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得上是最流行的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的行列,有些人可能进入大学的第一天便开始在考虑考研的事情了。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贴满了学校大大小小的角落,一些自称是考研猜题大师的所谓教授像明星一样走穴,并受到了比明星更热烈地追捧。


考研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但考研现状却是:尽管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考研人数的增加也以20%的速度增长,所以从绝对数字来看,每年的落榜生只会增加不会减少。2003年考研人数79.7万,录取19.6万,60.1万考生落榜,2006年报名人数127.5万,录取34.4万,93.1万考生落榜。2006年虽然招生规模比2003年扩大了14.8万,但落榜考生却增加了33万。
考研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随着落榜的考生越来越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考生也越来越多,许多考生考研失败后并没有找工作,而是离校后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子,成为“考研专业户”,早出晚归地在学:校里自习,听课,这些现象在985,211等高校更加显著。
考研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陈明的某首歌里有一句歌词:我曾那么接近幸福,怎么可能就此打住。或许有很多考研的人因为几分之差而失利时会勉励自己卷土重来,去争取自己的幸福不要就此打住,锲而不舍越挫越勇的精神诚然可贵,可是,有多少考试可以重来呢?


考研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考研是需要很大的付出的,事情就是这样:你付出的越多,你就越想得到。当你没有得到的时候,也就越想卷土重来。很多大学生考研的初衷或许是捞个硕士文凭或规避就业的压力,但随着他们为考研付出的越多,考试的理由便不是那么的简单了,考研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场考试,而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图腾,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精神支柱。
考研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做“沉没成本”:假如你去电影院买的电影票丢了,你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再买一张新的电影票而不是再回去找,因为前边你的一切准备都已经成为了“沉没成本”。有些人为了不浪费20块的电影票而宁愿花50块钱坐车回去拿 ,有些人为了不浪费曾经考研付出的努力而浪费一年又一年的青春。既然曾经的努力已经成为了沉没的成本,那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每次考研失败以后都应该重新考虑是不是应该再一次考试,而不是心疼曾经付出的努力,更不应该担心浪费了基本辅导书,否则,沉没成本只会越来越多。
考研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西绪弗斯因犯天条而被众神之王宙斯贬下奥林匹克山,并罚他推巨石上山,只有将巨石推至山顶,才可重返天庭。可是,西绪弗斯每次快将巨石推至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对于很多考研专业户来说,其经历和西绪弗斯似乎完全相同,可是,西绪弗斯尚且能够抓住一只漂亮的蝴蝶的瞬间得到快乐,而那些考研一族得到的快乐是什么?西绪弗斯是无奈的,因为他的命运掌握在宙斯手中,可是,任何考研的人都不是西绪弗斯,因为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宙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