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鈴木即將退出中國的傳聞,除了讓一眾曾經作為雨燕、奧拓的車主內心感到悲慼外,也讓那些已經被邊緣化的車企如坐針氈。

6月15日,北汽昌河網站首頁發佈《關於原江西昌河鈴木汽車有限公司變更為江西昌河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全資子公司的公告》。公告顯示,鈴木將正式從江西昌河鈴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昌河鈴木”)中完全撤資。

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6月19日,日本NHK新聞網爆出。鈴木高管正在同合作伙伴長安汽車談判解散合資公司長安鈴木的事宜,鈴木汽車將在中國停止生產。

當以鈴木為主角的兩家合資公司先後宣佈解散後,關於鈴木的一系列傳言終於塵埃落定。講真,在消息出來的一剎那,筆者並不覺得驚訝,而是一種聽到當事人終於出面承認一個早在坊間成為定局的事情,終於可以將這個準備了許久的選題寫進排期的感覺,總之一切都非常順其自然,絲毫沒有一點不知所措。

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其實在這篇文章發表前,她就已經同我們講過她作為汽車媒體人,看著如今汽車產業發展的蒸蒸日上,即便每年都會出走一波企業,但從不會想到這一天會落在鈴木的身上,畢竟彼時雨燕的地位與神車飛度不相上下,一度被改裝車一族列為入門級必選車型之一,陪著她走南闖北,看盡世間繁華,十幾年來從未掉過鏈子。

其實聽到這裡,筆者也很難想象,對於一個曾經擁有眾多擁蹙者的車企,是如何走到如今這般田地,難道真的是因為後浪太強?但不管是從車主同事的形容裡還是客觀的新聞消息中,鈴木都還算得上是一個技術表現OK的車企,畢竟其推出的奧拓、羚羊、天語等車型直到現在都代表著一個年代,不少曾經的用戶也藉此表達過自己的情懷。

如今鈴木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言變為事實,並轉而進入死亡倒計時階段,既然技術層面不背鍋,我們只能從其他層面找找蛛絲馬跡。

不作為,不改變

很明顯,鈴木的“不作為和不改變”分別體現在產品和戰略上。

在新品層出不窮的汽車市場,鈴木卻總是慢半拍。

在2009年推出新奧拓之後的四年裡,鈴木再也沒有推出真正的新品。

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直到2013年,鈴木推出了鋒馭,在SUV的風口下,鋒馭前期的確獲得不錯的市場表現,但在競品的圍攻下,銷量和優勢也開始慢慢下滑。

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2014年,鈴木推出A級轎車啟悅,但在配置和口味方面都沒有做到讓消費者滿意,加上當時的風口依舊是SUV市場,且緊湊型轎車也處在白熱化階段,所以啟悅也並沒有為鈴木帶來好的銷量表現。

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2015年上市的維特拉雖然憑藉其精準的操控和出色的性能得到一眾媒體和消費者的認可,但銷量表現依舊平平。畢竟在同級別的繽智、XR-V等車型面前,維特拉的缺點太過於明顯,空間和內飾就足以讓消費者直接pass。

根據時間軸不難發現,鈴木任性的選擇在2009-2013年之間給自己批了四年的間隔年假期,但也或許正是這四年,讓不少曾經次於他的品牌藉機逆襲,隨後2014年和2015年推出的新品又是典型的沒有摸清市場脈絡和消費者喜好,陷自身於兩難。

除了新品投放速度緩慢,現款車型的換代也跟不上步伐。拿雨燕舉例,在售的雨燕依舊是Swift第二代產品,但海外市場如今已經推出第四代車型,這讓雨燕在國內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失去優勢,即便有來自12年車主的肯定,也彌補不了近10年的技術差距。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出,從維特拉、驍途、吉姆尼到去年成都車展上鈴木帶來的英格尼斯,都沒有打破小型SUV的天花板,儼然SUV界的一股清流。

不僅僅在SUV市場,有著“小型車之王”之稱的鈴木在此前的幾十年中都堅持在小車策略下前行,在其他車企開始轉向中大型、大型車市場時,鈴木依舊固守小型車市場。隨著中國市場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小型車已經不足以讓消費者買單,進而鈴木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狹小。

鈴木“退市”後,慌的不只是北汽昌河

除了固守小型車市場外,鈴木在最近大火的新能源市場中也沒有什麼規劃,但根據目前中國政府對中國汽車市場的要求,車企要在2019年開始生產一定比例的電動車,加上雙積分政策已經來臨,而鈴木卻完全背道而馳,這種對於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麻木表現讓筆者著實看不明白。

中國車市洗牌速度加快

可以看出,鈴木退出中國市場的背後是中國車市洗牌速度加快的現狀。

如今,中國車市進入緩慢發展階段,這更加考驗各品牌在產品力和口碑方面的表現。此外,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合資股比的放開和進口車關稅下調等政策也加劇了行業內的洗牌速度。

為此,為了應付雙積分,一夜之間不少車企選擇抱團渡劫,為了順應智能化,越來越多互聯網資本與傳統汽車產業同框。可以看出,品牌間的相互合作,最終達到1+1>2的結果,強大的集合力量和高築的壁壘讓其阻擋其他競爭對手的衝擊。

如此態勢下,類似鈴木的處境的品牌還會有更多,而鈴木不過是市場對其他相似品牌的一個警示。有媒體曾報道,如果以長安鈴木的銷量為基準,低於長安鈴木銷量的企業一共有23家,除去部分新能源企業後還有近20家,這其中不乏大家所熟知的企業,例如:觀致、納智捷、長安標緻雪鐵龍、一汽海馬等。

相信鈴木的事件會讓這些車企在日新月異的市場下如坐針氈,但同時也希望這些企業會在壓力下逆流而上,不要成為今後人們口中的曾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