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命题:先有车,还是先有路?

哲学命题:先有车,还是先有路?

文/申弓 图网络

车的感觉 (随笔)

申弓

先有蛋而后有鸡,或者先有鸡而后有蛋,已成为古老的悬题,多少哲人也辩不清楚,我当然也就更说不清楚的了,因我连一点哲人的味儿也不具备,甚至,我连今天的一个新命题也说不清楚---车与路的命题,是先有车,还是先有路呢?当然,我这里所要说的车是当代的车,路自然也是当代的路,而不是古时的牛车马车兵车战车,也不是古时的丝路驿路蜀路云路。

我这一辈子,是经历过了几个车种,也经历过了几种道路的了。再早的不说,就在二十多年前,我还在钦州学院(那时叫地区师范)工作,从那里到市区,是一条曲折坎坷的泥沙路。那时拥有一辆自行车,就已经是不简单的人了。记得整个学校就有三辆,自然是校革委主任(现在叫校长)一辆,办公室一辆,饭堂一辆。我因为工作的需要,办公室那辆的钥匙常常由我来保管。虽然骑一趟出来,在嚓嚓作响的泥沙路上要消磨半个小时,然而在那时已经是让人羡慕的了。没有自行车,迈动双腿,来一趟钦州,少说也得一个小时呢,并且还要走得腰酸腿麻的,好不辛苦。

哲学命题:先有车,还是先有路?

后来,我也就离开了那里,后来那路也就铺上柏油了。铺了柏油的路,走过去,就再也没有那嚓嚓的声音了。不过,这时我已经拥有了一辆摩托车了,当然那是我私家的,再不是揩公家的油了。由自行车换上摩托车,那种感受可是一个质的飞跃哟,这么跟你说吧,每天里,不管有事没事,总是要骑上它,东西南北地瞎闯,原来挺宽的钦州城,自有了摩托车之后,总觉得它变小了。不是么,从东到西跑一趟,用不了几分钟,且没有象自行车那样大汗淋漓的,它的速度就在于自己的右手掌握之中,只须轻轻一拧,要多快就有多快。况且,那时大街 也没有几辆,可以横冲直撞的,不象现在,一网都可以撒下100多辆。我这话绝不夸张,这是一个工头说的,因为他的工地上掉下一张网,足足盖着有100辆摩托车。

哲学命题:先有车,还是先有路?

摩托车骑了足足十年,直把一张脸都刮老了,虽然是省了不少的气力,可自然风雨的经受却是倍数的增加,不是么,走路或骑自行车每天只经受几公里的风吹日晒,可骑摩托车就得经受几十公里的了。到了这把年纪,便再也不象年轻时那样经得住风雨侵蚀的了,便咬咬牙,买了辆汽车。这次是两轮换成了四轮了。一旦坐进去,啊,那感觉是从未有过的哟,首先避开了迎面的风刀雨箭的攻击,其次,那车内有舒适的座靠,宜人的空调,美妙的音乐,在内里是四季常春,四季如歌,叫你流连,让你缠绵,既没有自行车那时的嚓嚓声,也没有摩托车时代那种震动,四个轮子压着路面,是那样的平稳可靠。不用说,现在的路也是众所共知的了,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大街马路,一式的都铺上了钢筋水泥。虽然,小轿车以往也不是没有坐过,可那坐的感受却大不相同,最关键就是它属于自己的,自己买自己开,那令行禁止也全由着自己。到此时,什么叫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似是得到最好的诠释了。有趣的是,自行车的速度在于脚上,摩托车在于手上,而汽车又回到了脚上了,这叫轮回又不是轮回。

最有趣的还是,那天把车子开回来时,老岳母走过来轻轻地抚摸着车子问,这车得多少钱?当我报出一个数字时,老岳母是那样的惊愕:“天哪,那不是一幢楼了?”谁说不是呢,它就是一幢楼,一幢移动的小楼啊。

哲学命题:先有车,还是先有路?

于是我在想,这不也是与时俱进了吗?

哲学命题:先有车,还是先有路?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协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已出版小小说集《男人风景》《做一回上帝》等14部。曾获得广西文艺铜鼓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国家大书。部分作品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钦州市文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