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原始動機原來是這!

端午的原始動機原來是這!

五月初五是五月的開端,又是陰陽變化的開始。很多人身體會面臨一些業緣到來。古人很重視這個轉變,一般都持齋然後禮請高僧祈福,所以在漢傳佛教把農曆五月作為修心養性長齋月。

農曆五月,齋月,古人稱為惡月。五月初五是五月的開端,至此陰氣始產生,並逐漸增強,是陽氣強盛的頂峰,又是陰陽變化的開始。到了五月初五時,開始“泰極否來”,很多人身體會面臨一些業緣到來。

所以,古人很重視這個轉變,一般都持齋然後禮請高僧祈福,來除辟邪、收斂、養晦,除去不祥之氣。可以看到以佛法修持是最能讓我們時時平安吉祥的法寶了。所以在漢傳佛教也是把農曆五月作為修心養性長齋月。

這個月,雖然藏傳漢傳佛教看似有不同說法,但究竟殊途同歸,讓所有眾生懂得只有驅惡從善,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與自在!

農曆五月對應地支中的“巳”、“午”、“未”三月五行屬火。“巳”是火的出生狀態,“午”是火的極盛狀態,“未”是火的衰幕狀態。火氣到了極盛的狀態,也就是陽氣達到了極盛狀態,就會物極必反,陰氣開始產生。

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可見,古人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所以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每逢節氣轉換前後之際,氣場最不穩定,易使人心浮動,官非兇災四起,病菌雜處最易出事,會影響到個人的運程。

相傳,端午的真正原因見於佛典。據《古尊宿語錄》卷21《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語錄》記載:端午,(白雲禪師)上堂,舉(言曰:)昔有秀才造《無鬼論》,論就,才放筆,有鬼現身,斫手謂秀才雲:你爭 [怎] 奈何 ? 白雲當時若見,便以手作鵓鳩嘴,向伊道:谷谷孤。

另據慧日禪師《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五載: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五月五日普覺禪師上堂雲: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驀然撞著桃符神,兩手椎胸叫冤苦。

這兩則說的都是端午節時惡鬼猖獗,公然現身。所以,端午節起源於惡鬼作祟,端午的原始動機是驅邪鎮鬼。

舊時端午節時,佛寺常舉行驅鬼祈福儀式:

一、高僧主持祭祀儀式驅鬼除魔;

二、高僧畫符,並派使者持神符,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

三、高僧要為國家和百姓祈福;

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後要向高僧彙報驅鬼的情況。

這些活動的中心都是圍繞祭鬼和驅鬼來進行的。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