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經常說臨帖首先要讀貼,怎麼讀,讀什麼?

逍遙墨翁

宋代黃庭堅說:“古人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黃庭堅說的“觀”,即是讀帖的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說:“皆須是古人名筆,置於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這裡所說的“諦觀”,就是讀帖的意思。

讀帖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方法。讀,並不是出聲去讀,而是“觀”之意。即在臨帖之餘,或臨帖之前,詳細觀察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構和神韻,將它們觀之入眼,銘記於心,然後去臨習。

要將古人法帖學到手,要靠臨摹,而比臨摹更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讀帖。因為讀帖鍛鍊人的眼力心力。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難於表現出來的。


中州耕牛堂主

我是墨點書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要明確一點,讀帖並不是要讀字帖的文字,也就是不要讀這件作品寫的什麼詩詞或者什麼內容。

首先讀帖要去讀字帖裡一些能夠提高和改善用筆方法的內容。

比如說,筆畫是形狀的,方的、圓的、尖的、還是方圓結合的?各種形狀的筆畫是用什麼樣的筆法能夠寫出來。通過大量讀帖來提高自己對於書法筆畫線條審美的提高,以此來揣測書寫者在書寫過程中毛筆的狀態、提按和書寫節奏的變化、用筆的細節,甚至書寫者的情感起伏變化,以此來改善自己的書法臨摹和創作。養成具有自己書寫風格的書寫習慣。

其次,讀帖要讀一件作品裡字的結構規律,有的疏密對比較誇張,有的收放對比計較誇張。通過對比筆畫的長短對比、方向變化、相對位置的安排來確定一個字的所有的筆畫間的關係。比如可以通過以下視頻來觀察筆畫的長短對比、方向變化、相對位置的安排。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72f0003a5cca9463a51\

墨點書畫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需要意會,我儘量加圖給解釋一下。

臨帖和讀帖是兩回事,通常我們臨帖的過程中也有讀帖的成分。

那什麼是讀帖呢?

古人說“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通常意思都是“背四書五經”,我們解釋讀帖也可以這樣解釋,讀帖就是最大程度的去還原其中的規律和細節。

所謂讀帖,其實要讀很多,比如我們初學時,要掌握它的筆法,也就是把筆畫的形狀寫像。

其實對於毛筆來說,我們只要把握住正確的使用放法,是可以寫出任何形狀的筆畫的,我們看到帖中的形狀,自己在是手上,就會知道怎麼運作毛筆會寫出這種形狀,這是我們作為人,一個靈長類動物會用工具的基因決定的。

比如說簡簡單單的“切筆”,畫黑圈的地方,都是需要“切筆”或者“折筆”的地方,因為“切”和“折”出“方角”,這個大家肯東都能理解。

這就是從筆法上,來讀帖,我們除了要讀“折”,還要動藏鋒,露鋒,轉筆,提按頓挫等,這個不明白沒關係,因為一開始都是不明白的,只有去把帖儘量臨像,才能慢慢理解。

所謂的讀筆法,就是把這類筆畫的形狀,讀懂,要思考他是通過什麼用筆動作怎麼做出來的,這二個非常關鍵。

第二個,需要讀結構。

一個字的結構,可能有百種寫法,所謂的讀結構,其實就是分析他結構的規律,每個人寫出的字形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他的重心應該都是穩定的,可能個別取險勢,這個也是更需要注意的地方,因為從結構上取險,他的部分筆畫結構可能就跟別的字不一樣。

比如這個“偉”字,單人旁第一丿,在左上邊米格虛線處成等分的為主,丨在丿的下三分之一處起筆,同時也被橫著的米格虛線分割成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二。

到右半部“韋”第一個橫在丿的上三分之一處起筆,第二個的位置靠近下三分之一處起筆,第三橫在豎的四分之一處起筆,第四橫在豎的二分之一處起筆。

並且左右橫都是斜上十五度。

這就是讀帖。

古人是沒有這些結構規律的,但是古人學字的時候也是用格子輔助的,可能是“回宮格”,可能是“九宮格”,米字格是後來才出現的。

你要找準他的規律才可以,各種楷書,都有其規律,楷書能找到規律了,行書自然就明白了。

很多人說“古人寫字的時候都未必想這麼多”,這話說的有道理,但是我就一個問題:說這話的人,是寫到古人的水平了嗎?是寫到一個“方方正正”楷書的水平了嗎?

