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之後再回國,你最大的體會是什麼?

月下0鬱金香

剛回國一個多月,此前在歐洲呆了五年多的時間,體會最大的莫過於移動互聯網對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尤其是以移動支付為基礎的網購和外賣業務,給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許多人帶來發財致富的大好機會——每天看到公司門口幾家快遞公司送達的包裹,還有飯點時分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不得不讓人感嘆,這是一個多麼朝氣蓬勃的國度,覺得每個人只要勤勞,都可以在這波互聯網經濟大潮裡分一杯羹——快遞和外賣小哥可以賺一些辛苦錢,創業者可以實現土雞變鳳凰的快速昇華,資本大鱷們更是可以在市場上大展拳腳進行財富的累積……

然而,我卻也聞到了空氣裡很濃郁的浮躁氣味,網絡上流傳的,或者身邊朋友聽到的,有太多暴富的神話或者被市場吞噬的悲劇——趕上房地產上升絕佳時候購置資產的、創業公司上市億萬富豪的誕生、高利貸跑路後的血本無歸……

在歐洲的時候,在不發達的羅馬尼亞呆過,也在發達的西歐呆過——火車經常晚點還很慢、物流十分不發達(德國的快遞員,從來不電話聯繫收件人,送到家門口,人不在家就走了,約個時間上門送貨,那就預留至少半天時間在家等著吧)、移動支付基本上還剛剛開始……真是比起國內差太多,我很久就有一種觀點,歐洲註定要沒落,後續世界經濟的發展,還是要靠中國,回中國,機會無限。

但是最近美國掀起貿易戰後,對國內公司的制裁,一下子讓人覺得,我們所謂的經濟繁榮,根基是多麼的脆弱——不供應基本元器件,就能夠讓年營收讓千億的公司說死就死。雖然說,現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產業鏈的全球分佈,已經讓所有國家利益都被綁定在一起,美國的貿易制裁,也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也許大家都會嘲笑特朗普政策的愚蠢和任性,但是美國有它自己獨特的戰略優勢,所謂的制裁,並不是要搞死一家公司,而是表現出自身的實力,在談判中爭取博弈的籌碼……

當然了,歐洲有他們自己的問題,比如說人口老齡化,尤其是德國甚是嚴重,所以當年為什麼默克爾敞開大門接受難民,人道主義的高尚道德之外,我想也有不少關於勞動力補給的思考。但是回頭來看,歐洲有他自己深厚的底蘊,抵抗社會驟變以及恢復的能力很強。還是拿德國來說——德國經濟的強大,背後有強大的製造業支撐,大到全球知名的汽車、化工和機械製造行業,小到家庭作坊的機器零部件工廠,有自己核心的技術,這是其一;多年文化的累積,整個社會呈現一種自信沉穩的精神狀態,價值觀端正,對財富的觀念比較理性。就拿買房子來說,德國人其實也一樣,大多數人都想擁有自己的房產,也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工作,但是不會急躁,更不會像大多數中國人那樣,搭上三代的積蓄,只為了在一線城市購置一套房。

我隱約覺得好像許多人有這麼一種想法,即沒有趕上房地產的浪潮,看別人買房賺了很多錢,自己就虧太多了,所以心裡特別覺得難受,這種對比出來的不幸福感,我想是現在最大的問題。當價值感單一化,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後果就是對比,由此產生的落後感而覺得不開心。如果大家能不隨大流,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也許我沒能趕上買房的好時機,但是我把錢花在其他自己覺得很有價值的地方——比如旅行或者補充自己的知識,我心有所得,這樣會不會就沒有太強烈的失落感呢?

