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您与「知乐古典音乐」只有一个关注的距离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今日主播:念晞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你应该知道的古典名家名曲 之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与古典主义相去甚远——德彪西的作品中已看不到严谨的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甚至看不到浪漫主义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创作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富有颜色感,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

从作品总数上看,德彪西并不是个多产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有突出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派”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交响诗《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牧神午后前奏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创作于1892年,是德彪西三十岁时的作品,是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梅的诗《牧神午后》,用独特手法来表现印象派画风的管弦乐曲。

此曲于两年后(1894年),在国民音乐协会上首演。由于此曲来的实在是“前无古人”,在场听众都听得如痴如狂,浑然忘我。也因此曲,德彪西一夜成名,跨入世界著名作曲家之列,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马拉梅的诗大意如下:半人半羊的牧神“潘”,在树丛中呈现半睡半醒的状态:复活节当日,空中闪着金黄的阳光,自己梦醒之间仿佛见一群仙女:娇柔的双手,灵动的双足,飘然掠过面前……潘不禁被这景象迷惑,反问自己:“我是爱这一梦吗?”清醒后,潘追忆着自己梦中的感觉与情绪,一而再、再而三……慢慢地,在他眼中出现一个臆断:“难道我看见的是一群天鹅?”最后他想像着自己在艾特纳山脚的阴影中,怀抱着维纳斯;正当要因这样亵渎神明而遭受惩罚时,自己又合起双眼,沉沉睡去;他向清醒的现实告别,在茫然若失的梦里,走向更加隐晦的下一层……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并非把诗具象于管弦乐,而是用独特的和声和管弦乐法给所有人最大的留白:不论是诠释者、还是聆听者,此时此刻你是牧神“潘”?是潘梦中的仙子?是他想要揽入怀中的维纳斯?需要扪心自问……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交响诗《大海》

《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佩雷亚斯与梅丽桑德》的相继成功,使德彪西的声誉日益渐隆,他也渐渐有了追随者。经过二年的酝酿(1905年),他的另一部杰作一一交响诗《大海》诞生了。《大海》虽是一部杰作,但因当时德彪西身陷家庭丑闻,遭至世人冷眼,导致交响诗《大海》1905年首演时并未获得好评。

全曲三个乐章,整体上看从头至尾都是连贯的;而且每个乐章都有“交响性描述”的副题,充满了强烈的描述感。

第一乐章海之黎明至中午

夜色中,海一片寂静,只有浪冲击之声,天空泛起鱼肚白,忽然之间火红的太阳窜出海平线,海浪依旧悠然地一波接一波,海鸥在风中翱翔嬉闹……曲子由两个主题构成,序奏部主题是第三乐章的重要素材。

第二乐章浪之嬉戏

“或是太无聊,白色的海浪开始嬉闹……”序奏部后两个主题交互出现,代表海浪,当两个海浪相遇时激起更大的浪花。

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

在定音鼓不稳定的颤音下,全曲开始风与海的对话:一会儿激烈;一会儿温和……

德彪西,“月光·印象”(二)

月光·贝加马斯克组曲

“把朦胧月光下的世界以印象手法勾勒梦幻美”,这是过去被视为不可能的事。

此曲是德彪西初期的作品,大约完成于1890年左右。《月光》是《贝加马斯克组曲》的第三首(“贝加马斯克”是十九世纪流行与意大利乡间的一种快速六拍民间舞,此种舞蹈滑稽而粗狂,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贝加摩,故此得名)。此时,德彪西的作品尚留有马斯奈、圣桑、佛瑞等人的痕迹,可以说是迈向独立境界前的创作尝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曲完成后直到1905年才出版,而且经过了作曲家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

《贝加马斯克组曲》共四首:《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巴斯比艾》,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第三首《月光》。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常常被人拿来单独演奏,而忘记了它的出处;即便是现在,它也时常会出现在电影背景音乐里,很多人都用它来做背景从而提升整体品味。

文/茶茶斑竹

背景音乐列表

1.牧神午后前奏曲

2.交响诗《大海》第二乐章

3.交响诗《大海》第三乐章

4.月光

知乐古典音乐—知识文库

www.zhiyue001.com

有声音的古典音乐鉴赏平台

FOLLOW US|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新浪微博:知乐古典音乐

喜马拉雅、虾米、蜻蜓的认证账号:知乐古典音乐

长按 识别二维码

入驻 知乐社区

JOIN US

招贤纳士|商务合作|添加进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