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到興縣有了火車——“蔡家崖號”,昨日首發

太原到興縣有了火車——“蔡家崖號”,昨日首發

6月21日7時20分,冠名為“蔡家崖號”的K7823/2次旅客列車首次從革命老區我省興縣蔡家崖村駛出,開往太原,圓了老區人民的火車出行夢,為助力當地紅色旅遊發展,實現百姓精準脫貧再添快捷通道。

“小延安”迎來空調列車

地處呂梁山脈的山西省興縣,曾是晉綏邊區首府和晉綏軍區司令部所在地,被人譽稱“小延安”。作為貧困山區,興縣又曾位列山西省35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之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場。

為讓老區人民充分享受鐵路改革發展紅利,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積極籌備,對原有鐵路貨運線——太興鐵路和瓦日鐵路的部分區段進行擴建和改造,使線路具備了旅客列車開行條件。

據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客運處負責人介紹,當天太原至蔡家崖間往返開行 K7821/4 、K7823/2次和4621/4 、4623/2次空調旅客列車,中途在白文東、嵐縣、婁煩、鎮城底、古交、古東、汾河、太原東站辦理客運業務。為把列車真正打造成老區人民的扶貧車、紅色旅遊的宣傳車、遊客滿意的觀光車,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在全方位改造設施設備的基礎上,精選性能狀態俱佳的機車車輛編組成列,專門抽調機車司機、車輛檢修人員、客運服務人員進行革命歷史、紅色景點知識強化培訓,讓每名乘務員都成為紅色旅遊的宣傳員和導遊員。

為擴大列車知名度和吸引力,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不僅從方便遊客角度多次調整列車運行時刻,而且把“興縣北站”更名為“蔡家崖站”,命名了“蔡家崖號”列車。

當日,乘坐這趟列車時,可以看到車身上印著“晉綏首府紅色興縣”為主題的紅色卡通文化元素,車窗上張貼著“鐵路助行精準扶貧”的紅色窗花……這些都和綠色車身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趟列車汲取了沿途各縣的紅色文化元素,對列車各車廂進行紅色旅遊主題裝飾,讓旅客乘車不僅舒適滿意,而且能隨時隨地感受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

孩子們假日計劃是“坐火車”

幾個月來,開行旅客列車的消息刷爆了興縣人民的朋友圈。距離蔡家崖火車站2公里處,就是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王晶介紹:“消息傳出後,已有眾多省城及外地的機關團體預約前來參觀,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到這裡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當地以八路軍一二○師番號命名的“120師學校”師生對列車開行非常關注。開行當日,該校包括9個年級在內的26名師生乘車進行了體驗。

五年級班主任姜嬋說,今年許多學生把“坐火車”作為這個夏天最重要的假日計劃。“不論是孩子還是我們,都感到特別自豪,我們這裡有了屬於自己的火車。”

二年級的李含章小朋友手裡攥著車票高興地說:“爸爸、媽媽領我到過太原的各大博物館參觀、學習。每次去之前我心裡又高興又害怕,高興的是能學習知識,看太原長啥樣。害怕的是每次開車都會在路上遇到堵車,現在不怕了,火車不會堵車,我也不怕暈車了。”

而家住省城的青年教師郝雯麗則在開通當日專門乘車體驗,她欣喜地說,以後坐火車回家,不僅更安全,而且票價比大巴便宜一半,“學生們能更方便地走出大山,這是老區不斷髮展的見證,也讓我們奉獻老區教育事業的信念更加堅定”。

將加快老區人民脫貧步伐

呂梁市政府工作人員介紹,旅客列車途經的婁煩、嵐縣、臨縣、興縣都是貧困地區。列車開行後,這些革命老區連入了全國高速發展的鐵路客運網絡。全省乃至全國的遊客利用週末或節假日就可以乘坐火車來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革命精神,老區盛產的小米、核桃、大棗等特產也會隨著更便捷的交通走向全國,必能有效帶動紅色旅遊發展,加快老區人民脫貧步伐。

■特寫

價格便宜又安全出門再也不用看天了

蔡家崖、嵐縣、婁煩……當天,列車每停靠一站,都可以看到站內有很多人乘車體驗首趟列車,站外的山坡上則站滿了沿線的老區人民,他們望著這趟車,拍照、留念。在採訪時,一位乘車的老區人民高興地說:“坐火車價格便宜還安全,不怕下雨雪,再也不用看天出門了。”

“孩子長大了,我也要出去掙更多的錢貼補家用。”43歲的劉瑞珍,是首批乘列車“上”太原找工作的27名呂梁山護工之一。

她家位於興縣羅峪口鎮,距縣城有兩個小時車程。從21歲起,她到太原的行程就是,趕天氣好的時候下午出發,在興縣縣城住一宿,第二日乘坐大巴車到太原。

“我記得第一次去太原的姐姐家,前一天出發到了縣城,第二天坐上大巴再趕到姐姐家時已是20時了。住宿費和乘車費算下來得再節約也得一百多元,成本太高。”劉瑞珍說,關鍵是如果有急事,遇到下雨、下雪天還走不了。“通了火車後,這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和乘大巴花費80元相比,火車票還便宜一半。”

據瞭解,劉瑞珍將和其他26位姐妹在太原進行實訓。之後,她們將正式上崗。

康榮惠,今年70歲,是興縣一名退休幹部。他六七歲的時候,第一次到太原。“當時步行得走四五天,我們在忻州、嵐縣、靜樂山裡走。”

後來,有了卡車,他覺得快得有點不可思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了卡車,我們站在車斗裡,一車人既興奮又害怕,每個人的手都牢牢攥著車身,怕顛出去。那時,坐卡車兩天就到太原了。”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這樣的出行一直持續。“後來我們這裡通了去忻州的汽運,我們會先坐車到忻州,再轉火車到太原。可有時候卻因為買不上票,只能在忻州待一天,乾著急就是走不成。”

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裡終於有了到太原的客運班車。“繞行忻州,山裡有段路被我們稱為‘十八盤’,可想而知有多繞。路況好,天氣好的情況下8個小時候後能到達,終於實現了當天直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