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经常说临帖首先要读贴,怎么读,读什么?

逍遥墨翁

宋代黄庭坚说:“古人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黄庭坚说的“观”,即是读帖的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这里所说的“谛观”,就是读帖的意思。

读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方法。读,并不是出声去读,而是“观”之意。即在临帖之余,或临帖之前,详细观察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构和神韵,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去临习。

要将古人法帖学到手,要靠临摹,而比临摹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读帖。因为读帖锻炼人的眼力心力。如果眼观不准,心记不住,手是难于表现出来的。


中州耕牛堂主

我是墨点书画,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明确一点,读帖并不是要读字帖的文字,也就是不要读这件作品写的什么诗词或者什么内容。

首先读帖要去读字帖里一些能够提高和改善用笔方法的内容。

比如说,笔画是形状的,方的、圆的、尖的、还是方圆结合的?各种形状的笔画是用什么样的笔法能够写出来。通过大量读帖来提高自己对于书法笔画线条审美的提高,以此来揣测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毛笔的状态、提按和书写节奏的变化、用笔的细节,甚至书写者的情感起伏变化,以此来改善自己的书法临摹和创作。养成具有自己书写风格的书写习惯。

其次,读帖要读一件作品里字的结构规律,有的疏密对比较夸张,有的收放对比计较夸张。通过对比笔画的长短对比、方向变化、相对位置的安排来确定一个字的所有的笔画间的关系。比如可以通过以下视频来观察笔画的长短对比、方向变化、相对位置的安排。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72f0003a5cca9463a51\

墨点书画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意会,我尽量加图给解释一下。

临帖和读帖是两回事,通常我们临帖的过程中也有读帖的成分。

那什么是读帖呢?

古人说“读四书五经”的时候,通常意思都是“背四书五经”,我们解释读帖也可以这样解释,读帖就是最大程度的去还原其中的规律和细节。

所谓读帖,其实要读很多,比如我们初学时,要掌握它的笔法,也就是把笔画的形状写像。

其实对于毛笔来说,我们只要把握住正确的使用放法,是可以写出任何形状的笔画的,我们看到帖中的形状,自己在是手上,就会知道怎么运作毛笔会写出这种形状,这是我们作为人,一个灵长类动物会用工具的基因决定的。

比如说简简单单的“切笔”,画黑圈的地方,都是需要“切笔”或者“折笔”的地方,因为“切”和“折”出“方角”,这个大家肯东都能理解。

这就是从笔法上,来读帖,我们除了要读“折”,还要动藏锋,露锋,转笔,提按顿挫等,这个不明白没关系,因为一开始都是不明白的,只有去把帖尽量临像,才能慢慢理解。

所谓的读笔法,就是把这类笔画的形状,读懂,要思考他是通过什么用笔动作怎么做出来的,这二个非常关键。

第二个,需要读结构。

一个字的结构,可能有百种写法,所谓的读结构,其实就是分析他结构的规律,每个人写出的字形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的重心应该都是稳定的,可能个别取险势,这个也是更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从结构上取险,他的部分笔画结构可能就跟别的字不一样。

比如这个“伟”字,单人旁第一丿,在左上边米格虚线处成等分的为主,丨在丿的下三分之一处起笔,同时也被横着的米格虚线分割成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二。

到右半部“韦”第一个横在丿的上三分之一处起笔,第二个的位置靠近下三分之一处起笔,第三横在竖的四分之一处起笔,第四横在竖的二分之一处起笔。

并且左右横都是斜上十五度。

这就是读帖。

古人是没有这些结构规律的,但是古人学字的时候也是用格子辅助的,可能是“回宫格”,可能是“九宫格”,米字格是后来才出现的。

你要找准他的规律才可以,各种楷书,都有其规律,楷书能找到规律了,行书自然就明白了。

很多人说“古人写字的时候都未必想这么多”,这话说的有道理,但是我就一个问题:说这话的人,是写到古人的水平了吗?是写到一个“方方正正”楷书的水平了吗?

如果没有做到,这就是技巧。

第三读,有字中布白的变化,也就是轻重,粗细,疏密,转折之类笔法加结构的变化。

比如这个“常”字,为何最后一竖靠右?而不是在中间?

这个“省”,为何上边少是歪的,目确是正的?

这个“告”,为何中间只有一次断笔,要分成两笔写?为何不是一笔书?一笔书怎么写?为何不是三笔书?写三笔的话怎么变?

为何这个“动”要左高右低?左低右高行不行?

