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力量曾称霸东亚海洋,荷兰都得交保护费,为何注定失败?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明清时期中国人,注意这里说的是民间力量,而不是帝国官方力量,如何成为东亚的海上霸主,然后,这些人为何注定会失败。

这个话题这里,包含着我们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重要密码。

明朝官方的海上活动

要说明清时期的海洋活动,大概你的第一反应就是郑和下西洋。


中国民间力量曾称霸东亚海洋,荷兰都得交保护费,为何注定失败?

郑和下西洋

经常有人在感叹,说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壮举 !如果继续坚持下去,不是半途而废,征服世界的就不是西方人而是中国人了!

是这样吗?

一方面,郑和下西洋确实挺伟大,这壮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将近九十年,船队的规模也是哥伦布望尘莫及的。

哥伦布的船队只有三艘小船,郑和的船队有两百多艘大船;哥伦布的旗舰,船的长度还不如郑和舰队当中一般的船的宽度。

但另一方面,郑和的壮举是肯定不可持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是纯官方行为,而不是民间行为。

郑和下西洋,要的是显示天朝国威,要的是一个派头,而不是斤斤计较挣了几毛钱。民间行为则是要赚钱的,不赚钱的事儿就没人干了。

由于大明的海禁政策,郑和船队遮天蔽日,但后面不可能有民间的船队跟上。

朝廷总这么烧钱,却没法通过民间贸易的方式把烧的钱回收回来,那这个事情当然持续不下去了。

梁启超也曾评价,说郑和下西洋这事儿,基本上就是雄才大略的皇上自娱自乐而已。

哥伦布那种小破船开创的事业,为啥就能够持续下去成为一个庞大的历史过程呢?

因为其中的行为主体起于民间,一群又一群的冒险家到海外去搏机会,多数没搏成,就死了。少数搏成的,就发了大财,发财的家伙再用这笔钱反过来促成欧洲国家的政治变化。

因此可以知道,海上和陆地上的秩序原则是不一样的。

在陆地上,可以靠帝国的征服来解决问题。而到海上去活动,要想能够坚持得下去,一定是以发达的贸易为基础,这就只能是以民间行为为主。

民间贸易积累起巨额财富,推动着国家政治变迁。

变迁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国家要出动海军力量,保护民间商人们在远方的贸易利益,商人则从贸易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交税,以便支撑国家的这种军事行动。

西方国家的现代政治秩序,以及它们所主导的现代世界秩序,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明朝民间的海上活动

那么,古代的中国,是否有民间力量要到海上去贸易呢?

当然有,宋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变得地狭人稠,这些地方的百姓,靠种地已经不够吃了,有很多是到海上讨生活的。

他们通过家族成员迁徙的方式,在很多重要的贸易港口都有自己的据点,发展起遍布环中国海地区的贸易网络。

东南亚很多贸易城邦,以朝贡贸易的名义和中国这边做生意。实际上居间操作的,多半也是这些华人,他们形成了很大的海上力量。

但对这些人来说很郁闷的是,大明朝一立国,就开始了海禁政策,也就是不许民间到海上去贸易了。

为什么大明要搞海禁呢?明朝开国的时候把人分成四种户籍,搞起了一种准计划经济。这个政策让大明王朝在货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能比较快地恢复了经济。

但是对于准计划经济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不能让人随意移动,否则没法计划了。所以大明必须得搞海禁,免得沿海的人到处乱跑。

问题是,朝廷能够搞海禁,可是民间到海上贸易的需求还在。

东南沿海地狭人稠的状况,到了明朝越来越严重,朝廷又没法给这些人找到别的饭吃。不让做贸易了,那这些人就只能变成海盗,进行走私贸易。

东亚海面上这些海盗被称作什么呢?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就是倭寇。


中国民间力量曾称霸东亚海洋,荷兰都得交保护费,为何注定失败?

倭寇

倭寇这个名字听上去好像是一群日本海盗,实际上,倭寇里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是马仔,真正的大Boss都是中国人。

当时最有名的倭寇首领是个安徽徽州人,叫做汪直。汪直极为精明能干,逐渐地把各路走私商人都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海盗走私集团,差不多垄断了整个东亚海面上的贸易。

他把大本营设置在日本长崎,在这立国号为宋,自称徽王。他募集了大批的日本武士听他号令,手下有五千多人作为常备武装,必要的时候能够鼓动起来差不多十万人。

汪直长期是大明朝剿倭寇的重点对象,后来终于被逮着杀掉了。

大明没想到,此后倭寇问题反倒更严重了。因为过去的各种倭寇海盗还是受汪直节制的,大明要想谈判的话,还知道找谁去谈。

汪直没有了,各种倭寇海盗没有了统一的头目,大明不知道该跟谁去谈判了,这成了明朝中后期极为头痛的一个问题。

到最后这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不是靠戚继光剿倭寇的神勇,而是靠开放海禁。

能够合法经商的话,人们做海盗的冲动就下降了。

郑成功的海上帝国

但是,虽然大明朝廷开放了海禁,却仍然严格限制对日本的贸易,只有限度地开放了对东南亚的贸易,这就仍然给了海盗以生长的空间。

到了明朝末年,又一个强大的海盗兼海商崛起了,这就是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

郑芝龙以长崎和台南两个地方作为他的海上大本营,纵横东亚洋面。

巅峰时期,他手上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只,拥有一支二十万人的军队,军队中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南洋人甚至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

