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南朝是正統還是北朝是正統?

凰殊

“正統”二字一直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兩個字,每逢多個政權並存的時代或新的大一統王朝出現的時期,有關“正統”二字的爭論就會出現,南北朝自然也不例外。如果從王朝的傳承來看,南朝的政權延續自東晉,東晉又來自於西晉這個短暫大一統的朝代,故南朝應屬正統。何況東晉的偏居江南與五胡亂華相關,北方的高門大族大多南渡,有“衣冠南渡”的說法,故從文化角度來看,南朝繼承了更為純粹的中原文化,視南朝為正朔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但矛盾在於,在兩晉南北朝之後統一整個中原地區的王朝——隋王朝,確是直祧北周,使得南朝、北朝孰為正統的問題再次引發爭議。此外,隋唐統一之初所採用的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也有很強的北朝淵源,故北朝的歷史也對後續朝代的發展與延續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使得視誰為正統的問題更加複雜。

在當代學者的研究之中,有“南朝化”與“北朝主流說”兩種觀點。支持前者的代表有唐長孺先生,唐先生在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一書中詳細的論述了其論點,認為唐初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在中期瓦解,後以兩稅法、募兵制代替,與南朝稅法、兵制相近,科舉以文學取士之風也承襲自南朝,更不必提文學上隋唐對南朝的繼承;強調北朝重要性的代表有錢穆先生、田餘慶先生等,田先生認為南北朝歷史運動的主體應在北而不在南,閻步克先生也指出北朝的官僚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等層面要優於南朝,為以後的歷史演變提供了出口。這是現當代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闡述。

回到問題本身,如果我們僅從文化或是民族的角度考慮,奉南朝為正朔似乎是理所應當的,當時南朝的士人們也大多持這種看法;但若是把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條件都納入我們考量一個朝代是否是正統的標準之中的話,北朝的影響也確實是不容忽視的,這一點,要辯證看待。


國家人文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比較簡單,肯定是南朝,而不是北朝。

但是,回答了並不就完了,還得說理由。這個理由可不是一句“北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南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朝代”這麼簡單。

咱們先來看看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過什麼樣的正統。

(夏朝)

在秦漢之前,正統是中原地區。中原,顧名思義,就是居於中間的,比較平坦的地方,也就是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三皇五帝時候,炎帝住在中原地區。後來,夏朝住在中原地區,接著商朝,接著是周朝。雖然如此,這個正統卻也有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比如,本來炎帝是正統,但黃帝打敗炎帝后,黃帝部落就成了正統。此後夏商周三代的情況差不多。夏朝本來是正統,商朝被夏朝鄙視成那些做生意的人。但後來商朝取代夏朝,它又成正統了。在商朝人眼裡,周朝人是西戎,當然不是正統,但是周朝代替商朝,入主中原後,周朝又是正統了。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正統不正統,並不是他是什麼民族,而是他住在什麼地方。只要是住在中原地區的,就是正統。

不過,這種觀念在秦漢以後,發生了較大的變法。秦漢以後,中國本土居民,在之前華夏族的基礎上,形成了漢族。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周邊的少數民族也在形成他們自己的民族。尤其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北方的少數民族流動性很強,民族在不斷地分化融合。但是,也有一些民族凝聚起來,比如先後形成的匈奴、突厥、羌族、契丹、女真、蒙古等等。

(秦漢少數民族及漢民族)

從秦漢到宋末,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漢民族一直處在對抗之中。但是,這些少數民族,再也沒有像夏商周三代及之前的三皇五帝時期那樣,少數民族完全取代了居於中原地區的民族。因此,這時候的正統就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居於中原地區的叫正統,而是漢民族政權所在地叫做正統。這也就解釋了,南北朝的時候,為什麼居於南方的幾個政權叫做正統。南宋的時候,為什麼雖然它偏安一角,仍然還是被稱為正統的原因了。

元朝的時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全面替代漢民族政權。那時候,蒙元把國內的人分成四個等級,蒙古人是第一個等級,最南方的漢人是第四個等級。這樣,元朝時候的正統,就是北方,就是蒙古人。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政權全面替代漢民族政權。不過,滿清人的做法和蒙元人不太一樣,他們雖然也強調了滿請人高人一等的意識,但並沒有把國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不久,滿請人和漢人就實現了融合。這時候,在滿清人眼裡,正統的就是整個中國,他們自稱天朝。而海外的一些國家,東南亞國家,西方國家,反而不是正統了。

(清朝與周邊)

說到這裡,我們其實就應該明白,所謂正統,原本就是自欺欺人的一種觀點。在一個國家的人時時處處覺得他是正統,對別的國家不屑一顧的時候,這個所謂正統的國家和政權,被推翻的時間也差不多到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視角看,一個是南北朝當時人怎麼看?一個是南北朝以後的人怎麼看?由於“正統”這個概念是一個傳統史觀概念,並不具有現代性,所以並不涉及我們現代人怎麼看,至於有些朋友,硬把“法統“、”合法性“等現代政治概念套到”正統“上,那就是典型的以今論古了,針對這種硬拗古今名詞的現象,寒鯤推薦一本書《歷史的輝格解釋》,保證“藥到病除”,這裡就不展開了。

南北朝人怎麼看誰是華夏正統?

