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件事情做好是基本能力,遵循的是“事道”,讲究的是“技术”

本文首发:易德猎头


把一件事情做好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它遵循的是“事道”,讲究的是“技术”。

这是社会上最多的人,他们往往是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零工、兼职人员等等,他们依靠出卖劳动力和技能生存,比如司机、农民、会计、律师、工人、医生、老师,首先需要自己拥有某项技能,当然越厉害越好,然后乘以自己投入的时间,这就是自己可以获得的财富。

他们往往需要找到一家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公司或平台,然后将自己特长发挥出来,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没有人一天有25个小时,所以大家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但是,这种性质的人有一种方式可以变的强大,那就是:成名。比如同样是靠演戏赚钱,明星和群众演员的报酬就是天壤之别。

同样是靠设计赚钱,有名的设计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设计师,同样是靠帮别人打官司赚钱,大律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律师。

同样是靠治病赚钱,名医就是要花大钱才能请到。

所以,“做事”的人在初级阶段靠“技术”,到了一定程度是靠“名声”,但成名靠的是运气和机遇,它并不只是技能高超到某种程度的结果,这是他们最纠结的事。

管理者好比一个教练,他所做的工作有两件事,一是找到正确的方法,二是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子上。

正所谓古人所言,“使勇者能竭其力,智者能尽其得,仁者能援其惠,德者能效其忠”。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发掘人才,并建立起提拔人才的有效机制。而在用人时,务必注意求贤不求全。“金无赤金,人无完人”,管理者需要有包容的心态。

管理者必须明白,个人的发展必须和公司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共赢。

因此管理者于公于私都必须以大局为重。不以大局为重的人,是绝对不可能赢得员工信赖的。管理者在处理事务时,应该不论个人好恶,一碗水端平:在工作中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功过分明;在用人时,知人善任,不拉帮结派;在涉及责任时,严于律已,主动承担责任;在处理矛盾时,秉公办事。


当年我刚入职时工资也是三千,但第二个月就涨到了八千。因为每次老板要的文案,我不仅写到位了,还会拿出两个以上的版本让他挑:一个是按他的要求写的,其它则是我建议的方案。

当时我没有去想其中的诀窍,只是因为喜欢写作,就会琢磨怎样写会更好;又因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觉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关系我个人的品牌,于是很用心。

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带过二十多个中文研究生后,才发现这种态度很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语文的人,竟连自己写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的错误触目惊心,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关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图美不美了。

他们关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事。因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会“加班”十年,还写不完一部红楼。试问,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举个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麦当劳门口,有个看自行车的大妈,夏天时她都会给所有的车,覆上自己带来的塑料布。顾客取车要走时,她还会笑着拧一把湿布,帮你擦擦坐垫,降降温。她从来没有开口,但很多人会主动多给她一块钱,还连声道谢。大妈和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钱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无法估算。

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这久混,干嘛那么卖力气?其实,谁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在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工作迈进,是我们每个人的征程。不同的是,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垫下坚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为世界五百强的CEO,应该是每个职场人的向往吧,但对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厨房,岗位细分到切葱花都要一个专职的厨娘,你可能老长时间连切肉的大活都没机会沾手,更遑论学会做一整个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资源紧张,同样三千工资不可能只让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很快学会做包子,还得会做很多种包子——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学。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大公司,庆贺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很多人错把所在机构的强大,当作自己能力的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不妨这样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态度。有这份“业”在,不愁找不到舞台。但这份“业”不是白来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样做事,那没到手的五千,就是修炼这份“业”的学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