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三尺皆有禅

抬头三尺皆有禅

文/申弓 图/网络

三尺神明半尺禅

--致争鸣各先生

申弓

因上网而草成的小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见报后,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是我怎么也始料不及的。作为始作俑者,无论怎么说,我都得感谢各位对拙作的关注与批评。虽然事情过去了三四个月,虽然报纸早已落下了战牌,可还有人意犹末尽,甚至将稿子直接投寄到微型小说选刊和其他报刊上去,这也是无可非议的。起码也说明有人在乎我的小小说。相信作为一个园丁或一个农人,当看到他所栽植的作物被别人那么认真地注视的时候,那心里受用的感觉也许是同样的。

不过,回头看争鸣的文字(包括发表的与末发表的),大多是违背争鸣初衷的。记得在争鸣开篇时,编者说了:“能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总是件好事。我们欢迎这样的批评:真诚、善意、直接、文明;

我们不欢迎这样的言论:虚假、刻意迎合、谩骂。”可是,这些来稿中,明显地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亲我者吹捧一番;疏我者,狠损一通。二者似是泾渭分明,实际上是殊途同归,以致造成了种种误解,让一些名利较重者认为沈作家提出了要全钦州人民接受他的苛刻要求,甚至还有些文章近乎人身攻击,这都是不地道的,也不是争鸣本意的。作为一个出道多年的写手,难道一番恭维就会昏昏然,一通辱骂就会丧失理智了吗?难道这些年来的辛勤耕耘就是为了一个小城的人知道吗?这么不是太小看作家这份天职了?

抬头三尺皆有禅

其实,那篇小文的起因也是出于一种偶然,就是写作的前夜与网友聊天时被触动了,第二天到办公室时才敲上电脑的,充其量只是半个小时的劳动。我写作有个喜好,就是尽量地保持原汁原味,原质原貌,连一些人物对话也不想改动。网友芳菲是这样说的:“他先是问我是哪里人,我一报说是广西钦州的,他便说,他认识钦州有个沈作家,并且说,其实钦州他是不知道的,只因那里有个沈祖连,他这才记住了。”(见小小说《一个人与一座城市》)

芳菲这句话自然是原话,不想引用出来,却成了众矢之的,认为本人是在炒作,甚至引伸为“不认识沈祖连就不是人!”在此,真诚地希望曾被这句话造成刺激或伤害的朋友和同志谅解。其实不谅解也没有办法,因为你是自作多情对号入座或者自上枷锁,那是没有人能帮你解脱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文稿中,还有一篇叫《钦州何必天涯》,作者姚宝雄,是个名不见经传(至少是在作家行列中未见过)的物价局干部。偏偏其文章站得比较中正,由《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观点引发出对于钦州历史及现状的思考。只可惜发不出来了。这让我想到了,作为一座新兴的开发城市,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人,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城市的发展上,而拘泥于一些虚有名誉的争夺,这不是本末颠倒了吗。还有,就是从争鸣的文字中,明显地看出,不少人还是缺乏文学常识的:比方说,小说能不能写自己?比方说,小说人物的言行及思想是否代表作者本人?再比方说,小说的人称与作者的关系等等。遗憾的是,一些先生在常识还未弄清楚之前,就起来进行批评。难怪报社的一位领导说,明眼人都能看出,持反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这大概也是这场争鸣早早收场的原因之一吧。

抬头三尺皆有禅

最近坐下来,静心读了点禅与悟。其中辨明是非是禅,冷眼看人是禅,随位素缘是禅,息事宁人是禅,云白风清是禅,乐知天命是禅,大彻大悟是禅,逆境,克制,饶人,雅量也是禅。抬头三尺有神明,而禅,就离得更近了,说不定就在你的周围,在你的身边,甚至就在你的心里。因而奉劝朋友们,尤其是上了年岁的朋友们,不妨也来读点儿禅吧,相信无论于身于心都会有裨益的。

抬头三尺皆有禅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中国小小说金牌作家得主。1981年起,曾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1000多篇(部),已出版小小说集《蜜月第三天》《粉红色的信笺》《邀舞者》《沈祖连微型小说108篇》《圣洁》《男人风景》《申弓小说九十九》《做一回上帝》《母亲的红裙子》《有奈无奈》《得意忘形》《前朝遗老》《广西当代作家丛书.沈祖连卷》《青山秀水》等14部。曾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文学最高奖铜鼓奖、中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奖。部分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等国家大书。有作品被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广西钦州市文化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