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闽南方言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承载和发展,被列为世界一百个主要语言之一。本文简要但较系统论述闽南方言的形成历史背景,流播保留中原古汉语读音以及词汇、语法等用法与特点,并列用古诗文予以佐证,一共分为六节叙写。让读者对闽南方言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闽南方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闽南话,是中国的八大方言之一。所谓方言,是相对于一个民族的共同语而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全民族共同语,我们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普通话。方言是由民族共同语分化出来的,它是民族共同语在某一地区的变体,它只能在某一地区流行,是这个地区的基础方言。自晋唐中原汉族人开发福建南部以来,逐渐改变了原本蛮獠地区的落后情况,人口日渐增多,中原汉人带来当时较为先进生产技术提升了社会的文明,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发展。中原汉人带来的中原雅言经过一千多年的承载,成了闽南地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一、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

闽南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很古老,很有特色的方言,它源出中原古汉语,又经过几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而成,具有历史悠久、语音、词汇多层次重叠、方言内部纷繁复杂的特点。正因为它的古老和内部的殊异,被认为是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殊不知,这种“最难懂”的方言却承载了大量的古汉语信息。

一种方言的形成,与当地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和民族迁徙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同祖,语同源”,闽南方言源头来自河南河洛地区,因此被称为河洛话(以黄河以南流域的正统中原话),其方言旧质保存比较完整,被誉为是古汉语的语言化石。这些带来中原雅言的古代中原汉人,为何会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到福建南部丘陵山地永久居留呢?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福建简称闽,古代“七蛮”之地。居住着南蛮、闽越等少数土著民族,是福建的原住民。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后裔无诸,率一批越族人流亡福建休养生息,逐渐与南蛮土著融合,成为闽越族,建立闽越国。至汉代初期,闽越王余善拥兵对抗朝廷,不断出兵攻打广东和浙江。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前 110 年)派大军平叛,消灭闽越国,并实行移民政策,强制将闽越人北迁长江、淮河流域定居,留在闽地的土著闽越人日渐减少。

到了两晋永嘉(公元 307-312)年间,五胡乱华,北方胡人肆意入侵,共有中原八个姓氏大族的老百姓自发迁移逃难,大批中原汉人衣冠南渡,他们翻山越岭,进入福建,直到东海边上,到达晋江流域,看到这里地势很像九朝古都洛阳,便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这是第一批带来中原文化的闽南汉族祖先。现在泉州市洛江区与惠安县的洛阳镇隔江相望,联接两岸的中国古代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尚在诉说着泉州闽南人的开发史。由于晋朝以前的中原人以中原雅言为基础,这一批中原百姓到了闽南,也把中原河洛地区的口音带到了闽南泉州。但此时,由于泉州(当时叫做晋安县)同时管辖着说兴化话的莆田,所以,这时期的闽南话尚未完全形成,只属萌芽阶段。

第二批迁徙到泉州的中原人是在唐末僖宗光启年间(公元 885-887 年),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绪、王潮及王审知三兄弟,他们率领农民武装响应黄巢起义,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起义军一路向东,经江西入闽,攻克汀州、漳州后,因王绪治军严酷,兵变被囚。公推王潮为统领,继续进军攻下福州泉州后,王潮被封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逝后,由其三弟王审知继任,并受封为闽王。这支农民起义军引入大批河南光州固始人,号称十几万人,其中有史记载的共有王、陈、李、张、杨、蔡等 27 个姓氏。王审知及其子王延翰治泉几十年,所带来的农民军解甲归田后在泉州地区定居下来,形成以固始河洛话为基础的方言。至北宋初年,莆田仙游独立为兴化县,脱离泉州管辖,泉州闽南话逐步完善形成泉州音。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漳州地区的中原汉人大量迁入,当属“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唐代初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 669 年),闽南地区的闽越族人经常聚众扰乱,即史书记载的“蛮獠啸乱”。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军队,由广东潮州入闽平叛。陈氏父子率领的将领及士兵大部分也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经过十七年的征战和治理,陈元光平定闽南十八洞,终使政局稳定。公元 686 年,朝廷割原晋安府(泉州)所属的漳浦县和潮州府的怀恩县建立漳州府,郡治设在漳浦(云霄),陈元光的军队转入屯垦。军人从河南光州固始老家携带家眷来漳安家落户,有的兵士与驻地的土著妇女通婚而就地定居,成为新的移民族群。这些在闽南各地定居的中原人约有一万多人,包括陈、许、卢、洪、杨、黄、戴、林等 61 个姓氏。

