考生同样难以收获想要的咨询结果。

再者,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公开招生数据,但往往到了高考填志愿时,上一年的数据才姗姗来迟。各个地方的招生计划也基本都要填报志愿之前才公布。这折射出高考招生环节还存在一些漏洞,如高校招生信息公布得不够充分,考生和家长同高校之间信息不对称、话语权不对等,导致考生和家长产生信息焦虑情绪,给了志愿填报培训及“忽悠专家”可乘之机。

从相关报道来看,一些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商家,难逃欺诈嫌疑。这些商家声称数据来自教育部,然而,多地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均表示,数据只会提供给考生,不可能与商业机构合作。这些商家玩弄的把戏既不神秘,也不高明。至于商家倾情推销的“专家”,他们的眼里恐怕没有志愿,只有利益罢了。且不说这些“专家”提供的咨询服务含金量如何,单是从几千到几万不等的收费,就尽显随心所欲。天价服务究竟属于商家的自我炒作,还是“专家”的自我标榜,很有可能是两者在利益驱动下的一拍即合、沆瀣一气。

高考志愿填报,对学子和万千家庭而言,非同小可。考生和家长因为未能得到正确指导而花费了很多冤枉钱,已足以让人愤慨。令人担忧的是,根本不具备专业资质和相关知识的“专家”和机构唯利是图,随意误导消费者。若真有学生及家长听信了这些人的建议作出错误选择,真可谓一见“专家”误终生。

我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有类似规定。对于虚假宣传销售“天价志愿填报服务”的经营者,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立即行动起来,予以坚决打击,维护家长和学生的权益,以及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此外,要让“天价志愿填报服务”彻底失去市场,还需要高校、教育部门、招录工作机构等树立高考招录工作服务意识,及时摘编、整理、发布科学填报志愿服务信息,并提升志愿填报公益服务的含金量,切实服务好考生和家长,从而将“天价志愿填报服务”逐出市场。

在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支持下,高中学校不妨积极探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增强高中生对于高校专业以及未来就业情况的了解和认识。对于高考生而言,填报志愿不应全盘交给他人来搞定,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实力等实际情况,根据政策和规则进行理性的定位与选择。毕竟,很多高考生已成年,他们的人生道路,更需要他们自己做出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