一笔下来,转折有什么变化

吗?

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读帖的内容

这仅仅是一部分。

还有就是读章法,多字之组合,还是都是单字排列。

通篇,一行字的中线在哪?

哪里是不符合中线的,哪个部分有变化?

为何有变化?变化对整个篇幅来说是更漂亮了还是更丑了?


最后,这一点不必须,但是我个人一直坚持,那就是弄清楚每个手札内容的“释义”,这个几乎没人讲,网上大多数都没有,怎么办呢?自己翻译呗~(自己存货好多)

自己翻译就意味着可能要参考很多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史实,用语习惯等。

这类翻译我是比较看中的,因为手札记录了他们的生活,通常内容跟书写状态挂钩,这个是比较高层次去理解帖的一种办法,比如王羲之《姨母帖》《丧乱帖》讲的是家里人去世,坟墓被捣毁这类的事,写的时候心情肯定是不太好的,他们的线条和用笔感觉就会不一样

不要小看这些,把握书写者的书写状态,才能去临的更贴近原贴,借用一个专业词汇“合槽”,这是配音中的专业词汇,最近被《声临其境》洗脑了。配音讲究“气息”“情绪”合槽,才能对准口型,配的跟原声一样书法亦然,只有用笔的感觉更贴合,才能写的更像

启功在释义这方面儿造诣非常深,也让我获益颇多。

这点不做读帖精要,只是一个,个人选择。


好了,上边说了那么多,其实多以问题为主,很多人以为读帖就是看,大错特错。

这本帖只看的话,还不如去打游戏,它不缺一个人傻盯着。

读帖一定是带着问题去的,一定要带问题读。

就这么说吧,凭什么两个人都练两年,就有差距?

而且很多人都是不太勤奋的比勤奋的练得好?

一定是因为他想的比你多。

一个书法家对字的看法,肯定跟一个初级水平的选手是不一样的。

给他一个字,他能说的别有洞天,给小白一个字,那只是一个字。

书法是一个自身积累的过程,不想不钻研,怎么可能会进步?

练吗?好像勤奋的人不少,世界上从来不缺勤奋的人。

往观历代大家书论,他们都描述过学书法的心路历程,其中苦思冥想不得处,也是让人非常难受。

什么是天赋?就是你疑惑,你思考,你想通了。

多想,比多练重要。

告诉你们一个事实,我得眼光跟我得水平,不称正比,我的水平跟我得书龄,也不成正比,我得书龄跟我思考过的问题,也不成正比,我思考过的问题和我所学的东西,成正比。


梁宇航

问题:学习书法应该怎么读帖?

我们经常说,学习书法一定要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学习书法不临帖是入不了书法庙堂的。就好比学厨师不上灶练习只背菜谱。

但是很多人只顾着临帖了,却忽略了学习书法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读帖。

读帖并不是让你去识读字帖的文字内容,而是让你去看字帖,去观察字帖的章法、结构和笔法。我也把这个过程称为“目临”。目临在书法学习中也非常的重要,我的老师告诉我:临帖的时间要和读帖的时间一样。

只去临帖,容易陷入细节,读帖可以一边观察细节,还能观照整体。临帖的时候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毛笔上,读帖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字的本身,如果你现在书法进入瓶颈期,可以尝试着去读读帖。

我读帖的具体方法就是用眼睛顺着笔画的轨迹往下看,看完之后再闭上眼,在心中把这个过程再演示一遍,这样有时候比临帖还有效。

你觉得呢?


不二斋

1对于一个书法家,临帖是一个终身的事情。临帖能够学习古人留下的经典法帖中的法则,学习古人的用笔,结体,章法处理等等。临帖之前确实需要读帖,那么读帖具体都需要读什么呢?

2临摹字帖之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读帖,我们读帖包括:作品的整体章法处理,笔画之间的游丝引带,字与字之间的承接,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作品的写作背景等等。那么怎么读贴呢?



3具体怎么读帖,我认为首先查阅书家的资料,来确定这本字帖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当时书家是在怎样的一种心境下书写的。除了对书家的写作背景和心情以外就是技法上的读。具体怎么读呢?我认为,首先分析书家的用笔,也就是看笔画是怎么处理的,其次要仔细观察笔画之间的游丝,从而搞清楚字的结构,最后再读字与字之间的上下承接转折,再整体通读全贴,从而看整篇作品的神韵,行气。


4做到以上几点准备工作,才能去动笔临摹。所以临摹以前要小认真读帖!