公元 755 年,原属泉州南安县的龙溪划归漳州管辖,郡治迁至漳州芗城区,后来长泰县也划归漳州,地域管辖日臻合理完善。至此,漳州府管辖九龙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闽南出现漳泉分立雏形。一百年后,唐末王审知的农民起义军攻下泉州后,有一万人左右的军队被派往漳州驻防,这些军人解甲归田后,绝大多数退役将士也就地定居,加上在漳州任职的各级地方官员也有许多人扶老携幼就地安家。这些同是来自河南固始的新移民的子孙后代也成了闽南人。从唐初 669 年陈元光入闽到唐末 885 年的二百多年间,漳州先后有两大批共二万多中原人来此定居,他们与古闽越族原住民友好相处,渐趋融合,共同开垦闽南这块宝地。以中原雅言为主的漳州话基本确定成形,逐步在漳州各县扩散,演化形成正宗的漳州音。

有一首古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中原人植根闽南,与当地民族融合共同开发闽南的情景:

雪霜偏僻地,风景独推闽。

辞国来诸属,于兹缔六亲。

追随情语好,问馈岁时频。

相访朝与夕,浑忘越与秦。

……

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

漳泉两地同属闽南方言发源地,语言相像但语音不同,各自发展。二者音色同源,只因地理因素影响,漳州特别是云霄、平和、南靖西部一带受客家话影响,泉州受福州话(还受五口通商后番话)的影响,稍有区别。但是之后在上千年间又不断融合,如宋末元初,漳人入泉,主要集中在晋江安海和安溪部分山区,漳泉口音首次融合,形成海口腔。第二次是在明朝中后期,大规模泉人入漳,主要集中在闽南海丝之路的另一著名港口,九龙江出海处的月港,形成海澄腔。从历史上看,漳泉彼此独立而又紧密发展,一步步形成含有古中原元素又兼容发展的闽南文化和闽南语。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厦门真正走进闽南历史的轨道始于明朝。厦门原是一个渔岛,归同安县管辖,现厦门海沧区的一部分村庄,原属海澄县。自清朝初年以来,漳泉两地相继开发厦门(思明)。漳泉两地的闽南口音在此地碰撞交融,久之形成音质轻柔悦耳的厦门话。厦门话的出现是闽南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其词汇和语法同漳泉闽南方言一样保留古汉语特点,同时又较多的吸收了外来语词和西洋文化。1977 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携带着代表地球人类的 60 种主要语言,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地外知音,其中就选中厦门话。

总之,闽南厦、漳、泉三地的闽南话都是正宗闽南方言,都同宗同源同种。

二、闽南方言的流播

闽南方言根源在于厦漳泉的当地语言,一千多年来不但语言在不断充实改变,也在不断向外流播,其流播的地域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闽南人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为了更好的生存学会了造船、航运、经商和各种手工业手艺。他们走向国内外,走向海洋。台湾是传播闽南方言最广的省份。台湾岛上,除高山族地区原住民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始于元代,但大规模迁移是在十七世纪中叶(清朝),随着泉州港口的兴盛和漳州月港(海澄)繁荣的进出口商业往来,许多闽南人从这些海丝之路的起点出发,离乡背井渡过台湾海峡去打拼,去开拓事业。也有大量闽南人跟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台湾并居留台湾。三百多年来,闽南人及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宝岛,在共同开垦创业之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据调查,台北、基隆、台中一带泉州移民居多,所以这一地区稍偏泉州腔;而漳州移民多在台南、嘉义和高雄等台湾南部地区,这一带流播的闽南语稍偏漳州腔。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据粗略统计,闽南母语的使用者近五千万人,流播到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闽南语使用者二千万人左右,使用闽南方言的总人口约七千万人左右。

由于闽南方言流播于国内外各地,受居住地域其他语言的影响,闽南方言在不断吸收外来词汇,语音也慢慢变化,因此,语言学家把它分为几种次方言:

(一)、从国内使用闽南方言的情况看,闽南方言可分为五个次方言:

1、闽南话,这是闽南方言的“正宗”。分布在闽南地区漳州、泉州、厦门三市及金门县。

2、台湾话,又称台语,分布在台湾省。

3、潮汕闽南话,分布在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汕尾各县。

4、海南闽南话,分部在海南岛汉族居住区。

5、浙南闽南话,分布在浙南温州市平阳、玉环、苍南等县以及舟山群岛。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二)、从闽南方言的母语发源地来看,“正宗”的闽南话也可分为五个次方言:

