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看乒乓球比赛时间比较长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十几二十年前,中国乃至亚洲乒坛的主流打法,都是直拍打法,即用食指和大拇指卡住球拍的拍柄击球,类似夹筷子的动作(可参见刘国梁等人)。

而欧美地区,横拍打法则是主流,这种握拍法很像手持刀叉,因此过去的一些球迷便将横拍打法称为“大刀流”打法——别看今天马龙、张继科、樊振东等人都是横拍选手,但实际上中国乒乓球队直到1995年才诞生了第一位横拍世锦赛男单冠军,那便是孔令辉。

与横拍相比,直拍打法的握拍比较深,能更灵活使用手腕,因而发球、接发球比较自如,另外台内球的控制也很棒,抢先上手进攻的能力也更出色,这是一般横拍打法所不及的;但是直拍选手在退台后的相持、对拉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反手位的漏洞非常大,这是其劣势所在。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尤其最传统的直拍单面打法(中式快攻、韩日单桧)的反手,主要靠推挡,而推挡通常又只能形成一个撞击的力量,或是制造很微弱的旋转,因而在击球质量上和反手能拉、能弹、能拨、能推的横拍比起来,处于全面的下风。

此外,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直拍反手的护台面积也要小于横拍。所以综合而言,直拍打法在反手位有着极难克服的先天技术劣势。这些劣势在早些时候暴露得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对运动员的掣肘情况就显得愈发严重了。

早在1979年平壤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国乒乓球男队三位出战的直拍选手便受到了欧洲乒乓传统强队——匈牙利队的三位横拍选手的阻击,最终以1比5告负。当年我们输球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反手被对方所压制。在这之后的数十年里,直拍反手位的技术改良成为了国乒一直苦心研究的难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专业运动员和业余乒乓球迷朋友,甚至是世界冠军。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为了解决反手问题,历史上很多直拍选手做出了各种尝试。其中最成功的一个思路就是:既然横拍反手可以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那么想办法让直拍反手也能拉出弧圈球不就行了嘛!

熟悉乒乓球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便是后来中国乒乓球队的“独门绝招”——直拍横打、横拉技术的思想源泉。刘国梁、马琳、王皓、许昕,都是这一技术的精湛使用者。

不过要进化到这一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直拍自发明以来就从没有过两面拉弧圈的概念,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种打法的标准握拍方法就是左推右攻:给球拍贴两面并不难,但要因此而开创一个新的打法流派,却是太不容易了。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所以在直拍横打、横拉普及之前,所有的直拍专业运动员们都不敢越过技术革新的“雷池”太多。走得最远的,也不过是中国队一些老前辈在反面贴一块胶皮,偶尔“刮”一板球,或者只是用来打削球而已。

因为不能形成有效的进攻体系,所以今天的人们一般不以现在所说的“直拍横打”称呼当年的那些反手技术,更别说是“直拍横拉”了:拉弧圈?那是不现实的;能进攻就不错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人尝试在直拍反手位制造弧圈球进攻,而且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国际赛场上公开做到这件事的,竟然是一位欧洲人!不过呢,这位前辈想出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办法,而不是后来的直拍横打(拉)。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此人就是保加利亚乒乓球队名将——马里亚诺·卢科夫·多穆斯切夫(Mariano Lukov Domuschiev,翻译或有各种出入,本文以此处为标准)。

卢科夫出生于1958年(与国乒的郭跃华、陈新华属于同一批选手),右手直握球拍,反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身高1米78,是一位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的球员。

和大部分中国直拍选手不同的是,卢科夫所用的球拍是日式直拍,这是因为他最初学球的时候是打的横拍,后来受到日本队的影响,这才改了握拍方式(毕竟欧洲基本上都是横拍选手,除了国内出去的“海外兵团”,我数的过来的欧洲直拍选手也只有卡拉卡塞维奇、卡利尼茨、堪蒂罗等寥寥几人而已)。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注:日本乒乓球队在1980年以前都是世界强队,曾多次制霸乒坛。之后颓废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张本智和、平野美宇、伊藤美诚等小将的出现才开始逐渐复苏。

正因为是横拍打法出身,所以卢科夫打球风格和东亚的直拍选手有不小的差别,他的反手不光有推挡,还有一个独特的技术,就是用球拍正面反手拉弧圈,具体的动作是利用手腕、大拇指、食指,将拍面往下压,再利用肘部旋转发力,制造摩擦拉出弧圈球。

仔细观察的话,卢科夫反手的这种球有点像当年庄则栋先生的反手攻的加强版,增加了摩擦和拉球的动作在里面,而不是简单的弹击技术;而在训练和比赛中,他也是有不停在反手攻和反手拉之间进行转化的。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早在80年代初的国际比赛中,卢科夫就使用了这项现在看来有些奇怪的技术。此外卢科夫虽然不会横拉,却也在球拍反面贴上胶皮(可能是防弧胶),偶尔会用反面刮一板来改变节奏,这倒是和当年国乒一些前辈的反面击球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乒乓球整体实力一般的保加利亚,卢科夫有如此风骚的技术,自然能大杀四方。但这样的击球动作终究还是存在太多反生理结构的地方,所以在国际比赛上,卢科夫的实力只能算欧洲二流:真正的高手打球比他合理得多,完全不怕他的怪异!

不过即便如此,卢科夫也曾在三大赛上取得过还不错的成绩。1985年哥德堡世锦赛,卢科夫先后淘汰日本头号球员斋藤清,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名将潘斯基,杀入男单16强。1988年,卢科夫还代表保加利亚参加了汉城奥运会,不过小组赛打了个3胜4负的成绩,未能如愿出线。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虽然卢科夫的反手拉球也曾惊艳四座,但他的这项技术并没有被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用处不大。

卢科夫这种直拍单面反手拉球技术虽然可以制造弧圈球,但发力别扭,不管是拉球质量还是稳定性、衔接性等各方面都和横拍反手有巨大差距。另外卢科夫自己身高臂长,可以利用身材优势反手“甩”出一定质量的弧圈球,可在直拍打法盛行的亚洲国家,他们的乒乓球运动员个头矮得多,因而在同样的动作下难以达到卢科夫那样的出球质量,那还不如老老实实练习推挡呢。

而和后来的直拍横拉相比,卢科夫的技术就更加的落后了:胳膊都扭成那样,那还不如用反面贴的胶皮进攻算了,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呢?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所以卢科夫后,欧洲就再无乒乓球运动员采用他的反手技术。不过欧洲打直拍的人本来就少,而在亚洲,有一些直拍选手却有意无意地走上了和卢科夫同样的发展道路,其中最出名的一位,正是后来国乒的世界冠军运动员、教练员——他和另外几个人的故事,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详解,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持续关注。

在乒乓球历史上,像卢科夫这样的球员并不少见,他们没有墨守成规,用自己的发明创新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这项运动,虽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取得辉煌的成绩,但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让后人少走了许多的弯路,也让乒乓球这项运动不断在创新中向前发展:我们理应向这些前辈们表示敬意!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欧洲人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