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刊物《河南工作》刊發李剛副祕書長文章:圍繞社會治理新要求 構建信訪矛盾化解新路徑

省委刊物《河南工作》刊發李剛副秘書長文章:圍繞社會治理新要求 構建信訪矛盾化解新路徑

導 讀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信訪工作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防範和化解信訪矛盾,做好新時代信訪工作,必須以此為方向,從創新理念和方法做起,探索共治、自治、善治多元化解社會矛盾和解決信訪問題的新思路、新路徑。

堅持系統治理

協調各方關係

由單一手段管控向

多措並舉共治轉變

近年來,全省信訪系統堅持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牢牢抓住基層黨建這個“牛鼻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著力改變推動解決信訪問題只靠信訪部門唱獨角戲、單打獨鬥的局面,架構起多元共治、合力共管的“四梁八柱”。

一是強化“黨建+信訪”促和諧作用。

充分發揮黨建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政治優勢,推動提升各級幹部履職盡責抓信訪的整體素能,形成級級轉作風、層層抓落實的生動局面。省信訪局在全省信訪系統積極推廣濮陽市“雙報到雙服務”活動做法,以組織“全市各級黨政機關單位黨組織、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社區建設、服務居民群眾”為主要內容,推動全市各級黨政機關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聯建共建,幫助小區物業公司建立黨小組、在居民樓棟配備矛盾調解員,重點排查和解決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消除信訪隱患; 針對居民群眾需求,定期組織開展“社區春晚”和“百家宴”活動(社區每棟樓選出2戶代表,每戶代表做一道拿手菜,居民圍坐一桌品嚐“百家菜”,不僅交流廚藝,而且使飯桌成了居民“識鄰結友”的平臺),讓正能量下沉,變以往的“無事生非”為現在的“有事無非” ,實現了“三多三少”:家庭和睦的多了,生閒氣的少了;互相幫助的多了,打架鬥毆的少了;忙工作的多了,上訪的少了。

二是堅持多部門齊抓共管。

信訪問題是社會問題,涉及方方面面潛在問題和各類矛盾,處理信訪問題也不是信訪部門一家的事,如果沒有其他部門的配合,是寸步難行的。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在市縣鄉三級層面積極推行“一條龍”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攬子”解決接訪工作平臺,把信訪局、綜治辦、維穩辦、公安、司法、法檢兩院等單位整合辦公,成立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黨委分管信訪工作領導擔任中心主任,信訪局長擔任常務副主任,強化協調職能,實現實體化運轉。群眾來中心反映問題,工作人員現場分檢,進入調解或者辦理程序,調解不成法官直接現場開庭審判,開通了一條暢通民意的“高速路”和解決問題的“綠色通道”。

三是發揮信訪部門綜合協調職能。

持續探索用群眾工作統攬化解社會矛盾的做法和經驗,整合工作力量,積極協調解決信訪訴求,改變信訪部門“小馬拉大車”“權責不對稱”的被動局面。一方面,打造“矛盾糾紛在基層排查化解、社情民意在基層彙集分析”的前段鏈條。另一方面,打造“更加註重督促有權部門主動解決問題、更加註重屬地主管主辦履責解決問題、更加註重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後端鏈條,通過把信訪工作的鏈條從中段向兩頭延伸,形成了信訪工作從源頭做、全過程做、靠大家做的格局。

堅持源頭治理

激活末梢神經

由被動化解矛盾向

主動創新自治轉變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必須抓源頭、抓基層,充分調動基層幹部開展信訪矛盾化解的積極性,推動基層各類社會組織參與信訪矛盾化解,在政府與群眾之間建立富有彈性的緩衝地帶,從而激活信訪工作“神經末梢”,打通信訪工作“最後一公里”。

一是激活末梢自治能力。

近兩年來,信訪人中來自農村的佔60%以上,多反映宅基地、徵地補償及村幹部作風等問題。基層問題很多,又加之基層幹部化解矛盾的能力不足,導致老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又不斷出現。為提升基層自治和化解矛盾能力,省信訪局堅持重心下移,在全省組織開展“三無”(無進京越級上訪、無大規模集體上訪、無因信訪問題引發的極端惡性事件和輿論負面炒作)縣(市、區)和“四無”(無赴京到非接待場所有關人員、無進京越級上訪、無大規模集體上訪、無因信訪問題引發的極端惡性事件和輿論負面炒作)鄉(鎮、辦)創建活動,有效把信訪問題化解在基層和屬地,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

二是探索多元化解機制。

省信訪局與河南省電視臺合作,推出信訪調解電視節目—《百姓信訪》。原汁原味還原信訪問題產生、發展、調查、處理全過程,通過電視媒體的第三方立場,用以案說法的形式曝光違法違規行為,客觀公正地把信訪群眾和當事幹部雙方曬出來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和評判。節目共播出280期,推動化解疑難複雜信訪問題500多起,幫助信訪人挽回經濟損失5000多萬元,惠及群眾5萬多人。同時,還在各地積極推行“信訪+社會心理服務”“道德法庭”“三老協會”等,處理基層矛盾糾紛和複雜信訪問題。

三是推行村民共榮共治。

宣傳推廣汝州市開展文明村創建活動做法,給予文明村群眾進城購房優惠返點、中招考試和事業單位招錄加分、高中學生免除學雜費等一系列獎勵措施,若因工作不履職、不到位,引發信訪上行,造成不良影響的,取消評選資格。由於與切身利益捆綁,村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配合信訪部門工作,推動村民群眾自我管理。這種民主化、群眾化的治理模式是是用群眾自治“繡花針”織就群眾“幸福線”,開創了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新路子。

堅持依法治理

強化法治理念

由非理性鬧訪向

理性信訪善治轉變

全省各級信訪部門主動對接全面依法治國實踐,通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行使職權、化解矛盾,真正讓群眾的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結果。

一是引導合法信訪。

多數信訪群眾是理性的,反映的問題有道理或部分有道理,但也有少數人員採取纏訪鬧訪等過激行為。對走正常渠道上訪的一定要“疏”,拓寬暢通信訪渠道,加大解決問題的力度;對不走正常渠道的纏訪鬧訪的一定要“堵”,引導其依法理性表達訴求,樹立正確的導向。

二是控制無理信訪。

省信訪局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依法信訪要求,狠抓信訪秩序的規範,為依法信訪提供製度保障,強化了“信訪無理不能鬧、有理也不能鬧”的工作理念。

三是處置違法信訪。

針對程序終了或問題已經解決仍不斷上訪的現象,各地應堅持依法處置,並適時依法曝光該類無理纏訪鬧訪案件,著力倡導理性、文明、逐級、有序的信訪導向,營造濃厚的依法信訪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