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生態文明觀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統籌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科學佈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3年11月9日)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城鎮化總體佈局做了安排,提出了“兩橫三縱”的城鎮化戰略格局,這是全局、大局,要一張藍圖幹到底,不要“翻燒餅”。各地區要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和推進城鎮化。

——《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12日)

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氣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12日)

許多城市提出生態城市口號,但思路卻是大樹進城、開山造地、人造景觀、填湖填海等。這不是建設生態文明,而是破壞自然生態。

——《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12日)

搞新農村建設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鎮建設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23日)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必須採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實幹才能見效。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2015年10月26日)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我國古人說:“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發展要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繫,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隨意侵佔和破壞。這個道理,二千多年前我們的古人就認識到了。《管子》中說:“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事實上,我們現在一些人與自然和諧、風景如畫的美麗城市就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逐步建成的。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要停止那些盲目改造自然的行為,不填埋河湖、溼地、水田,不用水泥裹死原生態河流,避免使城市變成一塊密不透氣的“水泥板”。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要控制城市開發強度,劃定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防止“攤大餅”式擴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要著力建設國家公園,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子孫後代留下一些自然遺產。要整合設立國家公園,更好保護珍稀瀕危動物。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月26日)

要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三江源和環青海湖地區生態保護,加強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設,加強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建設,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綜合治理,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堅決守住生態底線,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節選)》(2016年8月24日)

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溼地保護恢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加強城市綠化,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7年5月26日)

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持之以恆開展義務植樹,踏踏實實抓好綠化工程,豐富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人人出力,日積月累,讓我們美麗的祖國更加美麗。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孫後代。

——2018年4月2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