總之,中國目前是趕上了經濟發展的好時候,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只是也要認清楚所面對的現實,別被表面的繁榮而麻醉了頭腦,踏踏實實幹好自己的活,才是最重要的。也不要太專注於別人的財富神話,拓寬視野,養成理性的價值觀……


詩酒書畫歐羅巴

我在2016年年中的時候來澳洲,2017年年中的時候第一次回國。說說我不在國內的這一年,我所感受到的變化。




過了海關到了深圳,我還是想當然地拿著100整鈔到旁邊的便利店買了支水,我以為買地鐵票還是需要零錢的。然後走到售票區就發現有一臺手機支付專用售票機,掃掃二維碼就行了,還有可能又可以搖一搖呢。尷尬地把我的零錢塞回包裡。



出了地鐵口,然後就被滿大街停著的黃的藍的紅的自行車壯觀景象給震驚了。我發誓一年前我離開的時候還沒有這些的。雖然這期間聽說共享單車多紅火,但親眼見到的時候,我還是腦補了一下,這三百多天裡,這無數輛單車是怎樣從無到有,突然出現,聚集然後如此快速地成為了現在人們理所當然的出行方式的。令人震驚的中國速度。



回到廣州,住出國前的同居室友那,到的時候已經比較晚了,舟車勞頓飢腸轆轆,閨蜜怕外賣涼了,等我到了才一起下單,然後大概十幾分鍾後,外賣小哥就提著小龍蝦烤串等等出現在了門口。時間大概是晚上十一點半。我說我記得我們一起住的時候,晚上宵夜還主要是到小區門口買久久鴨的,而且好像是得10點前。閨蜜笑說你不在,咖啡館我都比較少去了,一鍵下單送到家門口。我想起我在澳洲小鎮某天晚上九點開車繞了整個鎮上的街沒有找到一家開著的餐廳,何其辛酸~



跟閨蜜吃著小龍蝦聊著過去的一年,我知道的是,去年我正忙著準備出國的事情的時候,她跟另外一個朋友正籌劃著在廣佛交界附近買一套房,那時那個盤的價格還不到一萬,她們正在籌首付大概20多萬。然後一年後的今天,她說準備轉手,已經找到賣家了,成交價格兩萬出一點點,在等房產證到手後交易。也就是這一年的時間裡,這一套房一進一出之間,除去各種稅費,讓她掙了大概80萬左右。而她除了去看過一兩次,與這套房子的實際聯繫只在各種文件裡。多麼神奇。





我承認這所有蓬勃的發展的無限可能的環境與氣息帶給我不小的刺激,特別是當你想著你本也有可能是,甚至是比他們更好的那一個的時候,心裡無法不起波瀾。

不過我後來想到的是,是否因此,我在澳洲這一年的所有經歷就失去意義?當然不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裡去按部就班地努力,實現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目標,或者是在一個劇烈震盪著的最艱難也不乏機會的社會里去博一次堵到風口裡起飛的際遇,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只關於你對自己生活的選擇。


流浪在澳洲的Xiufen

除了中國之外,我待過最久的就是日本東京了。因為北大-早稻田的雙學位項目,前往日本攻讀博士學位。之前雖然也出過國,但花這麼長的時間,慢慢接觸日本的社會、文化、生活,所帶來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在早稻田的生活教會我很多,聽到WASEDA的校歌總會激動、感動。わせだ・わせだ・しあわせだ。

(我拍攝的母校早稻田)

每當寒暑假的時候,基本上都會花一兩週的時間回國,這時候總少不了想到一些中日之間的比較、包括一些反思。不過有時候也會想,拿日本做參照系,是不是標準有點高?畢竟日本的社會治理即使在發達國家之中也是排在前列,而中國解決溫飽問題也不過一、二十年。在日本的時候,來自大陸、臺灣、韓國、日本、歐洲的朋友也都會經常交流這個話題。

我總體的感受是:差距還很大,但我從日本身上看到了未來中國的可能性,甚至在一些地方中國已經開始彎道超車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每當聊到這個話題時,大陸的朋友們常常除了抱怨還是抱怨,慶幸來到了一個新世界。但我始終覺得,這種在日本“舒適”的感覺是由於你跳脫了原來的履歷和競爭體系,進入了一個新的心態系統,相當於重新活了一遍,這種感覺是很刺激的。但由於你沒有在這個體系當中成長,你很難去真正地接觸它、瞭解他,甚至很難去描述它。

