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衣食住行——住

我的衣食住行——住

文/申弓 图.网络

住牢靠的房子

申弓

住居,在人间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住茅棚草舍的,有住高楼大厦的,有住半坡窑洞的,有住山间木屋的,也有住水上船筏的,各以各的舒适为准,这很难说哪种住得好,哪种住得不好。有时,这住居也是因需要而定,比方渔民打渔,十天半月回不来,大海茫茫,你不可能跑到岸上去住的,这便要住船屋了。一个工地,或者一片瓜果园,需要临时看守,那就搭个简易的棚子住着。要接待尊贵的客人或者外宾,你总不能叫他住茅屋吧,得开个高档的饭店客房或者总统套间,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也不显自己的寒酸。当然了,要是本人的亲友来访,有个一般的标准房也就可以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住居条件也大大地改善了。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化集市化。在广东和江淅,几乎分不出哪是农村哪是城市了,有些农村住户建得比城市房子还要好了,并且按规划成街成巷。在甘陕,过去的窑洞住户大多搬到平地上建起了小楼房;在东南沿海,不少水上居民也都上了岸盖了永固性的房子了。城市居民住宿条件也大大地得到了改善,从原来的人均不足1平方发展到人均超过了10平方,有少数住户超百超千平方。还有各种风格的别墅,庄园,占尽地利,尽得风光。旧城区,危房也在不断地拆建改造,处处呈现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话又说回来,到底住什么样的房子好呢?当年杜甫写下了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概是诗人的住房被大风括倒了,或者是诗人看到老百姓的房屋被括倒,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叫,这一方面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不过也可以看出,他也不赞成房子盖得太差劲,不但要广厦,还要风雨不动安如山。在标准不一,喜好不一的情况下,我认为,还是住得牢靠的为好,按现时的标准,最好应该为砖石结构,水泥混凝土盖顶,这样,一方面时间永久,同时也不怕风雨的侵害。至少,括风时不怕卷我屋上三重茅,下雨时不怕因水淹而倒塌,关起门来不怕盗贼来凿撬,闭上窗户不怕虫蛇来造访,这样,住居之人才可以住得安然,睡得舒服,玩得放心,工作得开心。

我的衣食住行——住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协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已出版小小说集《男人风景》《做一回上帝》等14部。曾获得广西文艺铜鼓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国家大书。部分作品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钦州市文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