清雅斋书法日讲

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姜夔《续书谱》中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临帖。”】



古人的许多书论中告诉我们,学习书法必须学会读帖,也告诉我们了如何读帖。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其实不外乎读点画和笔法、结构和章法。

我们先说说点画和笔法的阅读问题。那么该如何读帖呢?

一、读出点画的形状和用笔表现技法。

看清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处的形状是方,是圆或方中有圆,或是露锋或藏锋等;看清笔画的何处粗何处细,粗细变化幅度如何,大致比例如何。看清笔画的转折处是方是圆或是提笔暗过等。

看清点画的曲直和刚柔。看清一个字的主笔和位置。




看清每一个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技法。起笔是逆锋还是露锋,中段一般中锋行笔,要看清出用笔的提按幅度如何,和看清粗细变化的过程。看清收笔是先提在顿或是直接驻锋顿笔,回锋收笔等。

二是看清点画在字中的位置和字的结构布势。

1、点画的位置问题

可以借助界格来分析,看清每一个点画在界格中所处的位置和发起、结束方向。这种方法可以采取参照物的做法。如以界格十字中分线为标准,也可以第一个笔画为参照,找准点画位置。


2、看清结构问题

看清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亦或包围结构。

看清各部分所占比例大小几分。看清偏旁部首的高低、错落、斜正、迎让避就等布势情形如何。

看清字内的虚实和字的重心是如何处理的等。

还有要学会👉【远观神采】【近观细节】的能力。


三是看清通过的章法情况。如是纵横有行列还是纵有行横无列等。看清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甚至字与字之间上下左右的处理关系。

做到这些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对所临摹的字或作品有了初步的把握或掌控了。其实以上读帖内容只是初步的粗浅的阅读方法或内容。真正做到读之入神,涉及的的问题方法更多和非常复杂、微妙。需要我们读书提升审美水平和通过锻炼去体悟,至少要学习一门艺术欣赏的课程和进行相对系统的书法理论的学习之后,才也有可能达到较高的读帖水平。


翰墨书道

谢谢你提这个问题。读帖,是学习书法核心的核心,灵魂的灵魂。千千千里马千千万万次强调说:学习书法没有读懂字帖,那叫“抄字”。

读帖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过关的,有人一辈子也没有读懂过一个帖。所以,怎么读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也是一个严密的学习科学。

不论你学习的是什么字,什么体,读帖的方法有区别吗?

你一定会说,当然有区别。千千千里马告诉你,就你这句话,证明你是不会读懂字帖的。

会读帖的人,读什么帖但是一样的。

为什么是这样?那人家的章法,字体都不管了?草书和楷书能一样吗?

千千千里马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书法就是写字。写字就两个问题。

一个是如何写出来。一个是写出来怎么知道好不好。

临摹书法,这两个问题尤其突出。

所以,写字就要从“如何写出来”读起。这是第一步。

我们很多人认为,你说的“如何写出来,我一看就看明白了”。真的是这样吗?

根本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学习书法,真的太容易了。

由于我们没有认认真真看一个字一个笔画是“如何写出来的”,所以,你下笔就无方,也就是说,你的笔法是错的,或者是不准确的。

假如一个字是八个笔画,如果方法不对,你根本避免不了有几个笔画是错的!

比笔画错误更严重的,还不算没有写准确。

知道严重错误是什么?

千千千里马告诉你,是你根本不知道“我哪对,哪错了”!如果你看懂了字帖,我们反复练习,目标是准确的,但是你没有看准确,怎么会有临摹“准确”的可能?

我们有不少是出名书法家,一辈子也没有发现过自己临摹“哪对哪错”的问题,这样的事情不是个例,而是太普遍了的事情。

为此,我们已经在心理学层面对此做过智力运算分析了。

这种情况完全符合“运算失误”心理。就是,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是一个常态。

这个常态,不仅仅是学习书法,其他任何工作学习中都会发生。

那么,我们能不能纠正“运算失误”在书法学习中的存在呢?

当然可以。这就是我们反复说的“四法三笔”。

我已经在我的悟空问答中举例了不少名人的临摹错误了。

有些“名人”因为没有读懂字帖,达到什么程度?说出来都会吓死你!

百分之一百,没有读懂字帖!

