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古城之殤

在希望中熱盼古城之蘇

殘垣斷壁的老宅

官員

李英俊(太谷縣文物旅遊局局長)

太谷的價值在於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了晉商最輝煌時代的民居和商鋪格局。除了沒有城牆,太谷城內存留的建築可以說比周圍任何一個縣都完整。但幾十年來,地方政府領導的短視使這一瑰寶長期蒙塵。

1996年,國家要求有條件的縣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太谷準備申報,但當時的縣長明確表示:歷史文化名城一旦報上,舊的東西就固定住不讓動了,這樣太谷就難有新的發展。太谷就這樣錯失了良機。1997年,國家給歷史文化名城批下來了,國家文物局的有關專家看到沒有太谷,異常惋惜,太谷文物局的領導在會上受到強烈批評。國家評歷史文化名城是一批一批搞的,不可能給誰家零星評定。太谷可以說已經沒有了機會。

後來,山西民俗博物館在晉中選址,省裡的意向原定在太谷三多堂,但三多堂正在經歷一場財產紛爭,最後只能花落祁縣。歷史上的機遇全部喪失了,現在我們只是按照國家賦予的職責,保住現存的有價值的東西,但這也很難。

從2000年以來,太谷縣做過多次城市規劃,都是因為文管部門的竭力反對而沒有通過。爭執的焦點在於南大街的存留。我們認為太谷老城的主體是一個整體,不同意拆。主張拆的人則說南大街前半段已經譭棄殆盡,沒有保存價值。有三四次差點就拍板要拆了。

你們的報道出來後,我們複印了許多份。我覺得報道內容和我們的觀點不謀而合,對我們做文物工作是很有幫助的。

李希軍(太谷縣文物旅遊局副局長)

古城應該是一個整體,絕不是一兩件孤立的“標本”。

我們始終認為,太谷老城有價值,不光因為它建築精美,更因為它相對完整,東西南北大街都在,臨街鋪面還有很多存留。可是有一種人是十分機械地理解文物保護的,他們並沒有認識到文物的科研、藝術以至經濟價值。國家要求保護,他們又不能不聽,於是有人十分荒謬地認為“留上一兩件標本就行了。”

有一次縣裡開會,一位縣領導公開提出“太谷老城沒有什麼價值,應該全部拆掉。光把鼓樓和白塔留下就行了。”我當時就拍桌子站起來了。這種不值一駁的言論居然能夠說出來,還得站出來反駁,這才是文保工作的莫大悲哀。

晉華(晉中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長)

地方政府不重視文物保護工程,認為文保是一項“光花錢沒效益”的事業,這種觀念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但太谷縣幾任領導在看到平遙的今天后不知他們作何感想,我想應該有所反思吧。保護老城,另闢新城,這個思路從梁思成開始就有,今天的許多古城也是這麼做的,太谷也完全有條件這麼做。

侯聯合(太谷縣城建局城建規劃股股長)

太谷的古城保護,作為城建部門,我們也十分重視。太谷的城市總體規劃在春節前就可以審批下來,“總規”出來後,我們馬上就編制古城保護詳規。我瞭解的大致思路是分集中成片保護和點上的保護兩種。太谷的東西兩街必須保護,這是早已確定的。南大街毀的較多,是否也納入保護範圍還不能確定。

專家

郭齊文(原晉中地區史志研究院副院長)

這篇報道寫出了關心太谷現狀的一些專家學者的心聲,同時也反映了部分有識之士的呼聲。山西晚報辦了一件非常好的事。作為一直關心太谷古建築的一名普通百姓,我感覺到很欣慰。因為它不僅給一些人敲起了警鐘,同時也為進一步搞好太谷建設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現在太谷是落後於周圍縣份,但我覺得並不需要步它們的後塵,而是應該有自己的思路,把握太谷的歷史特點,然後進行保護開發,迎頭趕上也不是不可能的。現在問題的關鍵就是看掌權者的決心,是到了該覺醒的時候了。

楊錫九(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研究員)

我就是太谷人,1997年我回家探親,抽空在太谷的街上轉了轉,一家一家地進去看,一共看了138個宅院,初步認為75個院是有保護價值的。有些院子小巧玲瓏,保存得還相當完好,雕樑畫棟,十分精美,有的檁子上面金色的花紋都還在,如果保存下來,估計到今天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還有太谷縣的那個鼓樓,那是全國一絕啊,相比較而言,臨汾、平遙的鼓樓真的不算什麼。太谷有句俗話,“太谷城,真有名,鼓樓建在城當中。”那個鼓樓,跟一般的鼓樓不一樣,有四個門,傳說建鼓樓的時候,因為要通四條街,人們正犯難,有個老頭挑個籮頭(四條梁),說就照這個蓋嘛,這才建起來的。

我回來以後,就給當地政府寫了封信,鄭重地提出了修復古城的意見。我在信上說,太谷縣的城市建設應該以保留古城原貌為主,以鼓樓為中心,把能夠恢復的院落恢復起來。其實有些院落恢復起來是不用費很大勁的,比如書法家趙鐵山的花園,只要恢復書房就可以了,還有縣衙,大堂三堂都挺完好,只要把武裝部佔用的二堂恢復就可以了。而且,我也給他們出了具體的主意,比如資金籌集,我建議,公共設施公辦民助;居民住宅自建公助,還可以用集資入股、海外募捐等形式籌款。也許是因為自己人微言輕,意見並沒有被當地政府採納。

張玉民(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旅遊與區域規劃所所長)

太谷先前曾有幾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一次次與機遇擦身而過了。現在山西晚報能將視角聚焦在這裡,可以說給太谷古城保護帶來一線生機。能否真正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亡羊補牢,可謂至關重要。當然,這項工作是巨大的,艱難的,還需要做大量細緻的深入調查和研究。

太谷目前正在申報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如果申報成功了,那麼它的發展與希望也就不會遙遠了。

馮秉道(山西省金融工會副主任)

我的祖籍是太谷縣水秀鄉東懷遠村,僅我們鄉,就有一祠、八廟、九觀音堂、24個五道神,以及土地廟、魁星樓、大仁寺等等,公共建築是相當多的,只是現在已經輝煌不在了。那時太谷在晉中來說的確是富甲一方,結果卻被破壞得不成樣子,實在是太可惜了。

保護古城,是一件利國利民、惠及子孫的好事,早一天保護,我們就會早一天受益。

居民

孟慶峰(孟氏小園創建者第四代孫)

看了《太谷:古城之殤》一文我感觸頗深,非常感謝山西晚報為挽救古城建設所做的努力,同時也希望媒體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作為孟氏小園創建者的後人,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盼望太谷縣房管所能將“公經”的房子退還給我爺爺,了卻老人家的心願。我爺爺這些年雖然手裡攥著房產證,但祖上留下來房子卻一直被別人住著,他自己卻被迫住在一間十餘平方米的簡陋房屋裡,而且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去年房子漏得不行了,不得已才住到親戚家裡。老人家現在已經是八十多歲的高齡了,身體每況愈下,全家人的希望就是,能在爺爺有生之年,將本屬於自己的房子要回來,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安慰,更主要的是給老人一個精神上的慰藉。

如果包括我家老房子在內的大部分古建築能得到重建修復,那將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兒。等我有了孩子,在它恢復原貌之際,我會再次去感受它曾經的繁華與輝煌,並驕傲地告訴我的孩子,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