南北朝雙方,無論是評價對方,還是評價己方,關於誰是華夏正統的定位是

有變化的

在北魏太和改制以前,無論是東晉南朝一方,還是十六國北朝一方,除了北魏前期與南朝的互罵(北魏罵南朝為島夷、南朝罵北魏為索虜),大體上還是共同認可南朝的華夏正統性的。南朝之所以是正統,絕不僅僅是政治上直接繼承自漢魏皇權,而是在文化上繼承了代表當時華夏文化精華的漢魏禮制,朝儀、服制、門望乃至田制、官制等等,在當時的士大夫圈子裡是遠遠比皇權更加重要的正統根本。前秦王猛勸苻堅不要伐晉,便有推崇東晉文化正統的意味,而不是推崇東晉皇權。

直到北魏馮太后與孝文帝先後主持的太和改制,徹底扭轉了北朝的蠻夷形象,換言之,北魏的主動華夏化,使得北魏得到北方甚至南方士大夫的認可,蠻夷入華夏,則以華夏視之。詳言之,馮太后自身的北燕皇室出身、李沖招攬涼州人士為北魏所用、王肅投奔孝文帝並建設禮制,標誌著北魏融合了涼州、遼東、南朝三個來源的華夏禮制,使得南朝來使都不得不承認北朝文物典章的齊備。質言之,南朝在此時雖不願意大方承認,卻也傾向於認同北魏華夏正統性的增加。

侯景之亂以後,北朝東西兩國取得對南朝的全方位壓制態勢。建康與江陵的兵火,使得南朝的“文物典章”嚴重流失,陳霸先等一干武人的上位,進一步惡化了南朝士大夫的政治生態。南陳再自稱華夏正統,就未免底氣缺乏了許多。

隋唐以降怎麼看待南北朝?

由於統一中原的隋唐皇室及其所依靠的軍功貴族大體主要來自於北鎮之亂以後的北朝,且北朝在以文物典章為代表的華夏文化軟實力上也逐步趕超南朝,所以隋唐統治者,尤其是進行了首次大批量官方修史工作的唐太宗君臣,自然會承認北朝的華夏文化正統性。而南朝畢竟是漢魏晉的嫡系繼承者,北朝再怎麼趕超,也是一個漢魏晉的學習者,所以,唐朝在承認北朝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南朝,方能接續上秦漢以來的華夏文化正統,何況隋唐的前身北魏,也確實在社會制度上以南朝為藍本,進行創制。

唐朝以後的王朝,都繞不開唐朝,宋元明清也便延續了唐朝的南北朝觀,所以,《二十四史》中,《南史》與《北史》的始終並列,便是唐朝以來的“固定搭配”,從未更改。


寒鯤

如果問題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北誰是正統,那東晉無疑是當之無愧的正統,儘管北方的後趙,前秦也有過短暫的統一,他們也曾崇尚孔孟之道,自稱中華正朔。但從一場淝水之戰就能看出,天下人心在東晉而不再前秦。當年苻堅的丞相王猛去世前,曾再三叮囑苻堅做什麼事都行,就是不可南征,原因就是當時東晉還是中華正統。但苻堅不聽,前秦大軍南征之前,苻堅的弟弟也再三勸諫,他說,東晉是中華正統,不是我等五胡可以征服的,但苻堅還是一意孤行。最終前秦九十七萬大軍被八千東晉北府兵擊敗,苻堅對於中國歷史的最後貢獻,就剩下了兩句成語,草木皆兵和風聲鶴唳。

但歷史的車輪進入南北朝,哪方是正統就要詳細的分析一下了。要分辨誰是正統,首先要說明什麼是正統,很多人只是片面的以為漢人王朝才叫正統,所以宋齊梁陳儘管越來越來越弱小,但他們是漢人王朝,所以他們就是正統。我想說的是,這種觀點大錯特錯,其實無論是什麼人做皇帝,胡人也好,漢人也罷,只要崇尚中華文化,發展中華文明,那他就是正統。下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北魏鮮卑人皇帝和宋齊梁陳的皇帝們都是怎麼做的?

