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元宵節節俗漫話

中原元宵節節俗漫話

中原元宵節節俗漫話 作者 吳濤

元宵節在歷史上也被稱為上元日。就上元日的起源來說,與漢代的太一祠有關。而在佛教傳入後,上元日又增添了佛教的色彩。雖說從《唐會要》來看,似乎上元日並沒有被列入到正式的節日之中。但在民間,上元日的隆重超過了其他任何節日。

隋唐上元日熱鬧非常。早在隋大業六年,隋煬帝在洛陽接受周邊各族首領的朝見,於是從各地徵召了近兩萬名藝人來洛陽演出,聲聞數十里。到了唐朝上元日的核心內容變為燃燈。隋煬帝曾有詩描寫洛陽燈火的輝煌:“法輪天上轉,梵語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旛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中原元宵節節俗漫話

入唐以後,上元夜裡燈火更盛。唐人劉肅記載道:“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遊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誇競。文士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作者數百人,惟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為絕唱。”蘇味道這首《正月十五夜》詩說:“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寫神龍元年上元夜,官府取消了通常的夜禁,洛河上的天津橋也將鐵索打開聽任遊人往來。月光下游人熙熙攘攘,女伎則邊走邊唱。郭利貞的《上元》詩則說道:“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爛漫惟愁曉,周遊不問家。更逢清管發,處處《落梅花》。”崔液更是連賦六首。通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瞭解到上元夜洛陽城中的盛況。甚至於連皇帝也混跡於百姓之中流連忘返。

近代以來,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它提醒人們注意狂歡的界限,即年節已經結束,告訴人們回到各種農事活動之中。元宵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準備,舊時這天前後,家家戶戶張燈,尤其十五日通宵燈火通明,古代又稱“燈節”。燈節一般過三天,十四為試燈,十五為玩燈,十六為送燈。

中原元宵節節俗漫話

豫東夏邑等地,家家蒸麵燈,放在門檻、磨房、雞窩等處。豫西新安等地,多蒸各式燈盞饃,饃上有小坑插捻,加食油點燃,全家每人一捻,點著後,全家圍觀,象徵光明和團圓。

中原民間元宵節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人們認為“春節重在禮,元宵喜在樂”。傳統的中國人過年,其實具有很濃重的宗教情結在裡面,傳統中國人敬天法祖的信仰體系在春節期間表現的最為集中。傳統的中國人過年期間,有很多禁忌,也都很注意呵護自己過年期間神聖的心情。過年期間,需要祭祖,需要上香,需要給長輩拜年等等。如此這般過了半個月,事實上大家過得都很累了。所以,相對於春節的莊嚴神聖,元宵節就是一個讓人們徹底放鬆的節日,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總結元宵節,那就是:鬧,正月十五鬧元宵!城鎮搭綵棚、搞燈展、放焰火,開展各種民間文娛活動,如旱船、高蹺、舞獅、竹馬等。

中原元宵節節俗漫話

中原元宵節節俗漫話

但是在傳統禮制的約束下,這種偶遇最終能碰撞出火花,乃至於成就美好姻緣的,就少之又少了。歐陽修也有一首《生查子·元夕》,他首先想到的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但是到了今年卻是:“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近年來,從西方傳來了一個情人節。總有些人也想找出箇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有人說,七夕節是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一年才見一次面,未免太慘了點兒。後來又有人說,元宵節是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但是,看看歐陽修的遭遇,還是算了吧!

—————————————

野叟者,不誤正業的大學歷史老師,雖僻居荒野,但所講並非野史。

這裡沒有高頭講章,也沒有高深的論著。有的只是對歷史的點滴採擷,對文化的一點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總會有趣,總是力圖呈現出歷史豐富的本來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