1、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和南靖等县市。

2、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市。

3、厦门话区,厦门市六个区及金门县。

4、龙岩话区,龙岩市(除说客家话的区域)、漳平县。

5、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分。

三、闽南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

闽南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语,约有一千多条目。

词汇对社会各种变化的反映很敏感,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汉语的词汇也是如此。

中国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占优势,特别是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书面语言词汇及其以后历朝作品中使用的词汇,单音节词占相当大的分量,形式上只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双音节词在唐宗时有了发展,形式上用二个汉字来表示,但单音节词仍在较长的历史长河中占优势。闽南方言恰好保存了这些语言发展变化的痕迹。究其原因,现代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古代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则是在中原。汉代的北京处于中国的边境位置,后来,蒙元和满清都建都北京,使北京成为历史上汉胡交流频繁的地区,其语言也受到胡人语言的较大冲击,成为胡化了的北方方言。经过几次改朝换代,北方方言所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发生变化甚至部分消亡,所以现代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的古汉语词汇相对比闽南方言少很多。

由于福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从唐末以来一直偏安一隅,融入闽南方言的古汉语词汇、语法、语音等中原雅言旧质都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因此,闽南方言与现代普通话差别很大,有人认为,即使一个北方人在闽南生活了几十年,也还不可能全部弄通闽南话所表达的意思。但不可否认,闽南方言确是古代晋唐的语言化石。从下面的古诗文例句中可以领略到闽南方言词汇与古汉语词汇完全相同的意趣。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一)双音节词语(文中拼音系《闽南方言拼音方案》)

1、“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杜甫《登衮州城楼诗》。

“古意 goǒ yì”是殷勤待客的意思。闽南话如“汝去阿舅兜,汝阿妗有古意无?”意思完全一样。

2、“不觉裹头成大汉,昨夜竹马作儿童。”——唐•杜荀鹤《友人赠舍弟韵戏和》、

“大汉 duav hàn”形容个儿高大。闽南方言如:“一年无看着,汝囝遮大汉了。”即:你的儿子长得这么高了。

3、“叹息两客鸟,徘徊吴越间。”——李白《遇蓬池隐者诗》

“客鸟 kēh zìao”指的是喜鹊。至今闽南人还称喜鹊为“客鸟”, “客鸟叫,喜事到”,闽南人视“客鸟”为吉祥鸟

4、“虽云隔礼数,不敢坠周旋。”——杜甫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元 • 睢景臣《搬涉调 • 哨遍》

“礼数 lě soò”指礼貌 , 礼节 , 礼法。闽南人对待人有礼貌,迎接客人有礼节的人也叫做有“礼数”。

5、“凯风直南,吹彼棘心。”——《诗经 • 邶风》

这里的“棘心 gìk sīm”指内心痛苦 , 担心。现在的闽南话还保存着这个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词语。如“伊老母这段日子身体欠安,伊真棘心。”而现代汉语只有“棘手”而没有“棘心”这个词条了。

6、“乡里亲情相见日,一时携酒上高堂。”——唐 • 张籍《送李余及第后归蜀》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唐 •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亲情 cīn zniá”,在这里指亲人、亲戚。闽南方言如“新正时,阮兜的亲情都来拜年。”就是这个意思。

“亲情”还指亲事、婚姻事。《卢氏杂说》:唐文宗为庄恪太子选妃,召宰相曰:

“闻在朝外臣,皆不欲共朕作亲情,何也?”闽南人至今还把谈婚姻叫“讲亲情”。

7、“自史太公死后,又早过了三四个月日。”——《水浒传》第二回

“月日 gguē dzìt”指旧历一个月的时间,常与数词结合,四月日即四个月。“月日”是闽南居民记时记事常用的词语。如:一月日无落雨了,热甲要死。

我们只要在日常会话中留意,还会发现许多闽南方言常用词都出自古汉语词汇:

“分张”——能把东西分给人家,很有度量。

“条直”——直截了当,直爽干脆;事办完,做清楚了。

“乡社”——乡村,乡下。“阮兜有许多乡社亲戚”。

“世情”——做形容词,指人情世故。谚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早起”——现代汉语意为“起得早”,而闽南方言保留古义,指“早上、上午”:伊等你一早起,汝陇无来。

“读册”——古时用竹简编为册,指书本;作动词,指上学读书。这二个意义均保留在闽南话中:汝兜册这么多;伊未够六周岁,(勿 + 会)去小学读册。

“铰刀”——方言也叫“铰剪”。“绿波侵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剪绺”——指盗窃财物的小偷。

“日头”——指太阳。“日头赤艳艳”形容太阳光强。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二)单音节词语

厝 cù: 整座的房子。鼎 dniǎ:铁锅,炒锅。

箸 di:筷子,竹筯。蚝 ó:蠔,牡蛎。

免 bbiǎn: 不要,不用。展 diǎn:炫耀,施展。

目 bbǎk: 眼睛,孔眼,竹节。

应 yìn: 应声,回答。“汝叫伊都不应”。

趁 tàn:挣得,获取。“趁钱有数,生命着顾”。

詈 luě:骂,用恶语侮辱人。“她爱詈别人”。

斡 wāt:旋转,拐弯。“去山顶的路斡来斡去真坏走”。

闽南方言的许多单音节词语如以普通话表述,就必须用双音节词表示。如:

