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簡史》節選 清代名儒——耿介、冉覲祖、景日昣、張鉞

八十三

清代名儒——耿介、冉覲祖、景日昣、張鉞

耿介, 1621年生於登封城西南街,書香門第。1652年,順治九年進士。翌年入京,曾任直隸大名道等職。1664年安葬母親時棄官回鄉,以修復嵩陽書院辦學為志。捐家產和200畝地做經費,並開荒130畝地於書院,學生達500餘人,登封知縣也常來聽課和講課,培養出景日昣、姚爾申等高足,名重一時。著有《孝經易知錄》、《理學要旨》、《嵩陽書院志》、《敬恕堂文集紀年》等。1693卒。

冉覲祖,1638年生於中牟,字永光,號蟫庵,清藏書家、經學家。冉17歲中秀才。1691年,康熙三十年進士,官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十三年,68歲時辭官還鄉,建綸翰堂,專心著述,兼教授子弟。1719年,康熙五十七年病故,終年81歲。臨終之時,囑咐孩子刊行他的遺稿,建藏書樓,不談一件私事。冉覲祖潛心理學,曾主講於蒿陽書院,作《為學大指》、《天理主敬圖》為教材。主編《中州通志》,著有《五經四書詳說》、《性理纂要》、《陽明疑案》、《正蒙補訓》、《尚書詳說》、《四書玩注》及詩文雜著20餘種。被譽為一代巨儒。

景日昣,登封大冶人,生年有1658和1661二說,1733年,雍正十一年卒,葬於登封唐莊陳村。1691年,康熙三十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景日昣青少年時即讀於嵩陽書院,受耿介親自指導。生平著述極豐。有《說嵩》一書,所收嵩山資料,為歷代有關嵩山著述中最為詳盡的一部。其醫學著作《嵩崖尊生》一書則最為知名,流傳全國,由清經民國至現代,翻刻、重印版本眾多。

張鉞,字有虔,號毅亭,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人。(1738—1741)乾隆三年至六年,(1743—1747) 乾隆八年至十二年,兩任鄭州知州。乾隆三年正月蒞任,當年重修鄭州城南門外熊兒河橋,後被水沖垮,至乾隆九年再修,改建為石橋,並增加一橋孔,遂成為鄭州州城歷史上最重要的橋樑工程。乾隆十年建成,之後歷時二百餘年,仍堅固如初。乾隆五年,修復建於明代的鄭州城隍廟。乾隆四年至九年,先後挑浚鄭州梁家湖舊渠和二郎廟渠水利設施。乾隆十年春,修繕鄭州天中書院。曾主持《鄭州志》的編修,為“鄭州八景”——鳳台荷香、古塔晴雲、梅峰遠眺、卦臺仙境、龍崗雪霽、圃田春草、海寺晨鐘、汴河新柳留有系列名作,並創作《子產祠》、《夕陽樓久廢追次玉谿生原韻二絕》、《過裴晉公墓》等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