如果沒有做到,這就是技巧。

第三讀,有字中布白的變化,也就是輕重,粗細,疏密,轉折之類筆法加結構的變化。

比如這個“常”字,為何最後一豎靠右?而不是在中間?

這個“省”,為何上邊少是歪的,目確是正的?

這個“告”,為何中間只有一次斷筆,要分成兩筆寫?為何不是一筆書?一筆書怎麼寫?為何不是三筆書?寫三筆的話怎麼變?

為何這個“動”要左高右低?左低右高行不行?

一筆下來,轉折有什麼變化

嗎?

等等等等

這些都是讀帖的內容

這僅僅是一部分。

還有就是讀章法,多字之組合,還是都是單字排列。

通篇,一行字的中線在哪?

哪裡是不符合中線的,哪個部分有變化?

為何有變化?變化對整個篇幅來說是更漂亮了還是更醜了?


最後,這一點不必須,但是我個人一直堅持,那就是弄清楚每個手札內容的“釋義”,這個幾乎沒人講,網上大多數都沒有,怎麼辦呢?自己翻譯唄~(自己存貨好多)

自己翻譯就意味著可能要參考很多資料,去了解當時的史實,用語習慣等。

這類翻譯我是比較看中的,因為手札記錄了他們的生活,通常內容跟書寫狀態掛鉤,這個是比較高層次去理解帖的一種辦法,比如王羲之《姨母帖》《喪亂帖》講的是家裡人去世,墳墓被搗毀這類的事,寫的時候心情肯定是不太好的,他們的線條和用筆感覺就會不一樣

不要小看這些,把握書寫者的書寫狀態,才能去臨的更貼近原貼,借用一個專業詞彙“合槽”,這是配音中的專業詞彙,最近被《聲臨其境》洗腦了。配音講究“氣息”“情緒”合槽,才能對準口型,配的跟原聲一樣書法亦然,只有用筆的感覺更貼合,才能寫的更像

啟功在釋義這方面兒造詣非常深,也讓我獲益頗多。

這點不做讀帖精要,只是一個,個人選擇。


好了,上邊說了那麼多,其實多以問題為主,很多人以為讀帖就是看,大錯特錯。

這本帖只看的話,還不如去打遊戲,它不缺一個人傻盯著。

讀帖一定是帶著問題去的,一定要帶問題讀。

就這麼說吧,憑什麼兩個人都練兩年,就有差距?

而且很多人都是不太勤奮的比勤奮的練得好?

一定是因為他想的比你多。

一個書法家對字的看法,肯定跟一個初級水平的選手是不一樣的。

給他一個字,他能說的別有洞天,給小白一個字,那只是一個字。

書法是一個自身積累的過程,不想不鑽研,怎麼可能會進步?

練嗎?好像勤奮的人不少,世界上從來不缺勤奮的人。

往觀歷代大家書論,他們都描述過學書法的心路歷程,其中苦思冥想不得處,也是讓人非常難受。

什麼是天賦?就是你疑惑,你思考,你想通了。

多想,比多練重要。

告訴你們一個事實,我得眼光跟我得水平,不稱正比,我的水平跟我得書齡,也不成正比,我得書齡跟我思考過的問題,也不成正比,我思考過的問題和我所學的東西,成正比。


梁宇航

問題:學習書法應該怎麼讀帖?

