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之后再回国,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月下0郁金香

刚回国一个多月,此前在欧洲呆了五年多的时间,体会最大的莫过于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网购和外卖业务,给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许多人带来发财致富的大好机会——每天看到公司门口几家快递公司送达的包裹,还有饭点时分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不得不让人感叹,这是一个多么朝气蓬勃的国度,觉得每个人只要勤劳,都可以在这波互联网经济大潮里分一杯羹——快递和外卖小哥可以赚一些辛苦钱,创业者可以实现土鸡变凤凰的快速升华,资本大鳄们更是可以在市场上大展拳脚进行财富的累积……

然而,我却也闻到了空气里很浓郁的浮躁气味,网络上流传的,或者身边朋友听到的,有太多暴富的神话或者被市场吞噬的悲剧——赶上房地产上升绝佳时候购置资产的、创业公司上市亿万富豪的诞生、高利贷跑路后的血本无归……

在欧洲的时候,在不发达的罗马尼亚呆过,也在发达的西欧呆过——火车经常晚点还很慢、物流十分不发达(德国的快递员,从来不电话联系收件人,送到家门口,人不在家就走了,约个时间上门送货,那就预留至少半天时间在家等着吧)、移动支付基本上还刚刚开始……真是比起国内差太多,我很久就有一种观点,欧洲注定要没落,后续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是要靠中国,回中国,机会无限。

但是最近美国掀起贸易战后,对国内公司的制裁,一下子让人觉得,我们所谓的经济繁荣,根基是多么的脆弱——不供应基本元器件,就能够让年营收让千亿的公司说死就死。虽然说,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链的全球分布,已经让所有国家利益都被绑定在一起,美国的贸易制裁,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也许大家都会嘲笑特朗普政策的愚蠢和任性,但是美国有它自己独特的战略优势,所谓的制裁,并不是要搞死一家公司,而是表现出自身的实力,在谈判中争取博弈的筹码……

当然了,欧洲有他们自己的问题,比如说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德国甚是严重,所以当年为什么默克尔敞开大门接受难民,人道主义的高尚道德之外,我想也有不少关于劳动力补给的思考。但是回头来看,欧洲有他自己深厚的底蕴,抵抗社会骤变以及恢复的能力很强。还是拿德国来说——德国经济的强大,背后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大到全球知名的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行业,小到家庭作坊的机器零部件工厂,有自己核心的技术,这是其一;多年文化的累积,整个社会呈现一种自信沉稳的精神状态,价值观端正,对财富的观念比较理性。就拿买房子来说,德国人其实也一样,大多数人都想拥有自己的房产,也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工作,但是不会急躁,更不会像大多数中国人那样,搭上三代的积蓄,只为了在一线城市购置一套房。

我隐约觉得好像许多人有这么一种想法,即没有赶上房地产的浪潮,看别人买房赚了很多钱,自己就亏太多了,所以心里特别觉得难受,这种对比出来的不幸福感,我想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当价值感单一化,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对比,由此产生的落后感而觉得不开心。如果大家能不随大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也许我没能赶上买房的好时机,但是我把钱花在其他自己觉得很有价值的地方——比如旅行或者补充自己的知识,我心有所得,这样会不会就没有太强烈的失落感呢?

总之,中国目前是赶上了经济发展的好时候,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只是也要认清楚所面对的现实,别被表面的繁荣而麻醉了头脑,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活,才是最重要的。也不要太专注于别人的财富神话,拓宽视野,养成理性的价值观……


诗酒书画欧罗巴

我在2016年年中的时候来澳洲,2017年年中的时候第一次回国。说说我不在国内的这一年,我所感受到的变化。




过了海关到了深圳,我还是想当然地拿着100整钞到旁边的便利店买了支水,我以为买地铁票还是需要零钱的。然后走到售票区就发现有一台手机支付专用售票机,扫扫二维码就行了,还有可能又可以摇一摇呢。尴尬地把我的零钱塞回包里。



出了地铁口,然后就被满大街停着的黄的蓝的红的自行车壮观景象给震惊了。我发誓一年前我离开的时候还没有这些的。虽然这期间听说共享单车多红火,但亲眼见到的时候,我还是脑补了一下,这三百多天里,这无数辆单车是怎样从无到有,突然出现,聚集然后如此快速地成为了现在人们理所当然的出行方式的。令人震惊的中国速度。



回到广州,住出国前的同居室友那,到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舟车劳顿饥肠辘辘,闺蜜怕外卖凉了,等我到了才一起下单,然后大概十几分钟后,外卖小哥就提着小龙虾烤串等等出现在了门口。时间大概是晚上十一点半。我说我记得我们一起住的时候,晚上宵夜还主要是到小区门口买久久鸭的,而且好像是得10点前。闺蜜笑说你不在,咖啡馆我都比较少去了,一键下单送到家门口。我想起我在澳洲小镇某天晚上九点开车绕了整个镇上的街没有找到一家开着的餐厅,何其辛酸~



