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傑:《長城》郵票上的陝西元素

朱文傑:《長城》郵票上的陝西元素

(1,左上:統萬城,2,中近景:鎮北臺,3,右下靠左一點:二狼山,4,右下最右邊:轉角樓墩臺,5,右上靠右邊石峁遺址,6,右中靠左一點高家堡。這是設計家標的,但位置不準確。)

————————————————

中國郵政2016年8月20日發行9枚連印一套長卷式的《長城》郵票。筆者有幸參加這套郵票在楡林市舉辦的首發式。深感這套郵票上蘊含有豐富的陝西元素,需要特別予以介紹。

長城始建於春秋,到秦一統天下時,是建都於咸陽的秦始皇開始大規模修築長城的。秦修長城首先派大將蒙恬率30萬人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綿延萬里,被稱為“萬里長城”的。

中國長城以中有鎮北臺,東有山海關,西有嘉峪關,而被譽為萬里長城“三大奇觀”。 鎮北臺位於陝北榆林。

雖然長城沒有地理上的“源頭”之說,但修城牆以衛國,從地理位置上看,秦始皇重點保護的一定是它南邊的秦都咸陽。因為秦始皇接著馬上又修秦直道,從咸陽(起點為現咸陽淳化縣)到九原郡(現包頭附近)。這條古代軍事上專用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可以證明。

所以,中國的萬里長城修築之初,首在陝北,中心在陝北。那麼,如果把萬里長城比作團龍,蜿蜒盤旋在中國北方之北的峻嶺崇山之間,那麼,中間的鎮北臺,就是團龍之首,或者說是萬里長城的心臟,如此位置顯赫,大概所言非謬。

鎮北臺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鎮北臺又作為萬里長城的一部分,順理成章的又隨著中國萬里長城被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揚名天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蹟之一,與埃及金字塔、意大利比薩斜塔同譽為世界七大奇蹟。

從陝北境的長城遺存來看,陝西北部是我國長城集中分佈區域之一,包括戰國、秦、魏、隋、明等時期的長城1500多公里,其中以明代長城最為著名,其自東向西經過陝北的 府谷縣、神木縣、榆陽區、橫山縣、靖邊縣、吳起縣、定邊縣七縣區。東到府谷的牆頭還有戰國秦長城“上郡塞”遺址,是明榆塞長城的起點。長城,亦稱邊牆,才被稱為“牆頭”的。牆頭地處黃河入陝第一灣的金龍灣。因為黃河上是沒法築城的,這個“頭”成了萬里長城的斷點。明長城西到靖邊、定邊,靖邊縣和延安吳起縣還有建於公元前271年秦昭王的戰國長城遺址,與“牆頭”的上郡塞相接。

郵票長卷上第6枚“長河飛龍”,雖表明反映的是內蒙河套地區,但從郵票上長城走向與黃河流向分析,黃河之北為內蒙,河東山西,河西則是陝西。而府谷的牆頭有點模糊,但大致位置是很明顯的。

值得一說的是有關萬里長城的民間傳說 “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發生地在陝西銅川,銅川印臺區金山有修建於1000多年前的姜女祠,金鎖關有女回山,黃堡鎮有孟姜女故里孟家原,宜君有哭泉。而 “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姜女廟的碑石上也刻著:“貞女孟姜,陝西同官人。”《大明一統志》載:“孟姜女本陝之同官人。”同官即今銅川市。我於1986年9月29日創作了一首詩歌《哭泉》其中有:

 孟姜女哭倒了長城

 怎麼還有這麼多淚水

 匯成泉

 哭,有時並不軟弱

 淚是心中怒火燒出的

 悲憤,哭可掀狂滔

 覆暴君之舟

 要哭就哭它個地覆天翻

 哭它個太陽發綠,月亮發靛

哭出水倒流來

 哭出六月雪來

 哭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阿房宮大火來

 此時,方知

 民不可欺,民不可侮

而最近十多年才考古挖掘發現的神木石峁古城遺址,被列為《長城》長卷郵票之中,確實令人振奮。

這石峁石頭古城可不得了,它可是城牆的老祖宗輩的啦!在榆林《長城》郵票首發式上滾動播放的《長城》郵票電視專題片中一開場就先說石峁遺址,把這座石頭城牆當作“中國最古老的一面牆”。如此定位,自從石峁遺址發現引發的石破天驚後,又一次引發我心底的深度震驚加震撼了。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距今4300~2800年。

石峁遺址可以說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還獲得“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等榮譽。

首先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的城址,其規模遠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再者它是一座三重石頭城,由外城、內城、中心的皇城臺組成。將中國現存土石結構城防設施的年代提前了2000多年,因為像這樣的城防設施以前確定為漢代才有。

這一遺址規模宏大的石砌城牆,讓人驚歎的是4000年前已有甕城,可以閉合的石砌城牆及城門、角臺、角樓、墩臺、門塾和 “馬面”等附屬設施。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考古學家閆文明說:“它是中國城門的老祖宗,後世城門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

再就是發現城牆因地勢而修築竟然能“跨溝”,更加神的是城牆牆體的石之間穿插一根長木頭,介紹說叫“紝木”。作用是靠紝木的連結和拉扯住分散的一塊塊石頭,城牆會變得牢固。

因為漢代城牆建築在夯土城牆中才開始使用水平方向稱為“紝木”的木骨牆筋。這種先進的技術,上至漢長安城,下至南北朝、唐、宋,最晚到元代仍在使用。而石峁一下提前了2000年。

石峁城牆的牆體上還發現了雕刻的菱形眼紋,製作規整的橫放菱形砂岩石塊,兩組三隻“大眼睛”嵌入石牆,眼眶凸出,形成“石眼”。據考證石峁牆體上的菱形眼紋與四川三星堆出土的菱形眼形器有相似之處。

更讓人吃驚的是石峁遺址牆體上還發現有保存完好的石雕人面,專家推測是石峁先民應該是營建一種自身精神的屏障。我想象著城牆上的“石眼”“石雕人面”,被視作神靈,其作用是辟邪、震攝外敵。

古人還把無數的玉器夾藏在牆體石頭縫裡,目前已知道流散在海內外高達4000餘件。專家推測是古人建造城牆時奠基用的。但都夾在石砌牆體內就極為特殊了,是否古人也以玉石辟邪禦敵呢?

石峁玉器用的玉料幾乎涵蓋了(中國)各個地方的玉石。40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仍然是石峁遺址最大的謎團之一。石峁玉器有刀、鐮、斧、鉞、鏟、璇璣、璜、牙璋、玉雕雙面人頭像、玉蠶、玉鷹、虎頭等。其中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玉雕雙面人頭像價值最高。

還有玉璇璣,那就更神秘,其中一個三聯璇璣,最大特點是單獨一個像魚形玉佩,組合一起便成完整三聯璇璣,精美絕倫,獨一無二。有專家認為石峁遺址的璇璣,可能是打開中國文明起源這扇門的一把重要的鑰匙。

這麼多玉器匯聚於此,有點駭人。石峁成了玉石集中地。看來,傳說中存在的玉石之路的起點,也非石峁非屬了。

所以,《長城》長卷郵票,把石峁古城列入其中,設計者的用意可能在於,它們都是牆,都是人類偉大的創舉,都是為了抵禦外敵,衛護家國的牆。一個以4000年的歷史久遠,石破天驚,一個以萬里之長的規模宏大,震憾世界。以佐證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燦爛輝煌,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精神的舉世無雙。

朱文傑:《長城》郵票上的陝西元素

朱文傑:1948年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