說實話,回國之後,在很多小的地方,比如待人接物的禮貌、對人的尊重、禮儀、衛生、生活的便利性方面,我都有很多的不滿。但我一直覺得,要看到中國的“勢”和目前的變化,一代人不行就兩代人,兩代人不行就三代人,體量越大轉型越慢,這個邏輯應該是成立的。看到日本的禮貌、整潔、零售業的發達、24小時服務的通暢,我一開始覺得心裡有點窩的慌,但慢慢發現,中國也在往這個路上走,很多在日本看到的東西就是中國的未來。所以,很多事情慢慢也就想開了。

總體上看,日本是一個靜態的社會,而我們是高度動態的,很多新想法和創業項目不斷誕生。但在日本,真的很少聽人談起所謂的“起業”(創業),媒體和校園的宣傳都很少。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的最大體會就是:在日本看到中國的未來。


姚錦祥YAO

近些年來,來往中美之間比較頻繁,感覺有些麻木,不像以前那麼明顯了。

2002年,我帶著上海財經大學第一屆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去英國倫敦學習了一年,那是我第一次出國。剛回來時,一到火車站、機場、地鐵等人多的地方,就感到有些害怕,感覺要出事一樣。

可能英國人煙稀少,而國內人滿為患。加上當時在倫敦,我所在的大學靠近希思羅機場,不時傳來那兒有恐怖活動,學校告訴我們少去人多的地方。結果呢,我一回國,哪裡人都多,就感覺要出事了。

這些年從美國回來,很不習慣過馬路時車不讓人,感到行人很危險。一次和女兒正過馬路,明明是綠燈,一個大卡車呼嘯而過,像要捲走我們一樣,這還是在一所小學的門囗。在美國別說闖紅燈,不減速或者見校車不停,都會重罰。

上海和我家同小區的孩子,與女兒同歲,補習完功課過逸仙路時,被一輛車撞倒,搶救無效,打碎了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傷心欲絕的父母,後來乾脆賣了上海的房子,回老家生活了。這個孩子,滑輪玩得很專業,經常被請去表演。

每次回來,總能聽到幾起中小學生跳樓的傷心事。前陣中考當天,從上海的朋友圈中得知,有兩起學霸女生跳樓,都在我家附近。

朋友家人見面,三句話不離買房、學區房、孩子補課、小升初,感覺到他們對孩子教育極度焦慮。同時,對成年的孩子,父母最擔憂的又是婚事,女孩子的家長尤其擔心孩子成了“剩女”,經常託咐我們介紹對象。

每次一出機場,上了出租,就有些不安,出租車司機看到我係安全帶,半開玩笑說,你懷疑我的車技?也有的讓我假裝繫上,實際上是將一個空頭扣在安全帶上。看著車子在人群中穿梭著“s”形,猶如過山車,我心裡很不安,趕快告訴司機:我不趕車,我們安全第一。

還有一個感覺,國內、確切地說是上海日新月異,變化很快。有時幾個月不在,回來時就發現我家小區門口又開了一家飯店,或者一家飯店又改名易主了,或者又增加了一家銀行,又起了一座樓,整天拆來拆去的,而在美國,多少年很少變化。

每次回來,經常還在出租車上,回家路上,就能感覺到行人匆匆,節奏快,人們有些戾氣,開車互不相讓,有時隔著車門吵架,騎自行車的跟騎摩托的相撞,罵罵咧咧的,甚至動手。

還有一些不習慣,在一些場合如聚會、飯桌上男士抽菸不避諱,煙霧繚繞,完全不顧忌別人的感受。而在美國,我先生在有很大湖區的研究所抽菸,要開車到研究所外面曠野上。晚上在我們小區抽,“偷偷摸摸”地躲在暗處,我女兒還抗議,甚至傷心地哭,覺得爸爸沒教養。

