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馬拉松才算一個好馬拉松

隨著國內馬拉松賽事的野蠻生長,各種形式、各種名目、各種概念的馬拉松層出不窮。馬拉松是一個全民性的群體活動,在一座城市、一個區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巨大的商機。

尤其是2014年國務院發文提出要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並確定了“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目標,馬拉松也成了中國體育產業中最具活力、最有潛力的排頭兵。不信你看,之前是一線城市的馬拉松賽,後來二三線城市快速跟進,到今年,很多縣城都參與進來了,有太多的馬拉松,你一聽名稱,根本不知道是哪兒的。

大家都在辦馬拉松,沒辦的地方也在想著辦馬拉松,中國田徑協會作為全國馬拉松運動的官方管理者和政策制訂者,也會在每年的馬拉松年會上進行大規模評獎,以鼓勵大家再接再厲,辦出更多、更好的馬拉松來。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馬拉松才算一個好馬拉松?一個馬拉松賽,牽扯到方方面面,上到當地政府,下到普通市民,有為賽季服務的運營商、工作人員、志願者,有來享受比賽的參賽者……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一個好馬拉松的標準。

一個馬拉松比賽,領導滿意,是因為體現了政府的意圖;贊助商滿意,是因為他們覺得錢花得值;運營商滿意,是因為他們有錢賺有名聲得;跑者滿意,是因為作為個體受到尊重。

什麼樣的馬拉松才算一個好馬拉松

政府層面:可以不出彩,千萬別出事

馬拉松賽事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源,所以馬拉松賽事的主導權和主辦權,一直在政府手中。沒有政府的支持,根本無法辦好一個馬拉松賽。

對於很多城市而言,馬拉松屬於一個新興事物。政府在考慮馬拉松時,有其自身位置上的考量,諸如這樣一個活動,能給整個城市帶來什麼?存在什麼風險?特別是一些對運動、對馬拉松不瞭解的領導,一旦聽聞馬拉松比賽中有可能發生選手猝死的事件時,也就對馬拉松十分謹慎了。

幾年前我曾與朋友一起,拜訪深圳一區級體育局,探討該區舉辦馬拉松賽的可能性。體育局官員很坦誠地表示,論舉辦馬拉松賽的條件,區裡不具備。要封路,壓力很大,舉辦一個半馬還需要到處找路,辦全馬幾乎不可能。不過他最後也講了,這種事情不是體育局可以定下來的,得看區裡領導的意思,領導要想辦,命令下來,我們就去執行。

過了沒多久,我就聽聞這個區裡領導感興趣馬拉松了,之後區體育局馬上行動,當年就舉辦了全馬賽事。這,可以說是目前國內各地舉辦馬拉松的一個縮影。

從政府層面,一個成功的馬拉松賽,對於城市的形象、旅遊、美譽度,都有著積極的影響。但是大型群體性活動,安全首當其衝。這裡的安全是廣義上的,包括人和事。千萬別有參賽選手猝死的事情發生,也不要在賽事組織、服務上發生問題,讓大家詬病、吐槽。

不同的位置,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角度不同。一個好的馬拉松,當然要在競賽、組織上提供給廣大跑友以最大限度的便利,避免出現各類惡性問題。國內很多好的馬拉松,在這些方面簡直做得無可挑剔,在服務水準上甚至可以與國際上的六大滿貫賽事相媲美,這亦是中國馬拉松在發展中良性和可喜的一面。

在此值得一說的是參賽選手猝死事故。馬拉松賽事本來就是為了群眾的身體健康而舉行的,結果發生了這樣的意外,很容易引發過度解讀。一旦處理不好,家屬還要找組委會的麻煩,像國內就發生過替跑猝死的官司。作為賽事主辦方,對於猝死事件的緊張也在情理當中,卻不值得渲染。

馬拉松比賽中的猝死是個小概率的事件,組委會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旦有人倒下了,只要第一時間合理、科學地施救了,就不應當承擔任何責任。大家都需要心平氣和地看到這一問題,並不是一有猝死事件,就簡單粗暴地將責任推給賽事,不過在對馬拉松的認識和理解上,很多人尚處於初級階段。

什麼樣的馬拉松才算一個好馬拉松

運營商層面:協調關係,搞好口碑

馬拉松賽事運營商,是馬拉松這一產業的中堅力量。政府的想法,需要運營商去執行、落實,幾萬名跑感受到的賽事,就是由賽事運營商在幕後提供的。

國內馬拉松賽事的熱潮,也催生了大批賽事運營公司,有以中奧路跑、東浩蘭生、廈門文廣等為代表的國有資本,有以智美體育、中跡體育等為代表的民營資本,還有盈方等國外資本。每一股力量,都在馬拉松產業中尋找自己的機會。