首先說鮮卑人,鮮卑部落本是蒙古高原崛起的一個遊牧部落,十六國時期,鮮卑人趁中原戰亂,建立了多個政權,其中就包括慕容復一直朝思暮想要恢復的燕國。後來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結束了北方一個多世紀的戰亂,使得北方的百姓終於過上了和平的日子。

北魏皇帝崇尚漢文明,羨慕中華文化,從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開始的多位皇帝一直都在致力於改革,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以後,更是開始了全面漢化。拓跋宏規定,從遷都洛陽開始,所有鮮卑人不得再穿鮮卑服飾,必須改穿漢人服飾,改說漢語,改用漢人度量衡,改用漢姓,鮮卑皇族姓氏拓跋改為元,拓跋宏從此自稱元宏,並下旨鮮卑人要與漢人通婚。這些政策的貫徹,漸漸地就使鮮卑人向河流一樣融入了漢民族的大海之中。

隨著北魏漢化水平的深入,洛陽也一改十六國時期的胡都面貌,再次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中心。後來,南方梁朝的大臣出使北魏時,就曾這樣描述他的感受:我曾以為洛陽淪陷後,北方便成了戎狄的天下,沒想到這次來到洛陽才知道,華夏衣冠人物盡在洛陽,遠遠不是我們江南可比。此話出自《資治通鑑》一百五十三卷。可見拓跋氏的北魏確實融入了中華文明,鮮卑人放棄了自己的衣冠、語言,全面接受了漢文化,融入了漢民族,難道我們還能說他們是胡人王朝嗎?再來看看宋齊梁陳。

自東晉滅亡開始,南方的局勢便急轉直下,皇族之間充滿了仇殺和陰謀,其中劉宋八位帝王中,卻又五位死於親人的屠刀之下,南齊七個皇帝,四人死於非命。南梁四個皇帝,全部未能善終,只有最弱小的陳還好一些,後主陳叔寶被俘後,還活到了隋煬帝時期。當時的趨勢就是北方越來越強,南方卻越來越弱,南北雙方都認為自己是中華,北朝管南朝叫做島夷,南朝稱北朝是魏虜。最終北方統一了南方,天下一統,歸於隋朝,所以我覺的北朝和南朝都是中華正統。

不僅如此,從南北朝的稱謂中也能看出,北朝的正統地位是連史學家都承認的,否則就不會稱北方為北朝。朝這個字在史書中是不能隨便用的,所以北魏之前那些政權只能叫十六國,只有到了北魏時期,才將北方胡人政權和南方四個朝代一起統稱南北朝,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足見史家對北朝的認同。


秤砣

隋唐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所以推崇北朝為正統。但是,南朝卻是正統晉朝的延續。所以到了唐朝,

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宋朝修《新唐書》,《新五代史》,認為自己承自五代,五代繼承唐代,都是正統。而隋唐繼承的北朝,所以宋朝建立後也是承認了唐朝的觀點,南北朝共為正統。宋朝有十七史,其中就包括《南史》和《北史》。不過,到了神宗的時候,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只奉南朝為正統,然而種說法在當時並沒有佔絕對優勢,畢竟宋朝一直是承認唐朝是正統的,而隋唐繼承的是北朝。宋之後,蒙元奉宋遼金共為正統。明代有二十一史,南朝,北朝,宋遼金元都包括在內。到了清朝增加為二十四史。所以,南朝,北朝共為正統,從隋唐到清朝,是得到普遍承認的。從前往後推,當然是南朝為正統;從後往前推,那北朝也是正統。因此,它們都是正統。不然,別說崖山之後無中國了,南朝之後就已經無中國了。(當然,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是不對的)


用戶140757752

個人推測從當時歷史情況看在北魏道武帝稱帝之前,基本上奉南朝為正統,北魏到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後,南北併為正統。

1、道武帝稱帝前

北朝從五胡十六國到北魏統一前,常用稱呼是“天王”少有用“皇帝”,其實就是在奉南朝為正統,而自己用比皇帝低一級的“王”的稱號。

劉淵篡晉,沒敢稱帝而是自稱韓王,靳準篡漢之後,對東晉稱臣,自稱天王,也不敢用皇帝的稱呼。之所以如此,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安撫北方沒有南遷的世家大族,同樣也是為了這個原因,王猛一直勸苻堅不要攻打東晉。

