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作者 吴涛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和我们谈起了“读书无用论”的话题,他说道:“读无用的书才无用。”听了那个老师的话,我不禁感觉非常惶恐和惭愧。我上大学以后课余时间所读的书,几乎都是无用的书。于是,我决定一定要读一些有用的书。

我们本专业的书,除了课本我几乎没有看过其他任何东西。而且,当时除了课本,我也不知道该看些什么。坦率地说,也没有哪个老师给我们说过,除了课本我还需要看些什么。后来觉着既然本专业的书没什么可看的,那就看些管理学、经济学的东西吧。结果发现,自己虽然基本能看懂,可就是看完之后,没有什么印象。为了要使自己记住,于是开始动手记笔记。到现在,大学时候买的一些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书,我还放着呢。虽说早就被我打包捆起来了,但是舍不得扔,还想留着做个纪念。不过,读有用之书,我心里也没谱,也不知道这些所谓有用之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后来劲头越来越小,终于彻底放下了。

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的年代里,没有网络。偏僻的阜新小城,也没有别的娱乐。谈恋爱也不可能,工科院校里,僧多粥少。我又天性不喜欢运动,旺盛的精力实在没有地方可用,只好还是读书。恰好,我们学校图书馆书库对大家开放,可以自由地去到书库里找书了。我到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入书库时的感受,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书,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我产生一种神圣的感觉。

自从书库开放以后,我所读的书,就越来越没用了!虽然我现在不能准确地回忆起我上大学期间都读了些什么书,但是大体可以肯定的是,都是些文史哲类的书。当时读这些东西,完全没有想过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完全是兴之所至,随便读。

因为不是为了有用而读书,所以根本想不到要做什么笔记,也没必要正襟危坐地在阅览室或者自习室里读书。我上大学期间,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躺着看书。因为我住在上铺,一旦爬上去以后我就不想下来,干脆就躺着看书吧。躺着,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舒服的姿势。躺着读自己感兴趣的书,那就更惬意了!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好几张大学期间躺着读书时的照片。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掉。我现在看书,基本上都是躺在躺椅里,或者蜷缩在沙发里。曾经有朋友问我,你读那么多书,竟然没有得颈椎病,你有什么诀窍?我一听就笑了,我说道:那是你没有看到我是怎么读书的。

为什么要读书?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个四川同学给我的毕业留言就是真佩服你的“床上功夫”,的确如此,我上大学四年,身体平行于地面的时间绝对超过垂直于地面的时间。有一年春天,春暖花开,一个同宿舍同学对我说道:“这么好的时光,你也不出去逛逛。”我说道:“花儿在开放,鸟儿在歌唱,人们工作忙,我,躺在床上——思想!”我还把它翻译成英语:“Flowers are blooming. Birds are singing. People are working. I am lying on the bed: thinking!”

虽说我从小都喜欢阅读,但毕竟无书可读,而且初高中的时候也没有时间可以放任自己阅读,所以就连四大名著这样的东西,都是在大学里才全部通读一遍的。假如这几天我在读《水浒传》,和我们同学打招呼都变成了:“那厮且住,借一步说话!”假如这几天读《西游记》,那就变成了:“孽畜,还不现原形!”有时候会神经兮兮地对大家说几句“道可道,非常道”,有时候给大家背几句“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为什么要读书?

上大学期间不仅认识了司马迁,读完了《史记》,也喜欢上了庄子,还曾经非常认真地抄了一遍《逍遥游》挂在床头。上大学期间,也认真读完了金庸,古龙的作品太多了,我大概看了四十多部。我们那个年代里,还流行王朔的作品,我忘记了是从同学那里借的还是从图书馆借的,四卷本。陈忠实、梁晓声、贾平凹、路遥等人的作品,也都是在大学期间接触的。

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从冯梦龙到茅海建,从凌蒙初到李泽厚,完全是没有任何章法地胡乱读了大量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书。当时也没想过为什么要读他们,读他们有什么用。当时绝对不会想到将来会从事文史研究,完全是出于阅读的冲动。

为什么要读书?

虽说从今天我进入史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得益于大学期间的阅读培养了我对历史学的兴趣。但是当时来说,我绝对意识不到这一点,我读书的目的显然并不在此。我后来进入到历史学的圈子里来,完全是偶然。假如我后来不选择从事文史研究的话,我大学里的阅读还有什么用呢?从具体的功用角度来说,肯定是没用的。但是,即便我后来不从事文史研究,我想当我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大学期间自由阅读的快乐。正是那些书,伴随着我度过了充实愉悦的大学时光。其实,这已经足够了!读书,并不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获得阅读的快乐!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呢?答案就是:我阅读,我快乐!

—————————————

野叟者,不误正业的大学历史老师,虽僻居荒野,但所讲并非野史。

这里没有高头讲章,也没有高深的论著。有的只是对历史的点滴采撷,对文化的一点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总会有趣,总是力图呈现出历史丰富的本来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