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马拉松才算一个好马拉松

随着国内马拉松赛事的野蛮生长,各种形式、各种名目、各种概念的马拉松层出不穷。马拉松是一个全民性的群体活动,在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商机。

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发文提出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并确定了“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马拉松也成了中国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排头兵。不信你看,之前是一线城市的马拉松赛,后来二三线城市快速跟进,到今年,很多县城都参与进来了,有太多的马拉松,你一听名称,根本不知道是哪儿的。

大家都在办马拉松,没办的地方也在想着办马拉松,中国田径协会作为全国马拉松运动的官方管理者和政策制订者,也会在每年的马拉松年会上进行大规模评奖,以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办出更多、更好的马拉松来。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马拉松才算一个好马拉松?一个马拉松赛,牵扯到方方面面,上到当地政府,下到普通市民,有为赛季服务的运营商、工作人员、志愿者,有来享受比赛的参赛者……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好马拉松的标准。

一个马拉松比赛,领导满意,是因为体现了政府的意图;赞助商满意,是因为他们觉得钱花得值;运营商满意,是因为他们有钱赚有名声得;跑者满意,是因为作为个体受到尊重。

什么样的马拉松才算一个好马拉松

政府层面:可以不出彩,千万别出事

马拉松赛事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所以马拉松赛事的主导权和主办权,一直在政府手中。没有政府的支持,根本无法办好一个马拉松赛。

对于很多城市而言,马拉松属于一个新兴事物。政府在考虑马拉松时,有其自身位置上的考量,诸如这样一个活动,能给整个城市带来什么?存在什么风险?特别是一些对运动、对马拉松不了解的领导,一旦听闻马拉松比赛中有可能发生选手猝死的事件时,也就对马拉松十分谨慎了。

几年前我曾与朋友一起,拜访深圳一区级体育局,探讨该区举办马拉松赛的可能性。体育局官员很坦诚地表示,论举办马拉松赛的条件,区里不具备。要封路,压力很大,举办一个半马还需要到处找路,办全马几乎不可能。不过他最后也讲了,这种事情不是体育局可以定下来的,得看区里领导的意思,领导要想办,命令下来,我们就去执行。

过了没多久,我就听闻这个区里领导感兴趣马拉松了,之后区体育局马上行动,当年就举办了全马赛事。这,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各地举办马拉松的一个缩影。

从政府层面,一个成功的马拉松赛,对于城市的形象、旅游、美誉度,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大型群体性活动,安全首当其冲。这里的安全是广义上的,包括人和事。千万别有参赛选手猝死的事情发生,也不要在赛事组织、服务上发生问题,让大家诟病、吐槽。

不同的位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一个好的马拉松,当然要在竞赛、组织上提供给广大跑友以最大限度的便利,避免出现各类恶性问题。国内很多好的马拉松,在这些方面简直做得无可挑剔,在服务水准上甚至可以与国际上的六大满贯赛事相媲美,这亦是中国马拉松在发展中良性和可喜的一面。

在此值得一说的是参赛选手猝死事故。马拉松赛事本来就是为了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举行的,结果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很容易引发过度解读。一旦处理不好,家属还要找组委会的麻烦,像国内就发生过替跑猝死的官司。作为赛事主办方,对于猝死事件的紧张也在情理当中,却不值得渲染。

马拉松比赛中的猝死是个小概率的事件,组委会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旦有人倒下了,只要第一时间合理、科学地施救了,就不应当承担任何责任。大家都需要心平气和地看到这一问题,并不是一有猝死事件,就简单粗暴地将责任推给赛事,不过在对马拉松的认识和理解上,很多人尚处于初级阶段。

什么样的马拉松才算一个好马拉松

运营商层面:协调关系,搞好口碑

马拉松赛事运营商,是马拉松这一产业的中坚力量。政府的想法,需要运营商去执行、落实,几万名跑感受到的赛事,就是由赛事运营商在幕后提供的。

国内马拉松赛事的热潮,也催生了大批赛事运营公司,有以中奥路跑、东浩兰生、厦门文广等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有以智美体育、中迹体育等为代表的民营资本,还有盈方等国外资本。每一股力量,都在马拉松产业中寻找自己的机会。