跟闺蜜吃着小龙虾聊着过去的一年,我知道的是,去年我正忙着准备出国的事情的时候,她跟另外一个朋友正筹划着在广佛交界附近买一套房,那时那个盘的价格还不到一万,她们正在筹首付大概20多万。然后一年后的今天,她说准备转手,已经找到卖家了,成交价格两万出一点点,在等房产证到手后交易。也就是这一年的时间里,这一套房一进一出之间,除去各种税费,让她挣了大概80万左右。而她除了去看过一两次,与这套房子的实际联系只在各种文件里。多么神奇。





我承认这所有蓬勃的发展的无限可能的环境与气息带给我不小的刺激,特别是当你想着你本也有可能是,甚至是比他们更好的那一个的时候,心里无法不起波澜。

不过我后来想到的是,是否因此,我在澳洲这一年的所有经历就失去意义?当然不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里去按部就班地努力,实现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目标,或者是在一个剧烈震荡着的最艰难也不乏机会的社会里去博一次堵到风口里起飞的际遇,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关于你对自己生活的选择。


流浪在澳洲的Xiufen

除了中国之外,我待过最久的就是日本东京了。因为北大-早稻田的双学位项目,前往日本攻读博士学位。之前虽然也出过国,但花这么长的时间,慢慢接触日本的社会、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在早稻田的生活教会我很多,听到WASEDA的校歌总会激动、感动。わせだ・わせだ・しあわせだ。

(我拍摄的母校早稻田)

每当寒暑假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花一两周的时间回国,这时候总少不了想到一些中日之间的比较、包括一些反思。不过有时候也会想,拿日本做参照系,是不是标准有点高?毕竟日本的社会治理即使在发达国家之中也是排在前列,而中国解决温饱问题也不过一、二十年。在日本的时候,来自大陆、台湾、韩国、日本、欧洲的朋友也都会经常交流这个话题。

我总体的感受是:差距还很大,但我从日本身上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可能性,甚至在一些地方中国已经开始弯道超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当聊到这个话题时,大陆的朋友们常常除了抱怨还是抱怨,庆幸来到了一个新世界。但我始终觉得,这种在日本“舒适”的感觉是由于你跳脱了原来的履历和竞争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心态系统,相当于重新活了一遍,这种感觉是很刺激的。但由于你没有在这个体系当中成长,你很难去真正地接触它、了解他,甚至很难去描述它。

说实话,回国之后,在很多小的地方,比如待人接物的礼貌、对人的尊重、礼仪、卫生、生活的便利性方面,我都有很多的不满。但我一直觉得,要看到中国的“势”和目前的变化,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两代人不行就三代人,体量越大转型越慢,这个逻辑应该是成立的。看到日本的礼貌、整洁、零售业的发达、24小时服务的通畅,我一开始觉得心里有点窝的慌,但慢慢发现,中国也在往这个路上走,很多在日本看到的东西就是中国的未来。所以,很多事情慢慢也就想开了。

总体上看,日本是一个静态的社会,而我们是高度动态的,很多新想法和创业项目不断诞生。但在日本,真的很少听人谈起所谓的“起业”(创业),媒体和校园的宣传都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最大体会就是:在日本看到中国的未来。


姚锦祥YAO

近些年来,来往中美之间比较频繁,感觉有些麻木,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了。

2002年,我带着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届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去英国伦敦学习了一年,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刚回来时,一到火车站、机场、地铁等人多的地方,就感到有些害怕,感觉要出事一样。

可能英国人烟稀少,而国内人满为患。加上当时在伦敦,我所在的大学靠近希思罗机场,不时传来那儿有恐怖活动,学校告诉我们少去人多的地方。结果呢,我一回国,哪里人都多,就感觉要出事了。

这些年从美国回来,很不习惯过马路时车不让人,感到行人很危险。一次和女儿正过马路,明明是绿灯,一个大卡车呼啸而过,像要卷走我们一样,这还是在一所小学的门囗。在美国别说闯红灯,不减速或者见校车不停,都会重罚。

上海和我家同小区的孩子,与女儿同岁,补习完功课过逸仙路时,被一辆车撞倒,抢救无效,打碎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伤心欲绝的父母,后来干脆卖了上海的房子,回老家生活了。这个孩子,滑轮玩得很专业,经常被请去表演。

