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真,但是好——劉正成在《中國文化報》談“偽好物”

未必真,但是好

——劉正成在《中國文化報》談“偽好物”

未必真,但是好——劉正成在《中國文化報》談“偽好物”

他在談話中舉例,《法書要錄》中載:“太宗知其偽,愛之,以正觀字印入御府”。定義“偽好物”的定義為古人未全盤否定其藝術價值的藝術品。在處理“偽好物”這個問上處理好兩個問題,一個是真偽的問題,另一個是好壞的問題。

劉正成先生在接受採訪時究竟說了些什麼?我們一起來看採訪實錄。(侯勇)

劉正成:在印刷術發明運用以前,無論中西古文獻皆有不同版本。書法作品作為古代文獻已紛繁複雜,同時又作為藝術摹本萬千。米芾在北宋撰《書史》提出“偽好物”的說法,正是千年以前的實際狀態。米芾引《法書要錄》以唐太宗明知是李懷琳作山濤偽書七賢帖為例,“太宗知其偽,愛之,以正觀字印之入御府”。此意即是:此物雖偽,但仍是珍品。我曾與尹吉男先生討論過《文賦》的真偽問題,我同意啟功等人論定為李倜偽作,但仍未全盤否定其藝術價值,因之也可以勉強列為米芾所說之“偽好物”。

其實,在中古時代傳世書法經典作品中,這種“偽好物”甚多。例如:傳索靖《出師頌》、傳王羲之《黃庭經》、馮承素摹本《蘭亭序》、疑米芾臨摹王獻之《中秋帖》、傳褚遂良《陰符經》、傳歐陽詢《夢奠帖》等等。我認為在處理“偽好物”這個問題上,要處理好兩個問題:一個是否偽的問題,一個是好在哪裡的問題。

未必真,但是好——劉正成在《中國文化報》談“偽好物”

《出師頌》捲紙本 章草書 127.8cm*21.2cm 藏於故宮美術館

所謂“偽”的問題,首先要確定作品是否是原作者作品,其次是誰作偽的。要注意是否是原作者同時代或稍後時代作偽,還是晚近時代作偽?同時注意查證由誰作偽。這屬於書畫鑑定學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首重歷代書畫鑑定家和收藏家的文獻記載,然後聽取當代書畫鑑定家的主流意見。

未必真,但是好——劉正成在《中國文化報》談“偽好物”

《黃庭經》 王羲之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所謂“好”的問題,是一個藝術價值觀的判斷問題,這個“好”中有多大程度上接近原作者的真跡與藝術水平的一面,越接近原作真實藝術狀態為最佳,例如前面所說米芾臨摹王獻之《中秋帖》;還有與原作有異然而也很好的問題,如近人張大千作偽石濤的畫雖不全似而有神似,可稱亦佳。這是一個藝術價值判斷的問題,除了主要應該聽取當代書畫藝術史家的主流觀點,同時著名書畫家的意見也十分重要,因為缺乏藝術實踐經驗的藝術史家的藝術價值判斷也許並不如書畫家。

未必真,但是好——劉正成在《中國文化報》談“偽好物”

《馮摹蘭亭序》縱24.5cm,橫69.9cm 藏故宮館藏

我曾就書畫鑑定問題請教過已故著名書畫鑑定家兼書畫家謝稚柳先生。我問:書畫鑑定是否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真偽問題,一個是好壞問題。他回說:是的。於是我推論:鑑定家中有的長於論真偽,有的長於論好壞。所以,在討論“偽好物”的問題時,可以區別問題的不同層面,恰當選擇不同專家的意見。

未必真,但是好——劉正成在《中國文化報》談“偽好物”

《中秋帖》縱675px 橫297.5px 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未必真,但是好——劉正成在《中國文化報》談“偽好物”

《陰符經》21×394cm 96行 461字

未必真,但是好——劉正成在《中國文化報》談“偽好物”

歐陽詢《夢奠帖》縱25.5cm 橫33.6cm 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