我們經常說,學習書法一定要臨帖,臨帖是學習書法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學習書法不臨帖是入不了書法廟堂的。就好比學廚師不上灶練習只背菜譜。

但是很多人只顧著臨帖了,卻忽略了學習書法另一個重要的方法:讀帖。

讀帖並不是讓你去識讀字帖的文字內容,而是讓你去看字帖,去觀察字帖的章法、結構和筆法。我也把這個過程稱為“目臨”。目臨在書法學習中也非常的重要,我的老師告訴我:臨帖的時間要和讀帖的時間一樣。

只去臨帖,容易陷入細節,讀帖可以一邊觀察細節,還能觀照整體。臨帖的時候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毛筆上,讀帖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字的本身,如果你現在書法進入瓶頸期,可以嘗試著去讀讀帖。

我讀帖的具體方法就是用眼睛順著筆畫的軌跡往下看,看完之後再閉上眼,在心中把這個過程再演示一遍,這樣有時候比臨帖還有效。

你覺得呢?


不二齋

1對於一個書法家,臨帖是一個終身的事情。臨帖能夠學習古人留下的經典法帖中的法則,學習古人的用筆,結體,章法處理等等。臨帖之前確實需要讀帖,那麼讀帖具體都需要讀什麼呢?

2臨摹字帖之前的準備工作就是讀帖,我們讀帖包括:作品的整體章法處理,筆畫之間的遊絲引帶,字與字之間的承接,作者當時的寫作心境,作品的寫作背景等等。那麼怎麼讀貼呢?



3具體怎麼讀帖,我認為首先查閱書家的資料,來確定這本字帖的寫作背景,從而體會當時書家是在怎樣的一種心境下書寫的。除了對書家的寫作背景和心情以外就是技法上的讀。具體怎麼讀呢?我認為,首先分析書家的用筆,也就是看筆畫是怎麼處理的,其次要仔細觀察筆畫之間的遊絲,從而搞清楚字的結構,最後再讀字與字之間的上下承接轉折,再整體通讀全貼,從而看整篇作品的神韻,行氣。


4做到以上幾點準備工作,才能去動筆臨摹。所以臨摹以前要小認真讀帖!


清雅齋書法日講

黃庭堅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書即成,且氧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楷式。】姜夔《續書譜》中說:【“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視,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臨帖。”】



古人的許多書論中告訴我們,學習書法必須學會讀帖,也告訴我們瞭如何讀帖。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其實不外乎讀點畫和筆法、結構和章法。

我們先說說點畫和筆法的閱讀問題。那麼該如何讀帖呢?

一、讀出點畫的形狀和用筆表現技法。

看清每一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處的形狀是方,是圓或方中有圓,或是露鋒或藏鋒等;看清筆畫的何處粗何處細,粗細變化幅度如何,大致比例如何。看清筆畫的轉折處是方是圓或是提筆暗過等。

看清點畫的曲直和剛柔。看清一個字的主筆和位置。




看清每一個點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運筆技法。起筆是逆鋒還是露鋒,中段一般中鋒行筆,要看清出用筆的提按幅度如何,和看清粗細變化的過程。看清收筆是先提在頓或是直接駐鋒頓筆,回鋒收筆等。

二是看清點畫在字中的位置和字的結構佈勢。

1、點畫的位置問題

可以藉助界格來分析,看清每一個點畫在界格中所處的位置和發起、結束方向。這種方法可以採取參照物的做法。如以界格十字中分線為標準,也可以第一個筆畫為參照,找準點畫位置。


2、看清結構問題

看清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亦或包圍結構。

看清各部分所佔比例大小几分。看清偏旁部首的高低、錯落、斜正、迎讓避就等佈勢情形如何。

看清字內的虛實和字的重心是如何處理的等。

還有要學會👉【遠觀神采】【近觀細節】的能力。


三是看清通過的章法情況。如是縱橫有行列還是縱有行橫無列等。看清字與字之間的關係,甚至字與字之間上下左右的處理關係。

做到這些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對所臨摹的字或作品有了初步的把握或掌控了。其實以上讀帖內容只是初步的粗淺的閱讀方法或內容。真正做到讀之入神,涉及的的問題方法更多和非常複雜、微妙。需要我們讀書提升審美水平和通過鍛鍊去體悟,至少要學習一門藝術欣賞的課程和進行相對系統的書法理論的學習之後,才也有可能達到較高的讀帖水平。