說說好的方面吧,回國不用擔心槍擊事件,感覺這方面更安全一些。不過話說回來,十多年來我沒碰上過,即使在治安極亂的芝加哥南部,只聞警車鳴嘯。上海生活極其方便,大家不出門,水果、外賣送上門,出門處處可掃碼,不用帶錢包,很方便。上海周邊出行很便利,高鉄網絡己初歩形成。而在美國,除了大城市,不開車幾乎寸歩難行。

再補充一點,國內處處有攝像頭,凡事有利弊,丟東西了好找線索,不好處大家幫幫忙想一想。

前幾天女兒姑姑搬家,丟了個裝細軟的箱子,後來找關係調出監控,找到了撿箱人,失而復得。


方立在加州

本人在瑞典讀的碩士,遊歷10餘國。大體說說體會。

1. 國外吃的東西遠遠不如國內。國外食材種類,烹飪方法都比較簡單,瑞典的肉丸子,德國的豬蹄,意大利通心粉,海鮮飯和披薩,墨魚面等等。我吃著覺得都挺一般的,不過外國的酒還可以,各個地方有自己的特色酒類值得一喝。反而是住corridor宿舍的時候,大家共用廚房,一法國哥們和德國人天天來蹭吃的。。。拍拍我們中國人的馬屁說你們做的好吃,炒個什麼牛肉做個什麼雞湯都被誇成了無上美味,從未吃過,比較無語。當然,一起吃飯的時候給他們說我們天朝這邊的土雞蛇肉,各種野味,可以把他們說的眼睛都放光,也比較有意思。

2.住的方面北歐要比國內好很多,我們學生,價格很低,配置很全,環境很好。我住的apartment自帶個花園,旁邊就是森林,走路5分鐘有個很大的湖,經常可以繞湖跑。各種小動物不怕人的,夏季早上起來可以看到門口有刺蝟兔子(有個刺蝟比較討厭,有一段時間天天在我們門口拉屎。。。),有時候還能看到小鹿。各種北歐的鳥類塊頭都比較大,麻雀都長成球形的,烏鴉和只老鷹一樣的塊頭。之前在院子裡吃披薩,回去冰箱拿瓶啤酒,尼瑪,透過窗戶看見披薩被烏鴉叼走一塊。。住宅區有共用的洗衣,烘乾設施,只要提前上網預訂就行。小區還有垃圾分類回收的地方(瑞典很注重資源的回收再利用,而且大家基本都會這樣做,素質很高)。

3.穿的方面,我一個男生對此需求很低,唯一去過一次HM,發現一樓女士的,二樓女士的,三樓小孩的,問服務人員男士的在哪,她指著角落一片區域,我一看,其中賣超人內褲的還佔了兩個櫃檯。。。每次說這個都想順便吐槽一下瑞典女權主義嚴重,常常看見男士抱著孩子,拎著買菜的袋子還牽著條狗,女士聚集在超市外邊抽菸聊天。。。

4.行的方面,歐洲人少,北歐尤其,有時候我坐地鐵整節車廂就我一個人。。往各國旅遊比較方便,飛機鐵路都可,但鐵路覺得比不上我們的高鐵好。畢竟國外要動用大資金量的工程要反覆論證的,徵求各方意見,說實話不像國內效率高。旅遊去各國,各有風情和驚喜。我比較喜歡古建築和自然風光。意大利的古蹟不錯,鬥獸場,古羅馬遺址(被本地人偷了很多磚石,旅店老闆告訴我的),米蘭大教堂這些,威尼斯風光都很合我口味。德國各地的城堡要看看,天鵝堡很可以。法國南部普羅旺斯薰衣草田,瑞典北部kiruna看極光,甚好。瑞士最漂亮,因特拉肯絕對值得一去。東歐的國家比如愛沙尼亞,波蘭,俄羅斯這些,甚至東德,去了感覺城市和人民的活力比西歐和北歐差很多。但也有風情,吃的有點特色。可惜希臘,土耳其和西班牙沒去,聽說也很不錯的。。。

