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技遊戲中,我們為何如此痛恨外掛?

在近些年中,每當一款具有對抗性質的競技遊戲火起來的時候,針對這款遊戲的外掛便會接踵而至。比如CF的浮屍掛,英雄聯盟的無限閃現,刀2的鏡頭掛,OW的鎖頭掛。當然,還有PUBG的各種花式“特技”。

在竞技游戏中,我们为何如此痛恨外挂?

每當這些外掛出現時,各大社交平臺上便會興起一波對於外掛的譴責與批判。這樣的聲討,無關乎遊戲的類型與題材,也與遊戲的開發商與代理商毫無關聯。那麼針對這個有趣的現象,一個問題便油然而生——人們究竟為何痛恨外掛?

因為我們喜歡競爭

NikoPartners作為著名的市場調研公司,用一份數據詳盡的調查報告為這個問題帶來了答案。在《2017年中國PC玩家細分研究》這份報告中,有一項調查環節為“你最看重遊戲中的哪個要素”。數據顯示,PC玩家較為看重是在遊戲過程中的體驗,比如完成度(是否通過所有關卡)、競爭性與刺激程度,它們的佔比分別達到77.2%、76.0%與64.5%;相比較而言,玩家對於一款遊戲本身便不是那麼在乎,看重遊戲劇情、整體設計與想象力的只佔到38.5%、36.8%與36.7%。由此可得,對於國內大部分PC玩家來說,具有競技性質的多人在線對戰遊戲是其最為青睞的遊戲類型,而他們對遊戲的主要訴求則是在經過緊張刺激的對抗後從令人滿意的結果中獲得成就感。

在竞技游戏中,我们为何如此痛恨外挂?

因為喜歡競爭,所以渴望公平。當公平消失時,我們會感到憤怒。

玩家喜歡競爭,渴望從結果中獲取成就感,這一點無可厚非。對於普遍年齡處於12~30歲的PC玩家來說,出生於互聯網時代的他們,既需要面對因互聯網的到來從而加速數倍的生活節奏,也需要面對因擴招政策從而成倍放大的學業與就業壓力。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一直處於被動接受狀態。沒有人告訴他們為什麼必須要學,為什麼必須這麼做。在現實世界中迷失自我的他們,找不到自己生存意義與價值的比比皆是。為了填補現實世界的空缺,通過在遊戲虛擬世界獲取成就感便成為他們最樂於用來證明自身價值的方法。在這種前提下,遊戲機制簡單明確的競技對戰遊戲自然也就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不過,這樣的選擇存在一個巨大的弊端,那就是對公平的過分依賴。

在競爭與對抗過程中,公平是這一切的基礎。只有當對抗雙方同時認同並遵守公平的規定時,其結果才會具有存在的意義。而外掛的出現不僅打破遊戲原有的公平性,同時也讓遊戲中的結果變得毫無意義。絕大部分玩家在遊戲過程中一旦遇到外掛,即使付出再多的時間與精力,最終也只能無奈面對失敗的結局。因為這種非自身原因,導致自身不得不接受失敗,那麼玩家自然而然地會對外掛感到不滿與憤怒。但這樣的憤怒,真的有意義嗎?

以PUBG為例,由於其負面消息過多,使得幾乎與該遊戲有關的所有新聞中,評論區都會出現“掛”、“涼”以及親切問候遊戲開發商的各種不堪言語。在大眾的印象之中,這款蟬聯了steam銷售周榜長達54周的遊戲,其競技性已被外掛摧毀,而其娛樂性也因寥寥無幾的新元素從而消失殆盡。但事實的確如此嗎?也許未必。

在竞技游戏中,我们为何如此痛恨外挂?

在知乎上,有一道名為“你在遊戲中見識到什麼騷操作”的題目,其瀏覽次數超過186萬,回答數超過1100個。在這些回答之中,有超過2/3的回答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PUBG。那些回答視頻中,各式各樣的搞怪操作在讓人覺得這遊戲只賣98簡直太虧的同時,也在訴說著這款遊戲仍在給許許多多的玩家帶來驚喜與歡樂。

同樣一款遊戲,有人因此收穫快樂,有人因此感到憤怒。玩遊戲與被遊戲玩的差別,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愛的對立面是冷漠,而不是恨。對於那些本喜歡卻因外掛從而放棄某些遊戲的玩家,筆者感到由衷的可惜,因為這只是在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罷了。作為玩家,面對外掛。合理抵制,理性抗議,這已足夠。額外的負面情緒,根本毫無必要。因為外掛背後潛藏著的,是龐大的灰色經濟產業鏈。這片市場因牢固的供給需求,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消失。這是客觀事實,並不會因一小部分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一絲一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