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辨得出清与浊,最主要的是辨一个清浊,不是辩是非好坏

人先天具足充足的元气、元精和元神,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学会了说话,就开始自然地领悟到了人世间的理和义。理在于人之间的道理,义在于为人的义气。

如果你在刚学说话的时候没有机会领悟到礼义的话,就可能被被置身于幻想或者是妄心妄语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就开始想要去分辨。因为孔子讲的真正的礼和义是跟所有人的内心的原始清爽之气是相吻合的,而你在三四岁幼童之初懵懵懂懂恍恍惚惚之间,初次感受到了有些东西与内心是不吻合的,这个时候就开始学分辩,辨得出清与浊,最主要的是辨一个清浊,不是辩是非好坏。

如果您还记得您在三四岁的时候,就会想起来,那个时候心中好像没有很强的是非,但是您却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好似有原貌,又有被遮盖的面貌。什么是原貌呢?就像你幼年时候的身心一样清爽的那一面。

什么叫迷失的那一面呢?是你感受到这个东西好像有一层雾一样遮盖在这些人事物旁边,你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就好像你看着自己的爸爸,他有的时候透出来的这个脸对你是亲的,是跟你的身心是相吻合的。

有的时候,爸爸的脸突然之间变成了另一个人,一股浊气覆盖在身体的表面,让你感受到自己触摸不到真实的爸爸了。何为清何为浊呢?所谓清即是不假思索,没有思虑,一念不生,极虚极静的元神所萌动的契机而产生的感情和所萌动的天机而产生的姻缘和事物,这个被称为清,清即天机。

什么叫浊呢?浊就是当人动了自己的思虑而产生的契机。你的行动、情感或追求是因为自己的思虑动了之后而产生的机缘。后天的我们累积了很多的经验、道理和知识,这些知识在运作的时候,增加了人世间的盘算,人的心机产生了,这个被称为浊。

在一个幼童的世界里没有爱与不爱,只有清和浊。比如说,你学了一些强调要爱孩子的知识,面对孩子的时候无时无刻都要表现出爱。在这一套思考之后产生的契机而让你表现出来的爱,并非真爱,而是尘俗之爱,被称为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尽心尽力地爱孩子却适得其反,就是因为在一个小孩子的心目中,只有清和浊之分,并没有爱和非爱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