也就是说,他临摹的字帖,没有一个字一个笔画,是有字帖上“那个意思”的,更不要说“一模一样”了!这是严重影响我们书法学习质量的大事,所以,读帖千万要从“四法三笔”做起。

下面的临摹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试试你找错的本领如何吧。






千千千里马

读帖要读什么呢?要明确字的点画起收处用笔、结构体势的奇正、方圆、字与字间的关系、读懂结构上和点画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通篇的布局、韵律等,从细微处窥测书体独有的特点,从宏观上发现与他体的共同点,来提高自己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同时加强和培养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方法。


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那么如何读帖呢?

首先,记忆式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通过反复细看理解记忆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

其次,欣赏式 ,对于读帖开始是抽象模糊,读起来会很枯燥乏味,找不到作品生命艺术价值,就要我们自己抽象意境,用欣赏的眼光反复读贴,培养自己的意趣,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就会心领神会的掌握了,


书法大树

读帖,这是许多学书者所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现今的书法初学者和爱好者,大都买一些经过整理或局部放大的字帖。这固然对单字练习有好处,但要真正系统的学习某家书法,最好还是要临读完整和清晰的版本,如碑帖后附有名家跋语或观款的则更好。

古人或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人学书,对读帖是极为重视的。过去由于印刷技术的落后,要得到原迹或好的碑版是极为困难的。所以有了赵孟頫的:“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之说,现今人们虽然可遍观历代名迹,其影印技术纤毫毕现,比“下真迹一等”的双钩摹榻技术还先进,学习条件比之古人优越了不知多少,但正因为这原因,反而使现今学书者临帖心猿意马、贪多而不精。



我幼时曾见祖父经常捧着一本古帖,读帖的时间比临帖时间还多。当时颇为不解,经过多年体会,才了解其中奥妙。


临帖分对临、背临和意临几个阶段。对临和背临是初、中级阶段:主要是对所临之帖的笔法、结构、章法等内容有个直观的练习,是入帖的必须过程。

而意临则属于临帖的高级阶段,是出帖的关键手段,而读帖则为意临的重中之重。

读帖,不仅能全局性的观察笔法、结构、章法等要素,特别重要的是能提高本身的审美和学养。

流传下来的诸多名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还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美文。我们在学书的同时,还能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对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有很大提高。

前辈先贤们对读帖的严谨认真态度近乎苛刻,他们得到一本碑帖,首先要认真通读,甚至能背诵,对其间不认识的字要查阅,不通顺句子要考证,以至碑帖中因剥沥或损缺的字句也要穷尽办法去搞清楚。所以这也是历来书画名家也是学识深厚的学者和鉴赏高手的原因了。


我们无论学习任何一家书体,通过读帖还能了解其人的时代背景、治学过程,体会此篇碑帖的出处及书者当时情绪、心态,通过跋语还能了解帖中中优劣、流传轨迹甚至书者生活中的趣事琐闻。

在这里笔者不再分条分段的赘述具体读帖方法,想必通过以上的强调,学友们会清楚的知道读帖的重要性了。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就认真读帖吧!


临池管窥

读帖包含有几个方面。

一,字帖的文字内容,作者的信息简介,作品的创作年代,及书作的历史背景。这一部分只需要了解了就可以。


二,字帖如果是墨迹本,(这是最好的学习范本)在墨迹中,能看到书者的起、行、收、承接、轻重缓急、枯润等石刻碑帖中所不能看到的信息。

所谓的读帖,就是要把这些东西详细的进行分析,对着一个笔画研究他用的是什么笔法,哪几个笔法组合完成了这个笔画。把你分析得出的结果在临帖时检验。检验自己分析出来的运笔方法是否正确。读帖与临帖结合在一起,读一个字,十分钟不一定能分析完成。要对每个笔画读起笔,行笔,收笔,这是运笔的笔法方面。另一方面读的是结构。每个笔画的位置,间距,方向。楷书着重点看笔画的间距等分。位置长短。行草书着重看位置方向。



三,拓片碑帖,就要求看刀刻后面隐藏的笔迹。比如圣教序中有选用兰亭序中的字,两个字帖拿来看它们中的同一个字,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墨迹本中的字对石刻中的字进行比较。以墨迹为准。不能说是石刻的比较均匀而去照石刻的写。如果照石刻写就失去了笔墨所表现的神韵。


四,在细节方面看完以后,就要看整体的变化应用。相同的字,有什么不同的写法,学会在写相同的字时的变化。

读帖在于明理。知道这个字怎么写,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要知道用什么笔法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样。就能够做到“意在笔先”。心里面有形,手中的笔才能按着自己的心意去做。所以说,书法是小火慢炖,才有滋味。急躁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