桌(桌子) 本(本子、本钱) 位(位置、座位)

安(安装) 补(弥补、补品) 央(托付、求)

爽(爽快) 惜(爱惜、疼爱) 阔(宽阔、宽敞)

莫(不要) 食(吃、喝、吸、吮)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三)亲属称谓中的古文化

中原汉人开发闽南,大部分聚族而居,形成宗亲关系亲密的村落。每个村落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修建祖厝,如陈姓的“颖川衍派”,杨姓的“四知堂”。且不同姓氏的联姻,又形成复杂且细密的汉民族亲属文化圈,这种亲属文化现象,传承千年至今。因此,在闽南方言里保留了许多古代称谓词。

新妇——闽南人称出嫁后的姑娘为“新妇”、“新娘”,古代亦称“新妇”、“新人”。汉代古诗有“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的诗句。《孔雀东南飞》有“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的句子。可见闽南人对新娘的称呼是沿用古代用语。正所谓“新妇请出厅,生水得人疼”。

大官——指公公,妻子背称丈夫的父亲为“大官”。宋 •《野客丛书》:“妇人称翁姑为官家”。

大家——指婆婆,妻子背称丈夫的母亲为“大家”。唐 • 赵璘《因话录》卷三:“大家昨夜不安适,使人往候”。闽南俗语:“好布也着好纱,好新妇也着好大家”。

囝——指子女,孩子。闽南人称大儿子为大汉囝,小儿子为细汉囝。唐中叶诗人顾况的《囝一章》:“囝生闽方,闽吏得之……囝别郎罢,心摧血下。”诗前注云:“囝,哀闽也,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现在闽南许多地方称儿女为囝称父亲为郎罢的叫法仍普遍存在。

后生——子孙,后嗣。闽南人称儿子为后生。《诗 • 商颂 • 殷武》:“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闽南俗语:“后生有孝老爸,新妇有孝大家”。“后生”还用做形容词,指年轻。如称年轻人为“后生家”、“后生仔”,保存了古义。《儒林外史》第七回:“你后生家哪里知道?想着我从先生时,你还不曾出世”。

爹——儿媳妇称公公(大官)为爹。对他人介绍或与人对话提到公公,可以称“阮大官”或“阮爹”。

闽南人在对亲属的称呼中,在称呼词前加“阿”字做为前缀,表示亲昵的意味。如:阿爸(爸爸)、阿母(妈妈)、阿伯(伯父)、阿姆(伯母)、阿叔(叔叔)、阿婶(婶婶)、阿姑(姑姑)、阿姨(姨妈)、阿兄(哥哥)、阿姊(姐姐)、阿弟(弟弟)、阿妹(妹妹)等。

称呼爷爷及姥爷,一般都叫阿公,称奶奶与外婆,一般亦叫阿嬷。听起来很亲切。

亲属称谓表示了人类一代代繁衍中的血缘、婚姻和亲疏等关系,它受到亲属制度的制约。并与中华民族古代的社会结构、宗族观念和婚姻习惯产生密切关系。保留在闽南人口语中的这些称谓词都能在古代汉语里找到例证。《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得闻云,堂上启阿母”,“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乐府诗集 •木兰辞》:“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皆是也。

在称谓中,与父亲同辈的外戚有阿舅(母舅)、姑丈、姨丈等,与母亲同辈的称为阿姨。受古代母系社会的影响,母亲的兄弟姐妹最受族人尊重。闽南人认为“天顶天公,地上母舅公”。甚至全村族亲都与主人家一样称其为大舅、大姨或是阿舅、母姨仔。这看出闽南人亲属称谓常以亲人的称呼称他人,以表示尊敬、礼貌和亲情。这是沿袭中原汉人重宗族、重亲缘人际关系的文明传承。

中国古代讲究长幼次序的排列,倡导“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兄者也”。闽南人尊敬长兄、兄嫂,亦在称谓中体现。兄长在家庭成员中享特殊地位,若是父母亡故,视长兄为父辈,兄嫂为母。兄与嫂要承担抚育年幼弟妹的责任。闽南口语称哥哥为阿兄,称兄之妻为“阿嫂”,背称为“兄嫂”。《释名 • 释亲属》:“嫂,叟,老者称也”。可以看出,一声“阿兄”和“阿嫂”的称呼,其中的情感已超出一般平常的手足之情,带上晚辈与长辈关系的意味了。

闽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处处承载着古汉语的文化旧质,给人以古远温馨之感。

(未完待续)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杨惠人:1944年生 , 华侨大学中文系毕业,漳浦二中高级教师,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基础教育部系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编《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大学教材。

闽南方言及其语言特点——杨惠人

图文来源/佛昙文化研究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