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絕世美人楊貴妃“死而復生”之謎(圖)

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絕世美人楊貴妃“死而復生”之謎(圖)

歷史的長河演繹了多少壯烈的悲劇,楊玉環就是其中之一。她為中唐社會上空中灑下了淡淡的哀愁,為唐朝的政治蒙上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浪漫和溫婉。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一代絕世美人楊貴妃香消玉殞在馬嵬坡上,但是兩年後,挖開的貴妃墓中卻找不到貴妃的遺體,楊貴妃可能會在馬嵬坡死而復生嗎?如果這位絕世美人真的倖免於難,她最終又去向何方呢?

新舊唐書都記載了唐玄宗時期發生的“安史之亂”。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祿山統領的叛軍大舉攻入長安,七十多歲的唐玄宗連夜帶領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第二天,逃到陝西境內的馬嵬驛,隨行的將士突然反叛,先是殺死當朝宰相楊國忠。繼而矛頭直指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最終沒有保住自己愛妃的生命,千古佳麗、絕世美女楊貴妃香銷玉殞,縊死馬嵬坡。

但很多學者根據文件記載不同,提出質疑,認為楊貴妃並沒有死於馬嵬坡,而是東渡日本。於是後有許多文學作品的傳奇故事:一說楊貴妃東渡,侍女隨從大多死去,楊本人抵日後不久亦死;另一說,楊貴妃受到日本禮遇,還有一些繁茂的故事留下;亦有說楊貴妃到了日本之後,仍有信息託遣唐使帶入中原與李隆基……

那麼,楊貴妃到底魂歸何處呢?首先,楊貴妃不死於馬嵬的可能性很大。

以誅楊國忠為號召的安史之亂平息後,公元757年12月初,唐玄宗回到長安,秘令宦官改葬楊貴妃。關於此事,新舊唐書記載不同。舊唐書載:“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而新唐書卻只有:“香囊猶在”,比較這兩種記載的相同之處,也就是說只有香囊,而不見了貴妃的遺體,這便是楊貴妃縊死之謎。因為即便是“肌膚已壞”也不能只帶回香囊,既然“視之悽婉”、“悽感流涕”,畫張像天天去哭,為什麼沒有厚葬其屍的歷史記載?最大的可能就是沒有屍體。為什麼沒有屍體,只有香囊?已有專家研究在前,懷疑楊貴妃並未死。也就是說,縊是縊了,但卻縊而未死,很可能是騙反叛官兵的一場把戲。而後面的畫像哭泣應是真的,因為寵妃不在身邊,怎不懷念?只是身陷如此無力應對的局面不得已罷了。到底是何種原因,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關於這個問題,從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可窺其一斑。

眾所周知,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描寫歷史上楊貴妃和唐玄宗愛情的最為著名的傳世名作。人們分析長恨歌裡寫到的詩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是描寫了馬嵬坡上找不到楊貴妃的遺體,這裡應已點出了楊貴妃葬處無屍體在。說明楊貴妃不曾死的傳說,在當時即已有了,倘若未有民間傳說,白氏應不會如此寫。而此後唐玄宗派一個道士去找尋楊貴妃,“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碧落是天堂,黃泉即地府,人死,不入天堂,即歸地府,臨邛道士既能通鬼神,則“兩處茫茫皆不見”,又進一步說出了楊貴妃的未死。“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在白居易時代,中、日交往已久,且極為頻繁。關於蓬萊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別的文化意義。蓬萊山是中國道教所構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種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學中呢,常常把蓬萊山作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白居易這樣的寫法,儘管是文學的而非歷史真實記載,可是否暗示了楊貴妃在安祿山事變之後,其實沒有死,而可能是到達了日本。

於是,楊貴妃不死於馬嵬之說,便流傳開來。不但在中國如此,就是在日本國,關於楊貴妃逃出中國,卒於日本的說法也由來已久。

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泊先生在《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質疑等文章中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僅有楊貴妃的墳墓,還有楊貴妃的塑像。而且,現今的日本沿海邊有一個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這裡的人們相信一個久遠的傳說,當年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的形勢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楊貴妃在遣唐使的幫助下,乘船離開了大唐,經過漫長的時日漂泊至一個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縣久津。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中,南宮博的《楊貴妃外傳》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復活秘史》中,都有這樣的描述,他們推斷楊貴妃確實沒死而逃到了日本。一九六三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現於電視,自稱是中國楊貴妃的後裔,而且還展示出了古代文件作佐證。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

日本世代流傳的這些傳說實在出乎國人的意料,而且所有傳說都有根有據,一箇中國的貴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墳墓和塑像,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難道楊貴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也有人認為,關於楊貴妃縊死於馬嵬坡的歷史記載應該是準確的,楊玉環流亡倭國一說只不過是後人對其美貌和她與唐玄宗的曠世愛情的一種懷念,化之而成為中國愛情經典的一種傳說。而民間傳說,有時卻比較歷史更吸引人和令人願意相信。

《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套裝1-4卷),噹噹網、京東網滿100減50,淘寶5折包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