由于马拉松比赛要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正常运行,千头万绪的协调工作,都需要运营商代表主办方去协调、解决。比如赛道封路后,公交系统是暂时停运,还是调整线路,要与公交主管部门协调好。赛事的安保工作,需要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赛事产生的垃圾,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掉,没有成千上万环卫工的辛勤劳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些工作,都是大家看不到的。但是一旦有哪一方面协调、沟通不到位,产生的影响,大家却都看得到、切身感受得到。比如分时段封路上,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时间点解封。有时候,看到后面没人了,工作人员提前解封了,不成想路边还有参赛者在艰难前行,被“关门”后通过自媒体发泄,传播后很容易酿成“事件”。

很多工作看起来很小很碎,却来不得半点含糊。像赛道指引标示,对绝大多数参赛者而言,并没有意义,只需跟着人群跑,肯定差不了。但是对跑在最前面的特邀选手们,稍不明显就跑错了道,这在国内已发生多起。

所以马拉松赛事运营,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性,更要有责任心。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容易产生对赛事品牌、形象不利的传播。在当下这个自媒时代,你做的好的地方,不见得传播多迅捷,你做的不好的地方,往往不一会儿就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经过炒作、渲染,有可能偏离了事实的真相,对赛事的损伤则是实实在在的。

这就需要赛事运营商事无巨细,不得疏忽任何一点。赛事的品牌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你像北马、厦马这些目前国内最好的马拉松,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非一帆风顺,重要的是,赛事运营商能够直面不足,认真整改。好的赛事,都是靠着运营商对赛事负责的态度上,一点一滴地努力和改进做出来的。

有好的运营商,才会有好的马拉松。如今马拉松赛事多了,大家在选择的同时,便会自然地看看是谁在运营。在赛事上努力、认真的运营商,为赛事赢得品牌,也为自己赢得口碑。

运营商的努力程度,作为主办单位的政府能够看得到,作为直接体验者的参赛选手都有发言权,这绝非玩些概念、口号就能让大家信服的。一些地方的马拉松赛事,采用了招标的方式,完全推向市场,市场的选择,往往就是最好的说明。

什么样的马拉松才算一个好马拉松

跑者层面:服务贴心,做好细节

作为当下国内的马拉松跑者,无疑是幸福的。有太多的赛事可以选择,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去看看。

可喜的是,国内目前很多马拉松的服务理念即是“以跑者为中心”。在以前的马拉松赛事中,服务重心往往是特邀的国外优秀选手,随着全民健身的推行,全民参与的热情,赛事服务的重心便逐渐转移到普通跑者身上了。

这也有时代的功劳。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绝大多数跑者,都以晒朋友圈,发社交媒体为乐。跑完一个马拉松,必定发表些感言。这种感受很直接,往往会说自己最满意的地方,也有说不满意的地方。像去年深马后,有跑友就说:到处是政治标语,跟一次党建课似的,氛围真好!有跑友说:一条毛巾值几个钱?为什么我跑完没毛巾呢?

每一句平淡的语句背后,体现的是赛事氛围、服务等方面的优或劣。传播开来,就形成了参赛者对于赛事的口碑。有些运营商非常善于运用一些媒体,宣传自己如何如何牛,如果这种宣传跟广大跑友的印象不一致,你更相信谁呢?

这么多的马拉松赛事,就是用来互相比较的。没有哪个赛事十全十美,参赛选手也不会苛求于此。参赛体验中的整体舒服、舒适感,可以盖过赛事服务或组织上的一些瑕疵。

从大的方面看,各个马拉松各具特色,拉开大家差距的,便是一些服务细节,以及是否真正以跑者为中心在做一些工作。像今年厦马,因为下雨,在参赛选手出发后,将选手存包全部移至会展中心内,这样使选手完赛后,不受天气影响,享受赛后的一切服务。这种临时变更,就体现了“以跑者为中心”。

慢慢地,各个赛事在细节服务上的区别,将拉开马拉松赛事的品质。比如现在很多马拉松赛后都提供拉伸服务,但有的是认认真真在做,有的则是做做样子。去年深圳南山半马就做得很好,两排帐篷,差不多有百余张垫子,每张垫子前排队也就是三四个人。而另外一个同在深圳的赛事,名头更响,就区区十来张垫子,排队也近百米了。

任何一个赛事,你用心对待跑者,绝对会赢得跑者的心。这里面没有任何窍门和捷径,有的只是踏踏实实的服务,这将成为马拉松赛事的核心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