由於馬拉松比賽要影響到一座城市的正常運行,千頭萬緒的協調工作,都需要運營商代表主辦方去協調、解決。比如賽道封路後,公交系統是暫時停運,還是調整線路,要與公交主管部門協調好。賽事的安保工作,需要公安部門的大力支持。賽事產生的垃圾,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處理掉,沒有成千上萬環衛工的辛勤勞動,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些工作,都是大家看不到的。但是一旦有哪一方面協調、溝通不到位,產生的影響,大家卻都看得到、切身感受得到。比如分時段封路上,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時間點解封。有時候,看到後面沒人了,工作人員提前解封了,不成想路邊還有參賽者在艱難前行,被“關門”後通過自媒體發洩,傳播後很容易釀成“事件”。

很多工作看起來很小很碎,卻來不得半點含糊。像賽道指引標示,對絕大多數參賽者而言,並沒有意義,只需跟著人群跑,肯定差不了。但是對跑在最前面的特邀選手們,稍不明顯就跑錯了道,這在國內已發生多起。

所以馬拉松賽事運營,需要很強的專業性、科學性,更要有責任心。一個細節的疏忽,就容易產生對賽事品牌、形象不利的傳播。在當下這個自媒時代,你做的好的地方,不見得傳播多迅捷,你做的不好的地方,往往不一會兒就傳遍全國、乃至全世界。經過炒作、渲染,有可能偏離了事實的真相,對賽事的損傷則是實實在在的。

這就需要賽事運營商事無鉅細,不得疏忽任何一點。賽事的品牌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點點建立起來的。你像北馬、廈馬這些目前國內最好的馬拉松,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也非一帆風順,重要的是,賽事運營商能夠直面不足,認真整改。好的賽事,都是靠著運營商對賽事負責的態度上,一點一滴地努力和改進做出來的。

有好的運營商,才會有好的馬拉松。如今馬拉松賽事多了,大家在選擇的同時,便會自然地看看是誰在運營。在賽事上努力、認真的運營商,為賽事贏得品牌,也為自己贏得口碑。

運營商的努力程度,作為主辦單位的政府能夠看得到,作為直接體驗者的參賽選手都有發言權,這絕非玩些概念、口號就能讓大家信服的。一些地方的馬拉松賽事,採用了招標的方式,完全推向市場,市場的選擇,往往就是最好的說明。

什麼樣的馬拉松才算一個好馬拉松

跑者層面:服務貼心,做好細節

作為當下國內的馬拉松跑者,無疑是幸福的。有太多的賽事可以選擇,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去看看。

可喜的是,國內目前很多馬拉松的服務理念即是“以跑者為中心”。在以前的馬拉松賽事中,服務重心往往是特邀的國外優秀選手,隨著全民健身的推行,全民參與的熱情,賽事服務的重心便逐漸轉移到普通跑者身上了。

這也有時代的功勞。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絕大多數跑者,都以曬朋友圈,發社交媒體為樂。跑完一個馬拉松,必定發表些感言。這種感受很直接,往往會說自己最滿意的地方,也有說不滿意的地方。像去年深馬後,有跑友就說:到處是政治標語,跟一次黨建課似的,氛圍真好!有跑友說:一條毛巾值幾個錢?為什麼我跑完沒毛巾呢?

每一句平淡的語句背後,體現的是賽事氛圍、服務等方面的優或劣。傳播開來,就形成了參賽者對於賽事的口碑。有些運營商非常善於運用一些媒體,宣傳自己如何如何牛,如果這種宣傳跟廣大跑友的印象不一致,你更相信誰呢?

這麼多的馬拉松賽事,就是用來互相比較的。沒有哪個賽事十全十美,參賽選手也不會苛求於此。參賽體驗中的整體舒服、舒適感,可以蓋過賽事服務或組織上的一些瑕疵。

從大的方面看,各個馬拉松各具特色,拉開大家差距的,便是一些服務細節,以及是否真正以跑者為中心在做一些工作。像今年廈馬,因為下雨,在參賽選手出發後,將選手存包全部移至會展中心內,這樣使選手完賽後,不受天氣影響,享受賽後的一切服務。這種臨時變更,就體現了“以跑者為中心”。

慢慢地,各個賽事在細節服務上的區別,將拉開馬拉松賽事的品質。比如現在很多馬拉松賽後都提供拉伸服務,但有的是認認真真在做,有的則是做做樣子。去年深圳南山半馬就做得很好,兩排帳篷,差不多有百餘張墊子,每張墊子前排隊也就是三四個人。而另外一個同在深圳的賽事,名頭更響,就區區十來張墊子,排隊也近百米了。

任何一個賽事,你用心對待跑者,絕對會贏得跑者的心。這裡面沒有任何竅門和捷徑,有的只是踏踏實實的服務,這將成為馬拉松賽事的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