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类游戏中于禁的数值这么低?

在三国类的游戏中,身为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于文则,一直都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一员武将,而且数值设定基本都偏低,玩家得到了他,也不会把他作为一个主力去使用,基本上都把他放在后方了,作为一个后勤人员来使用。但是于禁作为五子良将之首,封号左将军,假节钺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真的只有这么点吗?他有什么功绩呢?

为什么三国类游戏中于禁的数值这么低?

整理了一下于禁的履历,五子良将中,于禁和乐进为曹操的元从将,和其他三将不同的是,他们在曹操阵营里是从最低级的小军官,一点点往上走的,军司马,杂号都尉,杂号校尉,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一步一个脚印。而徐晃、张辽、张郃三将,则是归降后快速被封将军,不能说全是实力所致,也有鼓励后来者的意思。

但凡武将,凭借军功进身,而军功者,又有从攻与擘划之分。从攻的军功,为服从命令,作战骁勇果敢,指挥得力之功;而擘划之功,则为独领一军或与其余若干将并领一军,完成指定任务。通常认为,后者较前者要高一个档次。于禁从很早开始,就经常单独领军作战。最早的单独领军作战记录,为193年,讨伐徐州陶谦过程中,独自领军攻拔广威(县级行政规划)。

之后的单独作战记录(或与他将共同领军记录)有:破吕布二营,破高雅,斩刘辟、黄卲,斩桥蕤等四将,宛城遇袭后负责殿后,斩眭固,以二千兵马守延津拒袁绍,甚至与乐进率少量兵马,攻破袁绍几十个据点,使得曹操在黄河北岸立稳了脚跟,为之后的曹袁对决打下了基础;攻破杜氏津,在曹袁相持阶段打破僵局,平东海叛,降梅成,后督运粮草,夺朱灵兵。

216年,于禁被封左将军,假节钺。假节钺在战时,是一个很实用的任命,战时,假节可专杀两千石以下官吏,假钺则专征,可自主发动战争,无需请命。而在非战时,假节钺则是一个莫大的荣耀。我列一下整个三国时期,被假节钺的人有:董卓(189年),曹操(210年),于禁(216年),关羽(219年),曹真(不明),满宠(223年),诸葛亮(225年),曹爽(239年),王凌(249年),司马师(254年),司马昭(255年),陶濬(280年)。

其中,显然是自封的有董卓、曹操、司马师、司马昭;因事任命的有曹真、陶濬、诸葛亮(征伐前给节钺);出于政治原因的有曹爽(托孤)、王凌(司马懿试图安稳人心);而单纯地“假节钺”以显示其地位的有于禁、关羽、满宠。而且,于禁是唯一一个被假节钺的人(曹操)假节钺的将军。当然了在这里不是说没假节钺的人都混得不如假节钺的要好,比如姜维、司马懿等人,他们不被假节钺单纯是避个嫌,不因虚名而处实祸而已。209到219这十年,于禁绝对已经是被曹操当作外姓头号武将给供起来的那种。

那么21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关羽攻樊城,于禁帅七军前往救援,结果成就了关二爷威震华夏的赫赫威名,而他,在生死关头,选择了投降。

为什么三国类游戏中于禁的数值这么低?

如果没有那一场水淹七军,于禁一直在后方朝廷里安居老死,可能在史书里,于禁是作为军神传奇存在的。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不一样的于禁了。可惜在后方偏安十年,于禁老了,磨掉了于禁所有的战斗力。曹操没想到于禁还有出山的一天,于禁自己也没有想到,回到阔别已久的战场,于禁还是以前那个于大将军吗,笼罩着军神的光环,于禁的每一步都战战兢兢,生怕一场败仗湮灭了他身上的光环。最后可惜还是败了,也许败不在于禁,但于禁还是降了。享乐了十年的于禁,对生的渴望远超从前。晚节不保,功败垂成。这样的结果曹操没想到,整个魏国没想到,恐怕连于禁自己都没想到。

这一次的投降,给于禁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连曹操都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连他的死在三国都是独一份的,是曹丕专门为他安排的,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