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1 迷惑龙有着长颈及尾巴,它们的颈椎比梁龙较短、较重,而腿部骨头较梁龙的结实、较长,被认为是比梁龙更粗壮的恐龙。在正常的移动时,尾巴会离开地面。迷惑龙的前肢有一个大爪,而后肢的前三个脚趾拥有趾爪。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2 迷惑龙可能是所有恐龙中最受宠的一群,曾经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雷龙(Brontosaurus),今天它失掉这个熟悉的名字,主要因为古生物学家在命名上如此的严谨与吹毛求疵。迷惑龙(Apatosaurus)的得名是因发现一个非常大的恐龙胫骨[如左图],令研究者十分迷惑,而于1877年命名为Apatosaurus,原意就是「迷惑」的意思。之后,1883年另一群研究者发现几个零碎的恐龙骨骼化石,推测这个恐龙体型巨大,行进时可能如雷声隆隆,故取名雷龙(Brontosaurus)。然而根据后续发现的其它化石说明迷惑龙与雷龙是同一种生物。依据古生物学的命名优先权,迷惑龙命名在先,故取消雷龙的命名以「迷惑龙」称之。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迷惑龙喜欢群体活动,当一大群阿普吐龙从远处走来时,一定是尘土蔽日响声如雷——这就是它以前的名称(雷龙)的由来。迷惑龙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吃东西,而且还很狼吞虎咽。食物从长长的食营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儿,这些食物会被它不时吞下的鹅卵石磨碎。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与梁龙、重龙同是梁龙科的成员,但迷惑龙与它们的关系较远,所以与春雷龙、原雷龙共同分类在迷惑龙亚科之下。到21世纪迷惑龙属有了四个有效种,埃阿斯迷惑龙(A. ajax)、秀丽迷惑龙(A. excelsus)、路氏迷惑龙(A. louisae)及小迷惑龙(A. parvus)。但是在雷龙被并入迷惑龙属后,质疑的声音就一直存在。2015年,由于雷龙重新成为梁龙科梁龙亚科下的独立属,雷龙属下包括有三个种:秀丽雷龙、小雷龙(B. parvus)及胸饰雷龙(B.yahnahpin),迷惑龙属下包括二个种:埃阿斯迷惑龙(A. ajax)和路氏迷惑龙(A. louisae)。

2 翼龙又名翼手龙(Pterosauria),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动物,共有近100多个品种。[1] 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 生存于晚三迭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2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飞行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2米,牙齿有10厘米长,有巨大的尖嘴。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翼手龙比其它的翼龙身形要大,它们几乎没有牙齿,其它的翼龙有牙齿。典型的翼手龙的尾巴要比其它翼龙短,其头上长有头冠。一些翼龙的大小与一般鸟禽无异,还有些却可以长得像小型飞机场一样大,最大的翼龙,其翼长为三十九英尺(12 m)。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翼龙类由皮膜形成翼面,皮肤、肌肉、与其它软组织构成的膜,膜从胸部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以其他指骨支撑著膜。翼龙的膜只附著在细长的一个指状物(第4指)上,向后沿体侧延伸到膝盖;在颈部「臂」之间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个指骨为爪状的细长钩。其膜看来已完全适应飞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鸟类的翼灵活,而且较为脆弱。身体结实,后腿长而细,其构造表明不适应垂直移动或停歇,休息时靠后肢悬挂。颈部似乎在飞行时持竖式,与头部连成直角并向前。头骨轻而强壮,大多数骨头融合在一起;有细长的嘴;眼睛大,像许多鸟类那样,眼球被一系列位于其四壁的骨板(巩膜环)所加固。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最大的翼龙是风神翼龙(羽蛇神翼龙)。展开双翼有11~15米长,相当于一架飞机大小。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隐居森林翼龙,翼展开仅25厘米,近似于一只燕子身型大小。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

翼龙的前肢高度退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它们形成于进化树上的一个独特分支。翼龙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比F-16战斗机还长约1.5米,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一项重大发现是一个尚未出壳的翼龙的化石,发育中的翼龙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化石产自辽西锦州义县一个湖泊沉积的地层中,距今约1.21亿年。这一地点曾经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鳍鱼、满洲鳄以及一些翼龙和鸟类化石。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胚胎化石传达了最明确的信号:翼龙,与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而非胎生。汪筱林介绍,翼龙是恐龙的近亲,二者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人们经常将翼龙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绝灭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占据着陆地时,翼龙却一直控制着天空。

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自从翼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对这类非常奇特的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探求。

棘龙vs霸王龙谁更厉害

外貌特征

棘龙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高度可达2米,长棘之间推断生前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巨大帆状物(然而有极少数科学家却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类似美洲野牛的脊背)。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调节体温、储存脂肪能量、散发热量、吸引异性、威胁对手、吸引猎物等。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棘龙的头颅骨长两米,外形类似上龙类,棘龙被认为是半水生掠食者。一项针对棘龙科牙齿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根据最近的研究,棘龙是已知的最大的兽脚亚目恐龙。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棘龙因为其独特的帆状物、最大的食肉恐龙的地位而著名。对于棘龙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二战期间被摧毁的较完整化石以及如今发现的一些牙齿、头骨、背帆、胳膊、爪子、脚指头。到如今为止,有一些头骨、颈椎、背帆、爪子、脚指头的化石保存在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尾巴和躯干的化石在二战期间已被摧毁,在2008至2013年在摩洛哥第一次发现了棘龙的后肢和骨盆残片。

在2005年所发现的上颌骨,显示棘龙拥有约1.75米长的头骨。棘龙的口鼻部狭窄,布满笔直的圆椎状牙齿,牙齿缺乏锯齿边缘,类似其他的棘龙科恐龙。齿冠长度最长可达12.5厘米(1915年零碎无编号个体,疑似IPHG-1912-X),一般牙齿长度8-20厘米之间。棘龙的帆状物是由非常高大的神经棘所构成,这些神经棘从背部脊椎骨延伸出来。这些神经棘的长度约是脊椎骨的7到11倍长。这些神经棘的前后长度较为一致,而盘龙目的基龙与异齿龙的神经棘长度有大规模差异,形成一个半月形帆状物。跟棘龙生存于相同时代、地区的禽龙类豪勇龙,背部也有高大帆状物,而神经棘的末端较厚。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棘龙属目前有两个已命名种,分别为埃及棘龙(Spinosaurus aegyptiacus)、摩洛哥棘龙(S. marocannus)。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棘龙的第一个化石是在1912年发现于埃及西部的拜哈里耶绿洲,并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Stromer)在1915年命名为模式种埃及棘龙。之后在拜哈里耶绿洲也发现了其他的化石碎片,包含脊椎与后肢,恩斯特·斯特莫在1934年将这些化石标名为"SpinosaurusB"。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2014年一副新的幼年棘龙化石在位于摩洛哥境内的撒哈拉沙漠被挖掘出土。

看了这些恐怖的灭绝生物,瞬间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