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您與「知樂古典音樂」只有一個關注的距離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今日主播:念晞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你應該知道的古典名家名曲 之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與古典主義相去甚遠——德彪西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嚴謹的結構、深刻的思想性和邏輯性,甚至看不到浪漫主義的豐富情感;取而代之的是奇異的幻想因素、朦朧的感覺和神奇莫測的色彩。他的創作和聲細膩、繁複,配器新奇、富有顏色感,旋律略帶冷漠、飄忽的感覺。

從作品總數上看,德彪西並不是個多產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有突出特色。他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印象派”音樂的典範,其中著名的有:歌劇《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管絃樂曲《牧神午後》、《夜曲》,交響詩《大海》,鋼琴曲《版畫集》等。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牧神午後前奏曲

《牧神午後前奏曲》創作於1892年,是德彪西三十歲時的作品,是根據象徵派詩人馬拉梅的詩《牧神午後》,用獨特手法來表現印象派畫風的管絃樂曲。

此曲於兩年後(1894年),在國民音樂協會上首演。由於此曲來的實在是“前無古人”,在場聽眾都聽得如痴如狂,渾然忘我。也因此曲,德彪西一夜成名,跨入世界著名作曲家之列,確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馬拉梅的詩大意如下:半人半羊的牧神“潘”,在樹叢中呈現半睡半醒的狀態:復活節當日,空中閃著金黃的陽光,自己夢醒之間彷彿見一群仙女:嬌柔的雙手,靈動的雙足,飄然掠過面前……潘不禁被這景象迷惑,反問自己:“我是愛這一夢嗎?”清醒後,潘追憶著自己夢中的感覺與情緒,一而再、再而三……慢慢地,在他眼中出現一個臆斷:“難道我看見的是一群天鵝?”最後他想像著自己在艾特納山腳的陰影中,懷抱著維納斯;正當要因這樣褻瀆神明而遭受懲罰時,自己又合起雙眼,沉沉睡去;他向清醒的現實告別,在茫然若失的夢裡,走向更加隱晦的下一層……

德彪西的《牧神午後》並非把詩具象於管絃樂,而是用獨特的和聲和管絃樂法給所有人最大的留白:不論是詮釋者、還是聆聽者,此時此刻你是牧神“潘”?是潘夢中的仙子?是他想要攬入懷中的維納斯?需要捫心自問……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交響詩《大海》

《牧神午後前奏曲》、《夜曲》、《佩雷亞斯與梅麗桑德》的相繼成功,使德彪西的聲譽日益漸隆,他也漸漸有了追隨者。經過二年的醞釀(1905年),他的另一部傑作一一交響詩《大海》誕生了。《大海》雖是一部傑作,但因當時德彪西身陷家庭醜聞,遭至世人冷眼,導致交響詩《大海》1905年首演時並未獲得好評。

全曲三個樂章,整體上看從頭至尾都是連貫的;而且每個樂章都有“交響性描述”的副題,充滿了強烈的描述感。

第一樂章海之黎明至中午

夜色中,海一片寂靜,只有浪衝擊之聲,天空泛起魚肚白,忽然之間火紅的太陽竄出海平線,海浪依舊悠然地一波接一波,海鷗在風中翱翔嬉鬧……曲子由兩個主題構成,序奏部主題是第三樂章的重要素材。

第二樂章浪之嬉戲

“或是太無聊,白色的海浪開始嬉鬧……”序奏部後兩個主題交互出現,代表海浪,當兩個海浪相遇時激起更大的浪花。

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

在定音鼓不穩定的顫音下,全曲開始風與海的對話:一會兒激烈;一會兒溫和……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月光·貝加馬斯克組曲

“把朦朧月光下的世界以印象手法勾勒夢幻美”,這是過去被視為不可能的事。

此曲是德彪西初期的作品,大約完成於1890年左右。《月光》是《貝加馬斯克組曲》的第三首(“貝加馬斯克”是十九世紀流行與意大利鄉間的一種快速六拍民間舞,此種舞蹈滑稽而粗狂,起源於十六世紀的意大利貝加摩,故此得名)。此時,德彪西的作品尚留有馬斯奈、聖桑、佛瑞等人的痕跡,可以說是邁向獨立境界前的創作嘗試,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此曲完成後直到1905年才出版,而且經過了作曲家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

《貝加馬斯克組曲》共四首:《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巴斯比艾》,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第三首《月光》。從它誕生之日起,便常常被人拿來單獨演奏,而忘記了它的出處;即便是現在,它也時常會出現在電影背景音樂裡,很多人都用它來做背景從而提升整體品味。

文/茶茶斑竹

背景音樂列表

1.牧神午後前奏曲

2.交響詩《大海》第二樂章

3.交響詩《大海》第三樂章

4.月光

知樂古典音樂—知識文庫

www.zhiyue001.com

有聲音的古典音樂鑑賞平臺

FOLLOW US|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

新浪微博:知樂古典音樂

喜馬拉雅、蝦米、蜻蜓的認證賬號:知樂古典音樂

長按 識別二維碼

入駐 知樂社區

JOIN US

招賢納士|商務合作|添加進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