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一味追求上市会带来什么?

「商报时评」一味追求上市会带来什么?

肖丽/文

随着退市制走向常态化,从去年开始新三板市场就迎来了“摘牌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709家挂牌企业摘牌,较2016年增长近12倍,月平均摘牌约60家。今年前4月,新三板企业摘牌数量为248家,仅4月份新三板企业就减少了177家,创单月摘牌之最。鸿景高新、友尼宝、苍源种植等江西新三板公司也正计划摘牌离场。不过,离场者虽增多,但鉴于新三板挂牌准入较宽松,近年来企业数量始终保持增长,上市也仍然是大多企业的目标。

企业选择上市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方便融资,通过资本市场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新增生产线、并购等事宜募集充分资金;二是明确估值,通过资本市场的公开价格明确其自身估值,方便被更大的公司并购。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小板的扩容,国际版的谋划,新三板的建设,企业上市渠道越来越多,企业既可在境内也可在境外上市,既可在主板也可在中小板、创业板发行,既可在场内也可在场外进行股权交易。可以说,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都能在资本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

企业上市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对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促进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上市企业,还代表着地区经济和本地产业的形象。因而各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培育和推进企业上市。

今年5月,江西宣布将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 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力争到2020年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20家以上,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总量累计突破2500亿元。6月13日,南昌市召开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部署会,力争到2020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5家。当日,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出台文件,企业在实现挂牌、上市阶段,对境内首次上市的区内企业,将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虽然企业上市有诸多利好,但上市也会给企业带来诸多“不方便”。 因为企业上市就意味着向公众开放,在接纳社会融资的同时,将放弃作为非上市企业的一些权利,包括经营决策权和收益索取权。

与此同时,企业上市还需要支付不小的费用,包括第一次上市(IPO)的融资成本和每年的维护费用。去年有报道称,由于证监会规定,创业板企业上市之后还要有3年辅导期,已有券商针对这点开出了每年100万元的收费标准。这些对中小企业而言,无异于是一种经营负担。

企业上市最大的风险就是上市申报最终不能得到通过,这意味着企业上市工作失败。这一失败会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使得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被公开,给了竞争对手一个学习的机会。另外,中介机构也掌握着大量企业的重要信息,同样面临流失的风险。上市失败,还使得改制规范过程中付出的税务成本、社保成本、上市筹备费用、中介费用等前期成本费用支出变成沉没成本,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弥补。

盲目冲刺上市,也就成为很多传统企业走向倾覆的重要原因。近段时期,泉州知名鞋服企业德尔惠、喜得龙、金莱克接连倒下就是一个直观的实例。

此前曾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对赌失败率是81%。就在去年,有数家赣企向IPO发起了冲击,闯关成功者有之,但折戟者也有之。中国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包括2家赣企在内的149家排队企业被证监会终止审查。此外,还有86家企业IPO未通过,其中包括1家赣企。

仔细分析这些企业上市被否或遭质疑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有些错误甚至显得低级,这里多多少少都有盲目上市的冲动,或“搏一把”、“赌一把”的心态。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发表言论称,希望中国的制造企业可以学习德国人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要盲目追求上市,“对于上市莫名其妙的追逐和崇拜,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对于企业来说,是否有必要去公开市场融资,在上市之初,要作清晰的分析和判断。从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讲,企业不一定“一股就灵”。企业为了募集发展资金,可以有许多上市之外的选择,如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夹层融资等。随着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会越来越多。各地政府也要客观分析企业情况,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助力经济腾飞。

「商报时评」一味追求上市会带来什么?
「商报时评」一味追求上市会带来什么?

更多内容请登录江西商报官网:

www.jxsb.cn

或关注本报腾讯官方微博:

t.qq.com/jxsb-com

「商报时评」一味追求上市会带来什么?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