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最美人間四月天。在這個季節,深圳又開滿了簕杜鵑。

簕杜鵑很草根,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以至於很多深圳人都不知道這路邊的“野花”,竟然就是特區的市花。只因它奼紫嫣紅的花苞與粗生易長的生命力,像極了深圳的熱烈奔放與頑強奮進。

在圳長看來,簕杜鵑與深圳人都是草根奇蹟。每一朵普通的簕杜鵑簇擁在一起,便是深圳一道亮麗風景線;每一個平凡人來到深圳,便能在深圳創造奇蹟,成就自己。

如今,平凡的簕杜鵑依然鬥豔街頭,但深圳卻變得不再草根。

1「兩種深圳人」

上週末,南山蛇口某豪宅開盤,均價約10萬/平,套均1270萬。深圳人王女士以1620萬的折後價買下了一套164㎡的海景單位。簽約時,她略顯無奈接過幾張認購文件,遺憾自己並沒有選到鍾愛的景觀樓層。但很快也就釋然了,因為她也不常在這裡住。

距該豪宅不到1公里的灣廈村裡,剛加班回來的“深圳人”小吳也無奈的接過房東的通知——

“從下月1日起,501房漲租300元/月。若不續租需提前告知房東,並在本月31日前搬離,否則押金沒收。”

冷冰冰的上沒有一個敬語,他知道這裡不愁租,所以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他坐在這個不到20㎡的房間裡陷入糾結:搬,還是留?

這種無比現實的畫面在深圳一點也不罕見。白石洲與華僑城、上下沙與紅樹灣、崗廈與CBD......我們不得不承認,深圳已經存在兩個階層的深圳人,猶如一河之隔的香港。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這是南山某城中村的一處待拆物業。數月前,這間3房1廳蝸居著8個五湖四海的年輕人。汙跡斑斑的白牆,簡陋不堪的桌椅,隔壁握手樓的空調與客廳距離不到10cm.....在家鄉,他們可能過著比這好。」

2「豪門與草根」

深圳一直有濃濃的香港的影子。在電影裡,香港是一座每一個人都敢於做夢的典型草根社會:酒店打雜的周潤發、住窮人區的周星馳、送外賣的劉德華,賣電器的梁朝偉.....一個個從底層社會走出來的平民偶像,在熒幕上演繹著香港的個人英雄主義及城市草根的奮鬥勵志。

這,也是早年深圳的真實寫照。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英雄本色》裡,豪哥問:“你信不信有神?”小馬哥:“信!我就是神,神也是人,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就是神。”這是香港人當時最引以為豪的城市精神。」

每個人都覺得在那個年代,只要我自己肯不斷努力,就能像周潤發一樣走向人生巔峰,就能如李嘉誠一樣白手起家,變身“李超人”。但今天的香港,“李嘉誠”不再是一個褒義詞。金融、房地產、外貿的服務產業結構決定了香港需要更多的高智精英,同時對城市草根敬而遠之。“奮鬥決定一切”的社會主旋律,已經淪為“反抗貧富差距”的階層鬥爭。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李氏力場:近幾年的颱風襲港都“過門而不入”。於是有人杜撰是李嘉誠強大的力場保護香港不受颱風吹襲。即使有颱風,也不受影響股市或假期,讓香港人能夠天天“準時返工”。」

如今,香港逐漸變得豪門化、精英化,社會階層之間有了雲泥之隔。你有幾套房,幾個鋪面就能多少代人衣食無憂,而工薪階級的後代想要通過讀書/工作,來改變命運的難度越來越大,年輕人認為向上流動的通道已經關閉,奮鬥的意願也越來越低。

最後的結果就是階層固化,富商住著亞洲最貴的山頂豪宅,夾心中產揹負房貸壓力掙扎著,社會底層領著經濟補貼蝸居屋村。因為整個社會結構失去了一種向上流動的可能,社會資源發生傾斜,嬰兒一出生就決定了其未來是精英,還是草根。

於是,在我們唱衰香港時,也在擔心這樣的場景會不會在深圳重演?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攝影師Pete Stewart 通過作品《Stacked——Hong Kong》向我們展示香港龐大高樓群下的窒息感。他不談香港的城市擁擠與人們的工作強壓,而是從新的視角去思考香港當下的都市生活。」


3「單調與窒息」

深圳媒體人朱文策說,他最喜歡的是2013-2014的深圳。因為那時的深圳,讓你覺得突然打開了眼界,滿大街都在談論怎麼改變自己、改變世界,讓人覺得這個城市特別有活力。但是從去年開始,房地產又成功逆襲了,滿大街都在談炒房。突然間,深圳多年來那種單調窒息的感覺又全都回來了。

是呀,單調窒息的深圳又回來了。因為發現向上流動越來越難,深圳的精英中產階級們正花著動輒數千上萬的門票去聽業內人講樓市置業課;因為覺得爸爸甩著大把鑰匙收房租很威風,六年級的小學生從小就立志未來就當一個“可以學習不好”的房東。

然而世界上最悲傷的事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收房租的爹,對房東點頭哈腰的租客可能只是一個開著電單車,滿足社會民眾需求的草根,現在卻可能因交通安全而掙扎在違法邊緣,在一次次被沒收電單車後,感嘆深圳到底怎麼了?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交通安全與市民需求,變成了非此即彼的存在。圖為深圳南頭天橋下的“電單車墳場"」

童言無忌。誠然,買房賣房本身並不可恥。但從小就把炒房當做一種價值觀來信仰,這個社會還是挺可悲的。最重要的是,這種價值觀具有極高的門檻,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將中產夾心層、普通年輕人、草根底層等拒之門外。一座草根必敗的城市,又有什麼吸引力呢?

回過頭再看文章開頭的兩種深圳人,我們不妨腦洞大開的預測下:未來的深圳,少數人通過擁有多套房產晉入富人階層,然後再通過不斷投資房產而變得越來越富有。而無房者面對高不可攀的門檻,要麼選擇離開,要麼蝸居在不足20平米的空間裡,夢想著與自己無關的九萬五千公里的絢麗。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4「深圳的溫度」

來了就是深圳人?留下才是深圳人。在越來越精英化的深圳,年輕人真應該好好想想,到底是什麼吸引了你來到深圳,而深圳又有什麼能留住你們。

世聯董事長陳勁松說,以前,深圳沒那麼多房子住,來深圳的人都住城中村。因此,城中村奠定了深圳市民的城中村共識,就是深圳不相信眼淚,不靠親朋,不靠熟人,靠你的努力。起步低不怕,但是隻要努力,你都有前途。在城中村裡,我們都是陌生人共租一間房子,於是我們誕生了市場的共識,誕生了開放的共識,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是一個偉大的城市理念和價值觀。

精英深圳不歡迎草根了?

精英深圳,草根自便。深圳之所以成為深圳,是因為只要努力,就有前途。而不是你蝸在陰暗的隔間裡,抬頭只看得見發黴的房頂,這個城市其他的一切都與你越來越遠。

與其選擇落荒而逃或無助謾罵,不如讓我們做一次有溫度的行動,讓年輕人重新認識深圳。讓我們為這座城市的每一個年輕人提供有尊嚴的居住,以便這座青春之城的屋簷下,容納得下我們大大的激情與小小的夢想,一磚一瓦都閃耀著人本的質地,讓年輕人都因為有尊嚴的居住而抬頭挺胸、奮鬥不息。

這才是深圳應該有的溫度,力量與信仰。

留下,才是深圳人;年輕,就要住得爽。

關注並參與青年樂巢計劃

讓更多年輕人,感受深圳的溫度與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