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乡村“正”兴——罗甸县“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解读

近年来,罗甸县以乡村产业布局、企业引进、技能提升、群众致富为“靶心”,提出以引产业到镇、引企业到村、引技能到户、带增收到人为内涵的 “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切实推进乡村振兴。

党旗飘扬,乡村“正”兴——罗甸县“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解读

引企业到村: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红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贵州天纯农业就是罗甸县引来的“凤凰”。

2016年,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南新镇棉簇村支书胡正明来到罗甸县木引镇,依靠自己在优质李种植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发展以优质李为重点的精品水果产业。促成棉簇村党支部与木引镇木引、水井等5个村党支部“联姻”,注册成立了罗甸天纯农旅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了5000多亩优质李为主的现代化高标准精品水果园,带动面上发展1.5万亩以上,推进产业发展,带动整个木引镇水果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对“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胡正明说得很理性:“我和木引镇的山水‘互相吸引’,之后又经过‘系统匹配’,最后才决定在这里落户。”

“引入这些企业后,发展更有活力了。”据介绍,几年来罗甸县引进了包括陕西海升、西南农业、广西新中盛、汇生林业、天纯农业等龙头企业,共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引进规模以上企业29家,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88个,覆盖全县所有乡镇140余个村(社区)。在外来企业的刺激下,贵州亿源、惠万家等本土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成长为“增收新势力”。

党旗飘扬,乡村“正”兴——罗甸县“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解读

引产业到镇:从“谁来干”到“干什么”

“引企”要解决“谁来干”,而“引产”要解决的是“干什么”。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罗甸扶贫工作由“输血”逐步转向“造血”的有效途径。该县的地理和气候优势独特,温度、湿度、光照、土质适宜农作物生长,多年来该县一直将农业作为“主打产业”。在“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实施过程中,农业产业仍是重要的突破口。几年间,罗甸县着力发展蔬菜、哈密瓜、火龙果、脐橙、优质李、药用砂仁、生态畜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建成火龙果、脐橙、十月桃、哈密瓜、蜂糖李等14个千亩生态农业产业园,其中有省级农业示范园区7个,州级农业示范园区1个,县级农业示范园区6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1个特色种类,每个村有1个优势品种。祥脚、栗木等14个村有了自己的蔬菜主打产业;八总、道角等34个村主打精品果业;新光、上隆等15个村重点培育茶产业;麻怀、把坝等36个村则重点发展生态养殖业。

“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支持,新型农业主体经营,农民群众受益’的思路,不遗余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进村入寨。同时强化产销衔接,打好点面兼顾、长短结合、大小并举的‘组合拳’。”据介绍,信邦、艾力康、君之堂、益佰等企业引领的中药材产业,新中盛、红心公司、德龙食品等企业引领的火龙果产业,上市企业陕西海升集团引领的柑橘产业,贵州汇生公司引领的海南黄花梨等珍稀林木种植产业,带动全县种植冬春蔬菜28.6万亩次、火龙果3.2万亩、脐橙8.23万亩,使全县产业分布逐渐从单一的早春蔬菜、水稻玉米种植产业向乡村旅游、精品水果、常年蔬菜、经济林木、生态养殖等多元化产业转变。龙坪镇引进了火龙果产业种植2.5万亩,产值达1.78亿元;引进脐橙产业种植2万亩,产值达0.48亿元;红水河镇通过搭建“旅游+”工作平台,建成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水上“漂浮栈道”景区,建成聚水上乐园、风情度假、热带观光、野外垂钓等为一体的避寒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目前全镇共有18家旅馆,农家餐饮20个,旅游商铺2家,正在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引进了优质芒果1000余亩、小米蕉2000余亩、优质珍珠李2000余亩;罗悃镇在拉喊村、平艾村流转4600亩土地引进种植珍贵木材红花梨、柚木,在沟亭村种植火龙果、脐橙、柚子等精品水果1500亩;木引镇引进优质李6000余亩、优质柑橘1200余亩、樱桃2000余亩、猕猴桃500余亩、杨梅500亩,木引“万亩精品水果之乡”已初见雏形;逢亭镇引进了打火机厂,场地占地50亩,建成后年产20亿个打火机,产值达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引进哈密瓜种植1008亩,建成常年蔬菜基地近700亩。

党旗飘扬,乡村“正”兴——罗甸县“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解读

引技能到户:从“干什么”到“怎么干”

“只有帮助农民拓展农业生产技能,让他们跳出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罗甸县委党建办主任郭其昌认为,在对贫困地区群众“扶智”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示范带动下,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催生大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致富带头人,使其成为农村发展的新生动力。在推进产业项目落地、产业链条形成的过程中,干部群众的能力锻炼和提升,产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各乡镇利用引进的企业技术优势,组织附近的贫困户到企业产业基地内务工,向企业技术骨干学习种植养殖技术。龙坪镇新中盛火龙果基地每年可以向附近的贫困户培训火龙果种植技术多达200余人次,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火龙果达1000余亩。木引镇天纯农业公司在基地里建起了培训中心,把进基地务工的农民、来公司购买果树苗的群众请进教室上“必修课”。

党旗飘扬,乡村“正”兴——罗甸县“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解读

带增收到人:群众有账算,脱贫效果好

“既能促进群众增收,又可以有效解决‘空壳村’的问题。”据木引镇天纯农业胡正明介绍,该公司采取了“支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与500户贫困农户建立了密切而又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前三年分别可得到1000元、1200元和1400元的分红收入。产生效益后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分配,最低可得到1600元分红收入。此外,水井等5个村集体平均每年可增收9万元以上。项目在用工上优先本村农户,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项目累计带动全镇就业4500人次,其中贫困户2000余人次。

企业入驻各村后,企业与村各村“两委”、村民达成了多种合作协议,探索创新了集体土地流转、服务创收、集体资金资产入股、产业带动发展及特色资源开发等模式,形成了有效链接村集体、贫困农户及合作社(公司)的共赢发展格局,村、民、企三方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同时不断延伸和拉长企业产业链条,保证企业长期稳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让群众就业更稳定,进而促进群众增收。

罗甸县各级党组织按照“确保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的目标,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群众收入。龙坪镇五星村通过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形式,发动群众流转土地,积极参与火龙果及珍贵林木等特色产业的开发,实现村集体经济积累达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8900余元;木引镇从里村采取“农户+企业”的形式,农户通过出租土地给企业建设基地,前5年按照1200元/亩/年收取租金,以后每5年按照5%递增,企业还按照“贫困户劳动力优先、工资待遇优厚(高出非贫困工人的5%)”的原则,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和租地农民进园务工,目前已累计用工400多人、发放工资180余万元,预计进入丰产期后,可提供固定岗位50个以上、临时岗位200人以上,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实现200个贫困人口脱贫;红水河镇罗暮村采取“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形式,群众以土地入股、流转土地的形式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收益按6:3:1(合作社60%,入股贫困户30%,村集体经济10%)进行分红,贫困群众在合作社内务工每天还可领取务工工资100元以上,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还让集体经济有所增加。2017年,各类园区、企业、商铺、合作社等为罗甸县新增就业2.6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6266人,易地搬迁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2732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9521元,实现12337人贫困人口脱贫。

党旗飘扬,乡村“正”兴——罗甸县“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解读

党旗飘扬,乡村“正”兴——罗甸县“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解读

党旗飘扬,乡村“正”兴——罗甸县“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解读

党旗飘扬,乡村“正”兴——罗甸县“三引一带”党建扶贫模式解读

来 源 | 黔南日报

作 者 | 肖家云 岑建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