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廟壩村第一書記王曉梅

記廟壩村第一書記王曉梅

翻開石林鎮廟壩村第一書記王曉梅的工作日誌,上面清楚詳細地記錄著村民的訴求、工作中的困難、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對脫貧方案的思考、無法馬上解決的問題……一項項數據,一個個名字,一筆筆標註,無不體現出王曉梅對廟壩村這片土地的熱愛,對本職工作的認真負責,以及傾灑在這片大地上的辛勤汗水。

自2016年2月擔任廟壩村第一書記以來,王曉梅紮根基層“松窮土”,一心一意“拔窮根”,用真心真情真意詮釋著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助推了廟壩村的變化,也成為了村民交口稱讚的“當家人”。

真心履職

堅持走訪摸底

廟壩村曾是國家級貧困村,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產業發展基礎薄弱。村內共有148戶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在以前,脫貧致富是村民們奢侈的夢想。

“記得剛進村的時候,村裡大多是坑坑窪窪的泥巴路,下雨天讓人無法下腳,進村出村非常不便。”初到廟壩村,眼前的景象令王曉梅有些詫異,她說,那時,通往村裡的主馬路是一條狹窄的毛坯路,有些村民家的房子很簡陋,門口也是泥巴路。看到這樣的情景,王曉梅心裡很不是滋味,並暗暗下定決心,要竭盡所能地幫助廟壩村村民脫貧致富。

為準確掌握廟壩村的村情,加快脫貧攻堅的進程,王曉梅和其他幫扶幹部深入廟壩村,開展廣泛的調研走訪,察民情、聽民聲、集民智、解民困。

走訪中,王曉梅堅持一戶一戶上門,親切地同貧困戶拉家常,像一個老朋友那樣和他們說貼心話。同時,分析貧困戶致貧的原因,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制定幫扶措施。

不少村民思想守舊,王曉梅偶爾也會吃到“閉門羹”。面對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王曉梅用耐心、用真情打動他們,消除他們的懷疑和顧慮。

如今,王曉梅對廟壩村的村情、村民的情況和貧困戶的訴求都“瞭如指掌”。她還和村民交上了朋友,得到了他們的擁護與信賴。“現在,村民不管是遇到了困難,還是想說說心裡話,都喜歡找我。我很享受這樣的時刻,這說明我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認可。”王曉梅笑著說。

真情奉獻

打通最後一公里

今年75歲的婁必英是一位獨居老人,通往老人家的路是一條寬度不足一米的毛坯路,凹凸不平,道路兩側雜草叢生。

王曉梅在入戶走訪中,看到婁必英老人在小路上寸步難行,想著如果遇到下雨天,老人更是極易摔倒,心裡百感交集。

王曉梅瞭解到,在廟壩村像婁必英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因此,她積極向上爭取專項資金,對廟壩村的入戶便道進行硬化及擴寬。2017年,廟壩村新建及硬化便道1510米,解決了33戶130餘人的出行難題。

現在,通往婁必英等老人家中的入戶便道已經擴寬到了1.5米,以前村民只能側著身子行走的小路現在煥然一新,向前延伸至大馬路上。入戶便道修好了,不管天晴下雨,老人們都能隨時隨地輕鬆出行。在老人們的眼中,王曉梅是他們的“當家人”,也是他們的“好閨女”。

王曉梅說,今年,他還計劃對村裡損壞的水泥便道進行修補,同時對有需要的地方新增水泥便道,使水泥便道的效益最大化發揮,切實為村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

目前,廟壩村已經基本實現入戶道路全覆蓋。一條條蜿蜒的水泥路如同一條條青龍,成為山間一抹靚麗的景色,打開了廟壩村發展的“大門”。

真意幫扶

助推產業發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王曉梅深知,脫貧攻堅要“輸血”更要“造血”,要扶貧更要扶智。考慮到廟壩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王曉梅便一心尋找適合廟壩村的產業。

王曉梅說,為了提高村民種植蜂糖李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種植技能,王曉梅和駐村工作隊還組織了村裡積極的種植戶到綦江隆盛鎮實地考察和學習。在她的宣傳動員下,村民對蜂糖李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王曉梅還為廟壩村爭取到了100萬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資金。廟壩村將利用這筆資金在夢幻奧陶紀主題公園打造特色商鋪,並進行品牌化管理,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可為廟壩村增收20餘萬元,徹底解決廟壩村集體無自主收入的難題。

如今,廟壩村越來越美麗,村民一天天更幸福,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效,王曉梅心中的喜悅不言而喻。“只要我在第一書記這個崗位上一天,我便會全心全意地做下去,帶領村民一起奔小康。”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