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01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曹文轩,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担任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曹老师曾说:“我将自己对中文系的选择,视作我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语言,文学,浩如烟海的文章典籍,流淌成河,汤汤东去,构成一道令人神往的人文风景。天长日久,自身不知不觉融入其中,乐陶陶而不知岁月流逝。命运就这样成全了我。”

02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北京市社科研究优秀奖,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戴锦华教授与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合作,讲解冯小刚电影,主题是“与我们一起探寻失去的冯小刚”、“冯小刚归来”。2017年,获得第25届上海影评人奖电影理论贡献奖。

她所开的“影片精读”课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每次上课教室里总是人满为患。她讲课从不用讲稿和PPT,妙语信手拈来。有学生这样评价她:“听她的课,你得专心致志,一串串的术语、一堆堆独到的知识点滔滔不绝的涌向你,稍不留神你就跟不上她的思路和节奏,刚开始搞的你会很紧张,慢慢的适应了你会被感染的思维活跃神采奕奕起来。

她游弋书海,有着清醒的立场。做电影批评,她被人们公认将批评表达得深入而优美,使影评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意实践。做文化研究,她执着地透过世纪末的华丽,探究大众文化背后的隐形政治学,被人们誉为看到了“月亮的背面”。做女性主义研究,她在电影与文学的“镜城”中解读着一个个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形象。

她说自己处在中心的边缘、边缘的中心;她说既然生在这个时代,就不要惧怕陷落,只要在陷落的地方站起,继续前进。

03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裴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从事有机化学、功能发光分子材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4年开始,他独自编写《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下册。三年成书,许多学习化学竞赛的同学都不敢相信这竟是他一人完成。因为常年为化学竞赛出题且所出有机化学题必有成环分子,他被戏称为“裴成环”。2016年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组委会发给裴坚的名牌也变成了“Cyclization Pei”,“Cyclization”中文意为“成环”。

裴坚在化学系推行教学改革,增加大一大二学生物理课和化学课的比重,增加小班课,增加课外科研训练,这些措施直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强度。他希望,学生能保持高中的学习习惯和紧张的学习状态。既然确定了兴趣方向是化学,就应该坚持到底;如果实在不得已选择了放弃,打下的基础也能让学生在大三大四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裴坚对自己和学生要求都很严格。他课题组内的学生总结了他的四个“叩击灵魂”的问题: 这周实验反应做了几个?工作量到了没有?有什么进展?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组里不论男女,不论年龄,都被这四个问题反复“敲打”过。他自己常说:“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个博士,他可能以后就要从事学术,如果最好的青春年华里一个老师没有给他好的指导的话,很耽误人家。因此科研上我对他们很严格。”

04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理论、社会学史、组织社会学。2016年,当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进入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有《马克思社会思想史》《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等学术著作。

渠老师说:“学问不在于专业的差别,而在于它所反映出来的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厚度的差别、能够进入人心的程度的差别。

读书不是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告诉你,生活是丰富的、是复杂的、是多样的。在其中,你既能体会到自己,又能设身处地想到别人的感受,慢慢地你就会把这个世界包容在你的身体里。社会学所教给大家的是,不妄谈、不虚言,不沉溺于片刻的生活片段,不执着于纯粹的意见。古人说‘学者为己’,是要自己通过理解别人,来理解整个世界。”

05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饶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同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饶毅老师曾在采访中说过,“人类对自然、对生命、对自身的好奇,对保护自然、改善人类健康的关心,集一身诞生了现代生命科学。在未来的科学界中,生命科学的贡献不容忽视。而纵观北大百年校史,生物科学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饶老师认为,对高中生来说,选择大学和学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涉及到自己对人生的规划,而年轻时的规划往往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进行选择时,感到焦虑和信心不足都是正常的。但父母和家长不能决定一切,高中生应该学会自己探索。18岁时尚未定型,什么职业都可以做,但到了25岁就突然变成了某一个领域的人。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花时间去积极寻找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一生要做什么。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不是找到讨厌的东西。

学生要找到自己心灵上能够得到真的感到幸福的事情。”

06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魏坤琳,200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北大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运动控制、感知运动融合、计量神经科学、生物力学分析以及运动能力康复。

魏坤琳其实从小就是学霸级人物,虽然从年少时就品学兼优,智商高达140以上,但他并不是那种书呆子型。他说自己平时除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还喜爱各种运动,比如滑雪,且单板双板皆会,此外还是潜水和冲浪达人。脑力惊人的魏坤琳,自认不像《生活大爆炸》中的任何一个人,“我并不像他们那么Nerdy(书呆子)。”他的爱好涉猎很广,包括他认为“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学”,企图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的趋势。

所有北大心理系的同学在大一都会上一门必修课——魏老师的“心理统计”课。在课上,常常能听得到笑声和讨论声。课堂上的魏老师给同学们上课时语调多样,表情丰富,动作和情绪也很丰富,绝对不刻板、沉闷,而是把严肃的东西用很活泼的方式讲出来。

07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学术秘书。张帆教授主要致力于蒙元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法制史、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学术研究,担任中国通史(先秦~清)、蒙元史专题、中国古代史专题、中国古代史练习(下)等本科课程的老师。他独立撰写的《中国古代简史》、参与合作撰写的《中华文明史》《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等教材,不仅在学术界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且有广阔的读者群。

张老师说:“有的时候,人们迫切希望走出或摆脱历史,也似乎经过奋斗达到了这一目标。然而,历史就像一个幽灵,或许在你的视野里短暂消失,但实际上从未远离,而是会坚定不移地长久缠绕着你。因此,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现实。这就是历史的价值所在。

指导本科学生是北大教师的基本任务和责任,本科生导师还远不止这些,北大各个院系都有各个领域的“大牛”带你走近科研,指导你参加科研工作,探索专业奥秘,培养科学精神。本科生导师工作已在各院系全面展开,还等什么,快来找寻你的本科生导师吧!

详情关注:北大清华凯旋游学官网(北大清华状元学习力游学领导者)

来北大,你未来的本科导师有可能是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