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重生龙头山 振翅高飞正当时|美丽龙头山之一

涅槃重生龙头山 振翅高飞正当时|美丽龙头山之一

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沥青路蜿蜒山间,一栋栋安全漂亮的楼房奇迹般崛起,一处处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集中安置点飘荡着欢声笑语,一所所花园学校书声琅琅,一个个优势特色产业火热兴起……

涅槃重生龙头山 振翅高飞正当时|美丽龙头山之一

这里是浴火重生的龙头山。时值初夏骤雨初歇,乌蒙大地尽开新颜。

“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就没有龙头山今天的幸福美满新生活。”俯首回望,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感慨地说:“龙头山有今天的景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是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是市县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倾情付出,是镇村干部的亲力亲为,是灾区各族群众的不等不靠,是各级各部门、各社会团体以及所有热心人的不离不弃。”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精辟论述,彰显出共产党人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

总书记的期盼,龙头山做到了!一千多个日夜,龙头山镇党委政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地震时,他们撑起抗震救灾的“主心骨”;重建中,他们化身调解矛盾的“离合器”;小康路上,他们扛起幸福生活的“领航旗”。应灾大考,他们向50000余灾区群众交出了满意答卷。

灾难面前临危不惧,撑起抗震救灾“主心骨”。

2014年8月3日,一场天灾骤然降临。地处震中的龙头山镇山河动荡,大地陷裂,家园破碎,举国悲恸。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对人员搜救、抢险救援、群众安置、灾害防范等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指挥抢险救援,看望受灾群众。省委、省政府带领省市县各级干部,战胜重重困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取得了抗震救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的全面胜利。

地震以来,党和政府的牵挂关怀、决策部署一直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照亮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领导、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次深入灾区现场办公,指挥抢险救援、检查督促恢复重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刘云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相继深入灾区考察慰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国务院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鲁甸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国务院印发了《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关于支持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省委书记陈豪、省长阮成发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昭通、到龙头山调研、推进恢复重建,国家和省各部门各单位全力支持灾区建设,为昭通夺取抗灾重建胜利提供了最根本、最有力的保证。

山崩地裂,别人往外跑,他们却往里面冲;危难时刻,他们脱口而出“跟我来”;亲人急需救援,他们说“我不能搞特殊。”作为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党员干部,在大灾面前,他们牢记使命,扛起责任,团结带领灾区人民冲锋在前,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充分发挥了“主心骨”作用。

恢复重建尊重民意,打造以人为本“新家园”。

2015年1月19日,带着对地震灾区的深深牵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的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鲁甸灾区龙头山。

“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总书记对恢复重建的殷殷嘱托,成为灾区干部群众心怀感恩、自立自强、同舟共济的精神动力。

“扛起责任,苦干实干,打好恢复重建攻坚战。”面对来自中央、省、市、县的各级指示、任务和压力,灾区干部群众克服灾难阴影,重拾生活信心,坚持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头等大事,以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毅力和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废墟上重建安全宜居美丽新家园。

围绕《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他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落实“八包八保”责任制,按照优先“保民房、保民生、保灾损”的原则,与村组干部和包保干部一道,挂图作业,时间倒计、工作倒推、任务倒排,几乎白天晚上不停息地连轴运转。

“人民有需求,干部有行动。群众的呼声,就是干部努力的方向。”全镇民房重建尊重民愿、集中民智、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参建各方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重要位置,从民房选址到户型设计,从房屋建设到搬迁入住,多次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诉求和建议,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

201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重回鲁甸考察灾后重建。当看到龙头山焕然一新的面貌,总理说,你们这么短时间就建起新家园令人欣慰。离开昭通时,总理留下了“恢复重建,成绩斐然;昭通发展,生机盎然”这铿锵有力的十六字评价。

群众工作脚踏实地,浇灌服务为民“鱼水情”。

“用双脚去丈量,用真情去感动,用汗水去浇灌。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小小几句话,却是龙头山镇党委政府解决群众纠纷,做好群众工作的“大法宝”。

地震以来,龙头山镇党政干部分工协作,脚步覆盖全镇2个社区10个行政村、247村(居)民小组,晴天不怕一身灰,雨天沾满一身泥,他们奔忙于抢通保通公路、核灾查灾、征地拆迁、划地基、政策宣传、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前线”,白天服务下村,晚上连夜开会调解,用真情和汗水疏通全镇50000余受灾群众的“心结”,换来龙头山百姓的真情相拥。

“用身影说话,靠行动指挥。”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搬入新居,他们日夜奋战在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用真情践行党的宗旨,用行动诠释“三严三实”,用为民务实的作风筑起坚强的战斗堡垒,争当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成为灾区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公家利益为群众利益让路。”危难时刻,他们与群众同甘共苦,让利于民,从帐篷、临时板房、板房“政府”、宿舍“政府”、民房“政府”、到新办公大楼,三年六易其“家”,筑牢了“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

“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恢复重建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用身影、心血和汗水浇筑青春,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向灾区群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一年跨越五十年”的蝶变。

担起一份责任,坚守一种信念。灾难中,他们把共产党人“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得淋淋尽致,让饱经风霜的龙头山浴火重生,昂起不屈的“龙头”。

坚持以绿色为底色,共建和谐美丽龙头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建后的龙头山,碧水含笑,青山复苏。坚持以绿色为底色,生态为支撑的恢复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让山更青、水更绿、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稳固。

建成新家园后,如何更好地巩固重建成果,加快区域扶贫攻坚、产业升级转型,实现老百姓“乐业”更上层楼?

面对新问题,他们结合地方实际,把产业发展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花椒、核桃、养殖等支柱产业,通过引进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积极扶持发展了“鑫辉”“云龙”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探索“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路子,全镇成立各类协会10余个,实行连片种植,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群众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他们牢记总书记对云南“三个定位,五个着力,一个跨越”的要求,全面总结发扬抗灾重建精神,努力开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新局面,结合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等基础设施,按照打造集旅游商贸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特色小镇、三A级旅游景区、“三基地一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基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基地、“四个自信”展示窗口)的工作目标,创新探索乡村振兴、人民富裕的新路子。

千帆过尽,龙头山如壮士归来。

如今,再走进龙头山,从新建的龙泉中学到卫生院,从回龙湾安置点到光明安置点,从集镇到村庄,浴火重生的新家园,一幢幢青瓦白墙的连体别墅,窗格隐隐,飞檐若举,沿着柏油路与青石板的街衢奔向山河田园。迎着日月星辰的流转,崭新的生活扑面而来。

山坡上,老树挂果,新树抽芽,一片繁荣与葱茏。龙头山全镇种植核桃10.3万亩,年产值达8900多万元;种植青花椒6.5万亩,年产值达3亿元。“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从习总书记的殷切期盼,变成了全镇经济振兴、增收致富的现实写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龙头山镇党委政府深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此时,龙头山如一只涅槃重生的大鹏鸟,已振翅高飞。

涅槃重生龙头山 振翅高飞正当时|美丽龙头山之一

今日推荐

来源丨微昭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