翰墨書道

謝謝你提這個問題。讀帖,是學習書法核心的核心,靈魂的靈魂。千千千里馬千千萬萬次強調說:學習書法沒有讀懂字帖,那叫“抄字”。

讀帖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過關的,有人一輩子也沒有讀懂過一個帖。所以,怎麼讀帖,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也是一個嚴密的學習科學。

不論你學習的是什麼字,什麼體,讀帖的方法有區別嗎?

你一定會說,當然有區別。千千千里馬告訴你,就你這句話,證明你是不會讀懂字帖的。

會讀帖的人,讀什麼帖但是一樣的。

為什麼是這樣?那人家的章法,字體都不管了?草書和楷書能一樣嗎?

千千千里馬要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書法就是寫字。寫字就兩個問題。

一個是如何寫出來。一個是寫出來怎麼知道好不好。

臨摹書法,這兩個問題尤其突出。

所以,寫字就要從“如何寫出來”讀起。這是第一步。

我們很多人認為,你說的“如何寫出來,我一看就看明白了”。真的是這樣嗎?

根本不是這樣,如果是這樣,學習書法,真的太容易了。

由於我們沒有認認真真看一個字一個筆畫是“如何寫出來的”,所以,你下筆就無方,也就是說,你的筆法是錯的,或者是不準確的。

假如一個字是八個筆畫,如果方法不對,你根本避免不了有幾個筆畫是錯的!

比筆畫錯誤更嚴重的,還不算沒有寫準確。

知道嚴重錯誤是什麼?

千千千里馬告訴你,是你根本不知道“我哪對,哪錯了”!如果你看懂了字帖,我們反覆練習,目標是準確的,但是你沒有看準確,怎麼會有臨摹“準確”的可能?

我們有不少是出名書法家,一輩子也沒有發現過自己臨摹“哪對哪錯”的問題,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而是太普遍了的事情。

為此,我們已經在心理學層面對此做過智力運算分析了。

這種情況完全符合“運算失誤”心理。就是,發現不了自己的錯誤,是一個常態。

這個常態,不僅僅是學習書法,其他任何工作學習中都會發生。

那麼,我們能不能糾正“運算失誤”在書法學習中的存在呢?

當然可以。這就是我們反覆說的“四法三筆”。

我已經在我的悟空問答中舉例了不少名人的臨摹錯誤了。

有些“名人”因為沒有讀懂字帖,達到什麼程度?說出來都會嚇死你!

百分之一百,沒有讀懂字帖!

也就是說,他臨摹的字帖,沒有一個字一個筆畫,是有字帖上“那個意思”的,更不要說“一模一樣”了!這是嚴重影響我們書法學習質量的大事,所以,讀帖千萬要從“四法三筆”做起。

下面的臨摹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試試你找錯的本領如何吧。






千千千里馬

讀帖要讀什麼呢?要明確字的點畫起收處用筆、結構體勢的奇正、方圓、字與字間的關係、讀懂結構上和點畫之間的搭配關係,以及通篇的佈局、韻律等,從細微處窺測書體獨有的特點,從宏觀上發現與他體的共同點,來提高自己的辨別和鑑賞能力,同時加強和培養自己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方法。


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那麼如何讀帖呢?

