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裡的兩通古碑文

遺失的石佛寺石造像

石佛寺,因供奉唐代石佛而名,原址在今石佛寺村西北千餘米處之高速公路下。考古判定:原石佛寺建於初唐,歿於元末。明代山西移民異地重建石佛寺於今址,村以寺名,曰石佛寺村。唐代石佛寺屢建屢毀,最後毀於元代的洪水或戰亂,唐代石佛也不知去向。至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明建石佛寺第二次重修時,石佛寺村信士李玉書、室人張氏,又舍石佛坐像一尊。此佛像高1.5米,下垂蓮花寶座,寶座右側面陰刻信士李玉書和妻子張氏的名字及舍佛的時間。此佛像雕刻精緻、法相莊嚴,惜佛首失於“文化大革命”運動之中。1993年村民捐資重修石佛寺時,又補塑了佛首,恢復了石佛原有的形像。惜此石佛又於2004年被盜。

石佛寺裡的兩通古碑文

重修石佛寺碑記(一)

賜進士出身刑部郎中馬懋 撰文

乙卯鄉進士陶山武雷 篆書

蓋聞寺院之建設其來尚矣有寺必有殿必有佛建不徙處所以祝延聖壽者在是所以看經唸佛者在是所以修齋禮懺者在是其教門曰釋氏三代而上未之聞也其道始於漢而盛於唐馬然而明帝金身是〇而佛道始於三藏白馬而來而佛法益著是則佛法流入中國者其亦此歟迨夫我太祖高祖高皇帝創業以來皆以佛道為重內而京師設僧録司〇府州縣設僧綱僧正僧會司及鄉村鎮店有所建立小寺庵堂各有等第彼此皆有統屬其設其建其〇以數計乎哉餘而東昌府臨清州〇土〇郡也去城西三十里許地名曰石佛村寺名石佛寺乃古剎也周圍界域二十餘畝有竹松苞密之茂盛有侍山〇水之形勢自國朝洪武永樂以來屢經兵焚曾將寺院廢〇惟存石佛一尊風雨〇震不堪〇〇正〇聞有僧人如隱見其古剎荒蕪遂住持發心從茲肇立功大力弱粗建殿宇廊舍有心不遂至成化十四年有住持〇〇與弟子〇〇同發處心〇〇衣盂之贏遍募十方於焉施錢帛谷粟有矣於焉施金銀鈔貫者有矣伐木於林取石于山遂間材〇〇重〇〇〇三〇大〇〇正棟〇峻起東西有廊珈藍方丈煥然一新鐘鼓有樓山門僧室森然羅列四〇聖像有佛曰昆廬傍有〇〇並諸〇〇像又有三大師四天王等像光輝赫然炫耀人目是以講經說法有其所修真養性有其方所鐫諸石以垂不朽也週遠輔見住持維俊來求〇文以立碑於殿前予辭弗脫遂書此以為重修殿宇記

欽差鎮守山東兼管臨清地方都知監太監 李全 北京敕賜萬善禪寺僧人德雲德〇

欽差臨清等處分〇地方問理刑名整飾兵備山東按察司副使陳璧

僧正司僧正通恕衣缽 法深 真定僧 明德 祖連

臨清州知州 馮傑 同知 王佐 致仕官 王昭

大明弘治十年歲次丁巳十月吉旦 立石

黎陽 周德山 韓欽

本州 梁文男 梁景〇 鐫

重修石佛寺碑記(二)

城西石佛寺東距園覺西接下堡北當青龍南起圍羅居八大寺之一清淵名剎也始於何代創自何年渺渺者幾不可考矣廟居東西之衝地居南北之要規模〇〇氣象巍煥往來行商每藉以寄憇焉非獨為一方之保障實可作一郡之巨觀也自前明弘治十年眾善重修

國朝乾隆十五年復為之重修所謂莫為之前雖為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者其在〇與迄今年〇多歷又閱八十餘載風雨摧殘廟宇頹壞規模難雲如昨整飭復舊觀村居日擊鄰近心愴爰協力以敬募遂醵金而圖成正殿配殿以及山門垣牆鐘鼓樓禪堂廢者修敗者整煥然一新焉說者謂是不可以不志僉應雲曰然不僅〇前徽因以表氽善也 〇〇〇記

大清道光十二年歲次壬辰四月中浣之吉

辛巳恩貢候選儒學教諭 李懋德 撰

李長齡 篆

首事 李萬臨 王清臣 杜金兆 李文魁 邱 亮 李遐齡

王明臣 杜玉〇 劉大松 杜文元 王大德 孫大才

向 祿 敬立

住持僧 慶有

諸陽 牛美慶 鐫

石佛寺裡的兩通古碑文

石佛寺裡的兩通古碑文

楊遵義,1946年生,臨西縣楊莊村人,邢臺師範學校畢業。1964年參加工作,初從教,後任臨西縣農村工作部部長等職。2007年退休,退休後從事臨西縣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為河北省農經學會會員,河北省金石協會會員,邢臺市收藏協會會員,臨西縣經濟團體聯合會副會長,臨西縣書畫協會理事等,著作有《清淵尋古錄》、《榆陽古城》、《萬和莊的傳說故事》、《萬和三聖》、《臨西古今人物》(副主編)、《法通圓夢萬通寺》、《泥土集》、《秋韻集》等。

關注推薦“臨西縣歷史文社”

給你的朋友們認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