每次回来,总能听到几起中小学生跳楼的伤心事。前阵中考当天,从上海的朋友圈中得知,有两起学霸女生跳楼,都在我家附近。

朋友家人见面,三句话不离买房、学区房、孩子补课、小升初,感觉到他们对孩子教育极度焦虑。同时,对成年的孩子,父母最担忧的又是婚事,女孩子的家长尤其担心孩子成了“剩女”,经常托咐我们介绍对象。

每次一出机场,上了出租,就有些不安,出租车司机看到我系安全带,半开玩笑说,你怀疑我的车技?也有的让我假装系上,实际上是将一个空头扣在安全带上。看着车子在人群中穿梭着“s”形,犹如过山车,我心里很不安,赶快告诉司机:我不赶车,我们安全第一。

还有一个感觉,国内、确切地说是上海日新月异,变化很快。有时几个月不在,回来时就发现我家小区门口又开了一家饭店,或者一家饭店又改名易主了,或者又增加了一家银行,又起了一座楼,整天拆来拆去的,而在美国,多少年很少变化。

每次回来,经常还在出租车上,回家路上,就能感觉到行人匆匆,节奏快,人们有些戾气,开车互不相让,有时隔着车门吵架,骑自行车的跟骑摩托的相撞,骂骂咧咧的,甚至动手。

还有一些不习惯,在一些场合如聚会、饭桌上男士抽烟不避讳,烟雾缭绕,完全不顾忌别人的感受。而在美国,我先生在有很大湖区的研究所抽烟,要开车到研究所外面旷野上。晚上在我们小区抽,“偷偷摸摸”地躲在暗处,我女儿还抗议,甚至伤心地哭,觉得爸爸没教养。

说说好的方面吧,回国不用担心枪击事件,感觉这方面更安全一些。不过话说回来,十多年来我没碰上过,即使在治安极乱的芝加哥南部,只闻警车鸣啸。上海生活极其方便,大家不出门,水果、外卖送上门,出门处处可扫码,不用带钱包,很方便。上海周边出行很便利,高鉄网络己初歩形成。而在美国,除了大城市,不开车几乎寸歩难行。

再补充一点,国内处处有摄像头,凡事有利弊,丢东西了好找线索,不好处大家帮帮忙想一想。

前几天女儿姑姑搬家,丢了个装细软的箱子,后来找关系调出监控,找到了捡箱人,失而复得。


方立在加州

本人在瑞典读的硕士,游历10余国。大体说说体会。

1. 国外吃的东西远远不如国内。国外食材种类,烹饪方法都比较简单,瑞典的肉丸子,德国的猪蹄,意大利通心粉,海鲜饭和披萨,墨鱼面等等。我吃着觉得都挺一般的,不过外国的酒还可以,各个地方有自己的特色酒类值得一喝。反而是住corridor宿舍的时候,大家共用厨房,一法国哥们和德国人天天来蹭吃的。。。拍拍我们中国人的马屁说你们做的好吃,炒个什么牛肉做个什么鸡汤都被夸成了无上美味,从未吃过,比较无语。当然,一起吃饭的时候给他们说我们天朝这边的土鸡蛇肉,各种野味,可以把他们说的眼睛都放光,也比较有意思。

2.住的方面北欧要比国内好很多,我们学生,价格很低,配置很全,环境很好。我住的apartment自带个花园,旁边就是森林,走路5分钟有个很大的湖,经常可以绕湖跑。各种小动物不怕人的,夏季早上起来可以看到门口有刺猬兔子(有个刺猬比较讨厌,有一段时间天天在我们门口拉屎。。。),有时候还能看到小鹿。各种北欧的鸟类块头都比较大,麻雀都长成球形的,乌鸦和只老鹰一样的块头。之前在院子里吃披萨,回去冰箱拿瓶啤酒,尼玛,透过窗户看见披萨被乌鸦叼走一块。。住宅区有共用的洗衣,烘干设施,只要提前上网预订就行。小区还有垃圾分类回收的地方(瑞典很注重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而且大家基本都会这样做,素质很高)。

3.穿的方面,我一个男生对此需求很低,唯一去过一次HM,发现一楼女士的,二楼女士的,三楼小孩的,问服务人员男士的在哪,她指着角落一片区域,我一看,其中卖超人内裤的还占了两个柜台。。。每次说这个都想顺便吐槽一下瑞典女权主义严重,常常看见男士抱着孩子,拎着买菜的袋子还牵着条狗,女士聚集在超市外边抽烟聊天。。。