首先,記憶式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通過反覆細看理解記憶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

其次,欣賞式 ,對於讀帖開始是抽象模糊,讀起來會很枯燥乏味,找不到作品生命藝術價值,就要我們自己抽象意境,用欣賞的眼光反覆讀貼,培養自己的意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就會心領神會的掌握了,


書法大樹

讀帖,這是許多學書者所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們現今的書法初學者和愛好者,大都買一些經過整理或局部放大的字帖。這固然對單字練習有好處,但要真正系統的學習某家書法,最好還是要臨讀完整和清晰的版本,如碑帖後附有名家跋語或觀款的則更好。

古人或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人學書,對讀帖是極為重視的。過去由於印刷技術的落後,要得到原跡或好的碑版是極為困難的。所以有了趙孟頫的:“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之說,現今人們雖然可遍觀歷代名跡,其影印技術纖毫畢現,比“下真跡一等”的雙鉤摹榻技術還先進,學習條件比之古人優越了不知多少,但正因為這原因,反而使現今學書者臨帖心猿意馬、貪多而不精。



我幼時曾見祖父經常捧著一本古帖,讀帖的時間比臨帖時間還多。當時頗為不解,經過多年體會,才瞭解其中奧妙。


臨帖分對臨、背臨和意臨幾個階段。對臨和背臨是初、中級階段:主要是對所臨之帖的筆法、結構、章法等內容有個直觀的練習,是入帖的必須過程。

而意臨則屬於臨帖的高級階段,是出帖的關鍵手段,而讀帖則為意臨的重中之重。

讀帖,不僅能全局性的觀察筆法、結構、章法等要素,特別重要的是能提高本身的審美和學養。

流傳下來的諸多名帖,不僅是書法藝術的典範,還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美文。我們在學書的同時,還能沉浸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之中,對自身的文化修養也有很大提高。

前輩先賢們對讀帖的嚴謹認真態度近乎苛刻,他們得到一本碑帖,首先要認真通讀,甚至能背誦,對其間不認識的字要查閱,不通順句子要考證,以至碑帖中因剝瀝或損缺的字句也要窮盡辦法去搞清楚。所以這也是歷來書畫名家也是學識深厚的學者和鑑賞高手的原因了。


我們無論學習任何一家書體,通過讀帖還能瞭解其人的時代背景、治學過程,體會此篇碑帖的出處及書者當時情緒、心態,通過跋語還能瞭解帖中中優劣、流傳軌跡甚至書者生活中的趣事瑣聞。

在這裡筆者不再分條分段的贅述具體讀帖方法,想必通過以上的強調,學友們會清楚的知道讀帖的重要性了。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書法家,就認真讀帖吧!


臨池管窺

讀帖包含有幾個方面。

一,字帖的文字內容,作者的信息簡介,作品的創作年代,及書作的歷史背景。這一部分只需要瞭解了就可以。


二,字帖如果是墨跡本,(這是最好的學習範本)在墨跡中,能看到書者的起、行、收、承接、輕重緩急、枯潤等石刻碑帖中所不能看到的信息。

所謂的讀帖,就是要把這些東西詳細的進行分析,對著一個筆畫研究他用的是什麼筆法,哪幾個筆法組合完成了這個筆畫。把你分析得出的結果在臨帖時檢驗。檢驗自己分析出來的運筆方法是否正確。讀帖與臨帖結合在一起,讀一個字,十分鐘不一定能分析完成。要對每個筆畫讀起筆,行筆,收筆,這是運筆的筆法方面。另一方面讀的是結構。每個筆畫的位置,間距,方向。楷書著重點看筆畫的間距等分。位置長短。行草書著重看位置方向。



三,拓片碑帖,就要求看刀刻後面隱藏的筆跡。比如聖教序中有選用蘭亭序中的字,兩個字帖拿來看它們中的同一個字,它們之間的異同。以墨跡本中的字對石刻中的字進行比較。以墨跡為準。不能說是石刻的比較均勻而去照石刻的寫。如果照石刻寫就失去了筆墨所表現的神韻。


四,在細節方面看完以後,就要看整體的變化應用。相同的字,有什麼不同的寫法,學會在寫相同的字時的變化。

讀帖在於明理。知道這個字怎麼寫,還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寫。要知道用什麼筆法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樣。就能夠做到“意在筆先”。心裡面有形,手中的筆才能按著自己的心意去做。所以說,書法是小火慢燉,才有滋味。急躁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