南朝雖然是篡位,但是繼承的是晉朝的文化、禮儀、制度等,所以南朝比北朝更為正統。

孝文帝漢化改革

孝文帝漢化改革後,北朝開始主動漢化,吸收漢文化、繼承漢文化禮儀、各類制度等,北朝文物典章開始趕超南朝。

北朝在漢化的過程中逐漸繼承發展漢文化,漢魏制度,可以說北朝是從不正統開始學習逐漸變得正統。

而後隋唐的建立都是源自北朝,所以尊北朝為正統,但是又繞不開南朝。南北朝並立的情況就是因為沒法挑選一個當做正統,只好將其都奉為正統


妖鬼雜談錄

當一個問題相持不下時,人們就會採取折中的辦法來調和矛盾,關於南北朝誰是正統的討論就是如此。君不見在西晉一統天下之前,曹魏和蜀漢就有過誰是正統代表的爭論。現在到了南北朝時期,關於誰是正統的爭論從那時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過。為什麼古人那麼在意正統呢?因為正統代表了皇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不然就是得位不正,天厭之也。簡言之就是要佔住大義名頭,君權神授,得到上天的認可。

假如南北朝以後一統天下的是南朝所建立的朝代,那麼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可偏偏一統天下的是從北朝周承襲而來的隋,這才有了誰是正統的終極大討論。西晉之後,北方大地經過五胡亂華,各種政權相繼建立,西晉本身沒有消除這種禍亂,反而因此丟失故國,既然北方待不下去了,那就往南方遷移吧,這就有了衣冠南渡之後建立的東晉,東晉承襲西晉,自然認為自己是正統的代表,那個時候北方正處於十六國時期,自身混亂不堪,再說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於正統沒那麼在意,加之大義方面東晉佔優,所以東晉在西晉之後成為那時華夏正統的代表。

南北朝到來以後,南朝認為我承襲東晉,正統講究一脈相承,我自然代表了正統。可偏偏隋朝是在北朝的基礎上一統全國的,若是北朝不是正統,那隋朝就得國不正,隋朝不正的話,唐之後的幾個朝代都會陷入是否是正統的爭議之中,所以從隋朝開始在官方認可北朝也是正統的代表。

最終經過互相妥協,在中國官方的官修史書中認可南北朝都是中華正統的代表。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幾千年各國爭來爭去,爭得就是個正統的名義,南北朝就是因為誰都不能做正統,所以史書才冠之以“南北朝”的稱呼。東周朝滅亡的時候,秦朝還沒有成型,但這個時間縫隙很短,沒必要再起個名字,




PS

 南朝,繼承了東晉江山。南朝經濟軍事實力,根本就比不過北朝。人口和麵積也沒有北朝大。北朝政權更迭太頻繁。


掘史官

一般認為,南北朝時期在東晉滅亡之前,南朝是正統。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北魏是正統。因為東晉雖然偏安半壁,但畢竟是司馬氏的天下,還是天下的正朔所在。但是自劉宋代替東晉之後,性質就不一樣了,劉宋畢竟是寒門出身,而且並未一統天下,只能算是半壁江山。而此次的北方,自西晉滅亡之後,前趙、後趙、前秦等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僅僅是半壁江山,有的甚至只能算是地方性政權,比如說涼國和燕國,只有當北魏一統黃河流域之後,北方政局才算是穩定下來。

尤其是當北魏馮太后和孝文帝改革之後,北魏已經成為一個融合胡漢的政權,具有一統天下的意識形態資源。而此時的宋齊梁陳等國作為東晉的延續,也具有一定的正統性,但是其綜合國力和統治的多元基礎構成上,相對於北魏還是稍遜一籌。但是從北魏分出的西魏和北周,成為後來隋唐統一天下的基礎,從北魏分出的西涼和北齊,按照陳寅恪先生的觀點,實際上保存了中華的文物制度,所以綜合源與流的關係,北魏兩者兼備,但是宋齊梁陳只具備源這一個方面,因此可以說在北魏建立之後,只有北魏才是天下正朔的代表。確定正朔是一個很複雜的意識形態問題,需要綜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蜀國和魏國誰是正統,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青年史學家

其實首先應該解釋什麼是正統?傳統的觀念認為我們漢族是正統,少數民族是非正統,照這種觀點,好像南朝感覺要正統些。實際上,我們追溯一下中國從夏商周以來國家和民族的演變(這太長,不再敘述,自行學習),可以知道,我們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其實一直在不斷的融合其他民族。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楚國為例,是南方的蠻人和越人,不能算正統,甚至一統天下的秦國,只是西遷華夏族的一支,王姓是嬴,而真正的周天子姓姬,嚴格來說,也不是正統。因此,所謂正統之說,本身就不正確。現在的中國人,是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國家允許甚至鼓勵少數民族漢族通婚,誰能把各民族完全區分開來。即使漢族,也一樣是幾千年各民族融合而成,誰又能說自己完全是正統的華夏族血統。所以,區分南北朝誰是正統根本就沒有意義,正如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當年炎帝和黃帝是兩個水火不容的部落,還一場大戰,那麼,炎帝和黃帝誰又是正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