5.談談學習和工作方面。外國排名在國際上能靠前的學校,都是寬進嚴出的,學業壓力不小,忙的時候經常查資料做功課到凌晨2,3點。知識很體系化。老一輩教授真的很厲害,學術水平高,授課條理清晰,有的還很幽默,沒什麼架子,至少我接觸的都是真心育人的,各方面能幫學生的,都會幫你。言論還自由,什麼都可以探討。工作方面,因為我沒在國外工作過不好多發言論,但總體來說國外相對是清閒的。對了,順便說說學生打工,在瑞典,外國學生的簽證實際上是不允許的。再者,有件事情,我要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有的人說要去洗盤子體驗生活,順便掙學費,當然,你自己願意,當然ok,但在我看來,花費在國外的寶貴時間幹這個,僅僅比遊手好閒好一些罷了,盤子哪裡不能洗?你都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生了,還不如去公司實習。去各地旅遊也好。做各種學校聯合項目也好麼。。所以在很多人去洗盤子的時候,我就去做nasa和高校的聯合項目去了,還給了數百萬經費給我們6人組,最後項目也做了,團隊還好吃好喝去玩了挪威和瑞典北部。

最後,給一些出國學習或生活的建議。一定要融入他們的社會生活中感受一下。中國人在國外很喜歡扎堆,這實際上是弊大於利的。從語言學習和見識交流方面都很不好,外國學生懂很多中國人所不知道的信息,會直接影響你很多事情的決策。我去國外第一年,基本都和外國人混一堆,第二年才慢慢接觸國人。而且在當地的節日時候,有機會最高能和當地人一起過一下,感受一下他們的文化,也很有意思的。我還記得忽悠了個妹子養了只黑色的兔子,也蠻好玩的。










aryanjyw

我在澳洲生活了28年,不常回故鄉北京。回去的時候感覺不認識了。很多地方都 拆了,以前大院裡的老人很多人都不在了,年輕人多數不認識,常常有一種莫名的傷感。眼前也經常出現兒時玩耍的情景,不過已經是物是人非了。


雅賢翁

為了孩子能進常春藤的大學留學,曾經多次往返美國和中國,在美國旅居最長時間約半年,先後參觀過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加州伯克利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濱夕法尼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給我最大的印象是美國的大學基本無圍牆,遊客和居民隨意進出大學內。不但是大學,在美國不管是商場或公司機構甚至市政大樓,包括居民住宅區無圍牆,無防盜欄杆,無防盜網,更無曬衣服的五彩飄飄的景觀。假如,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個鄉鎮農村能找到一處無圍牆欄杆、無防盜網的建築物,找到一個無曬衣服的住宅樓的時候,那就是中國復興之時。所以,中國的復興道路還是很漫長的,祖國仍需努力。











無田甫田

我入籍美國是因為五年前以居民身份入境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時,所有的感受集合在一起,當時就決定一定要受到起碼的尊重和禮遇。

本來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入美國籍的,一回到美國馬上申請全家入籍。


美國車行百萬裡

移民香港十多年……回到東北老家感覺家鄉變化太大了,家裡親人,朋友變蒼老許多,雖然每家都不是大富大貴,基本都成有車一族,各個家庭裝修也都很大,很漂亮,生活水平,幸福感,相對於香港比較而然,大陸略勝。

城市基礎建設變化太大,超乎想象,雖然走了這么多年,回到家鄉依然那麼親切,必竟根在這裡。等幹不動了,錢掙差不多了懇定選擇回到家鄉安渡晚年,有些人對出國人報有偏見,其實很多人走出去同樣一直在幫助祖國發展,只不過形式,方法不同而,掙的錢拿回來也同樣是一種報孝方式,!


將官

剛在美國訪學回來,有幾點感觸:

1.小時候我們常說我國地大物博,去了美帝才發現人家確實是地大物博,任性到動不動買個山頭來打獵。

4.與國內相比,大部分國外筒靴更注重父母子關係,與國內漫天的培訓班比較,週末更多的是快樂的家庭時光,一起燒烤郊遊。

5.無所謂好壞,開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