4.行的方面,欧洲人少,北欧尤其,有时候我坐地铁整节车厢就我一个人。。往各国旅游比较方便,飞机铁路都可,但铁路觉得比不上我们的高铁好。毕竟国外要动用大资金量的工程要反复论证的,征求各方意见,说实话不像国内效率高。旅游去各国,各有风情和惊喜。我比较喜欢古建筑和自然风光。意大利的古迹不错,斗兽场,古罗马遗址(被本地人偷了很多砖石,旅店老板告诉我的),米兰大教堂这些,威尼斯风光都很合我口味。德国各地的城堡要看看,天鹅堡很可以。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薰衣草田,瑞典北部kiruna看极光,甚好。瑞士最漂亮,因特拉肯绝对值得一去。东欧的国家比如爱沙尼亚,波兰,俄罗斯这些,甚至东德,去了感觉城市和人民的活力比西欧和北欧差很多。但也有风情,吃的有点特色。可惜希腊,土耳其和西班牙没去,听说也很不错的。。。

5.谈谈学习和工作方面。外国排名在国际上能靠前的学校,都是宽进严出的,学业压力不小,忙的时候经常查资料做功课到凌晨2,3点。知识很体系化。老一辈教授真的很厉害,学术水平高,授课条理清晰,有的还很幽默,没什么架子,至少我接触的都是真心育人的,各方面能帮学生的,都会帮你。言论还自由,什么都可以探讨。工作方面,因为我没在国外工作过不好多发言论,但总体来说国外相对是清闲的。对了,顺便说说学生打工,在瑞典,外国学生的签证实际上是不允许的。再者,有件事情,我要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有的人说要去洗盘子体验生活,顺便挣学费,当然,你自己愿意,当然ok,但在我看来,花费在国外的宝贵时间干这个,仅仅比游手好闲好一些罢了,盘子哪里不能洗?你都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了,还不如去公司实习。去各地旅游也好。做各种学校联合项目也好么。。所以在很多人去洗盘子的时候,我就去做nasa和高校的联合项目去了,还给了数百万经费给我们6人组,最后项目也做了,团队还好吃好喝去玩了挪威和瑞典北部。

最后,给一些出国学习或生活的建议。一定要融入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感受一下。中国人在国外很喜欢扎堆,这实际上是弊大于利的。从语言学习和见识交流方面都很不好,外国学生懂很多中国人所不知道的信息,会直接影响你很多事情的决策。我去国外第一年,基本都和外国人混一堆,第二年才慢慢接触国人。而且在当地的节日时候,有机会最高能和当地人一起过一下,感受一下他们的文化,也很有意思的。我还记得忽悠了个妹子养了只黑色的兔子,也蛮好玩的。










aryanjyw

我在澳洲生活了28年,不常回故乡北京。回去的时候感觉不认识了。很多地方都 拆了,以前大院里的老人很多人都不在了,年轻人多数不认识,常常有一种莫名的伤感。眼前也经常出现儿时玩耍的情景,不过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雅贤翁

为了孩子能进常春藤的大学留学,曾经多次往返美国和中国,在美国旅居最长时间约半年,先后参观过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加州伯克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滨夕法尼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美国的大学基本无围墙,游客和居民随意进出大学内。不但是大学,在美国不管是商场或公司机构甚至市政大楼,包括居民住宅区无围墙,无防盗栏杆,无防盗网,更无晒衣服的五彩飘飘的景观。假如,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乡镇农村能找到一处无围墙栏杆、无防盗网的建筑物,找到一个无晒衣服的住宅楼的时候,那就是中国复兴之时。所以,中国的复兴道路还是很漫长的,祖国仍需努力。











无田甫田

我入籍美国是因为五年前以居民身份入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时,所有的感受集合在一起,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受到起码的尊重和礼遇。

本来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入美国籍的,一回到美国马上申请全家入籍。


美国车行百万里

移民香港十多年……回到東北老家感覺家鄉變化太大了,家裏親人,朋友變蒼老許多,雖然每家都不是大富大貴,基本都成有車一族,各个家庭裝修也都很大,很漂亮,生活水平,幸福感,相對於香港比較而然,大陸略勝。

城市基础建设變化太大,超乎想象,雖然走了這幺多年,回到家乡依然那麼親切,必竟根在這裏。等干不動了,錢掙差不多了懇定選擇回到家鄉安渡晚年,有些人對出國人報有偏見,其實很多人走出去同樣一直在幫助祖國發展,只不過形式,方法不同而,掙的錢拿回來也同样是一种報孝方式,!


將官

刚在美国访学回来,有几点感触:

1.小时候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去了美帝才发现人家确实是地大物博,任性到动不动买个山头来打猎。

4.与国内相比,大部分国外筒靴更注重父母子关系,与国内漫天的培训班比较,周末更多的是快乐的家庭时光,一起烧烤郊游。

5.无所谓好坏,开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