任何人要到东亚海面上做生意,都必须向郑家交保护费,一艘大船要交三千两白银,交了保护费,就会得到郑家的一面令旗,可以平安航行。

荷兰人是那个时代欧洲的海上霸主,但是到了东亚照样得给郑家交保护费。

郑家在东亚洋面的这种保护费生意,每年入账上千万两白银,富可敌国。

而由于这个大海盗的存在,其他小海盗都被灭掉了,东亚洋面上反倒获得了一种秩序。

注意,我在后面说的都是郑家,而不是郑芝龙。原因在于,他在崇祯年间被大明招安了。到了大清入关之后,又投降了清朝,他的庞大的海上帝国就被他坚决不肯降清的儿子郑成功继承了下来。


中国民间力量曾称霸东亚海洋,荷兰都得交保护费,为何注定失败?

郑成功

郑成功接手这个海上帝国还是颇费了不少力气,但是接手下来之后,就以厦门为根据地,进行了长期的反清复明战争。

在清兵入关十几年后,郑成功还走水路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北伐,从长江顺流而上,差点攻克南京,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这次战役结束后,郑成功反思失败的原因,决定进驻台湾,毕竟厦门这个根据地还是太小了点。

当时的台湾已被荷兰人侵占了三十多年,但毕竟郑成功才是东亚海上霸主。郑成功攻打台湾虽然费了些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但荷兰人肯定是扛不住的。

到台湾被郑成功打下来时,大清这边顺治已经不在了,是康熙继位了。可见郑成功的海上帝国曾经坚持了多久。

但是很快这个帝国就要坚持不住了。不是因为郑成功攻克台湾没有多久就去世了,而是因为康熙朝一开始就颁布了迁海令,规定从山东向南到广东,沿海二十里的范围内不许住人,都得迁到内地,沿海的船只也都毁掉,寸板不许入海。

庞大的大陆市场一下子关闭了,郑成功的继任者马上面临了财政困难。

郑氏家族在台湾又坚持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终于被大清灭掉了。

到了这,有一个问题就需要解释了,为什么汪直和郑成功最终都无法成功,都被大陆帝国给灭掉了呢?

和后来到来的英国人对比一下,问题就更明显了。

郑成功面对的大清,还在初创时期,清朝的统治仍未被中原百姓普遍接受,而郑成功手下有约二十万将士。

英国人所面对的大清,是康乾盛世之后的时期,清朝的统治早就获得了百姓的认同,英军在鸦片战争中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两万人,并且这会儿英国对大清的武器优势并不是特别大。

两相比较看来,郑成功面对的困难比英国人小得多。那为什么郑成功最终失败了,英国人却能成功呢?

原因就得到海上帝国的生存逻辑当中来找了。

英国人建立的是一个全球海洋帝国,它依赖的是全球市场。而郑成功、汪直他们建立的只是一个东亚海洋帝国,依赖的只能是东亚大陆市场。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海上贸易的一个关键是什么呢?是远距离信用机制的建立。就是说,我到远方去做生意,贸易双方都相信对方会依照合同履约。

如果你不能建立远距离的信用机制,那就意味着你的贸易成本极高,因为你总得用军队来强制对方履约,这种贸易成本,基本上也就没多少利润了,持续不了多久。

远距离信用机制的基础,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则上的共识,只要双方都认同这个规则,发生纠纷大家也能有公认的解决机制,那么贸易就能低成本持续。

因为这对于双方都有好处,贸易还能不断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那么,汪直、郑成功他们这些人,远距离贸易的信用机制是什么呢?

他们的共识基础是,同乡关系、宗族关系、妈祖信仰等等。这就很麻烦了,这样一种信用机制,扩展力很有限,没法扩展到陌生人社会。 在空间上,大概只能扩展到东亚洋面,往更远扩展就很难了。

如果你只能扩展到东亚洋面,你最大的市场就在大陆。那就意味着,你会在本质上被大陆帝国掐住脖子,最终大陆帝国想剿灭就能剿灭你。

英国人过来了,为什么清朝非但奈何不了他们,反倒吃了英国人的亏?因为英国人是以法律为基础,建立起了一套能够突破熟人社会的普遍信用机制。

这使得他们可以以全球海洋为单位,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以整个世界市场为活动单位。

世界市场对大陆帝国的市场是有压制力的。假如只以东亚海面为活动单位,则大陆市场对你是有压制力的。

所以英国不会被大清反制,反倒会压制大清。

说到这里,就能看出来,中国在历史上已经发展起自己的海洋世界,但是这个海洋世界很容易受制于大陆世界,因为它没有办法扩展为一个全球秩序。

那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就是如果中国需要融入海洋的话,就得从外部世界吸收各种新的经济资源和制度资源了,否则中国没法真正地进入到海洋秩序。

那么,中国是否有必要进入海洋世界呢?

随着中国在大陆世界的秩序走到了某种完备状态,它逐渐让自己陷入一种走不出来的陷阱,从而进入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必须通过加入海洋世界才能实现自我突破。

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