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強大的魏國為何沒能統一蜀吳,擁有滿朝文武的魏國為何不到60年就被奪走政權?

尊曰睿九州懿友韶白雲


三國時期,天下劃分為十四州(十三州加上司隸地區),魏國獨佔十塊,蜀國只有益州,吳國三塊包括交州,揚州,荊州。照理說吳蜀聯盟加起來的實力也不如魏國,為何魏國多年未能一統中國呢?下面我為大家從多角度分析原因。

地理原因:

漢中之戰,曹操戰敗,三國勢力版圖終於確定下來。後來稱帝的曹丕並非不想消滅吳蜀,奈何吳蜀皆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首先吳國佔據長江天塹,且赤壁之戰曹魏水軍損失慘重,水軍實力方面吳國佔優,魏文帝曹丕也曾南征伐吳,前期雖然取得勝利,但終究是倒在了長江前面。再來說說蜀國,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天府之國實屬易守難攻之地,諸葛亮六出祁山,因為出蜀只有一條路,所以每次都需要出征都要讓糧草先行,以防後期糧草跟不上,大大降低了蜀國的進攻效率。但這種情況也有一個好處,就是魏國進攻蜀國也只有一條路可走;若真的打不過,只要將蜀地的棧道毀掉,就能拖延魏國的進攻節奏。

局勢方面:

夷陵之戰,吳蜀兩國內耗嚴重;在看清楚形勢之後,兩國又迅速結盟對抗更加強大的魏國。兩國都知道若不主動進攻,按照目前趨勢發展下去肯定會被魏國滅掉,於是兩個國家都先後主動伐魏,將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上;同時兩國也很默契,一般都是一起行動,讓魏國兵分兩路,難以將聚軍隊集結在一起。除此之外,雖然說是三國,其實曹魏東北角的遼東一直沒有統一,遼東實際掌控人會經常在背後弄點小動作故意噁心魏,直到魏明帝曹睿死的前兩年,司馬懿才率兵將這塊地區徹底征服。

人和方面:

孫策臨死前將自己的勢力傳給孫權並留下遺言道:“創天下你不如我,但是守業我不如你”,其實就是看中了孫權的守成能力,雖然說孫權一輩子沒打出過合肥,但是作為一個守成君主還是挺優秀的。孫權算是壽命較長的皇帝了,老一輩的創業者相繼死去,他才剛剛步入壯年,所以守住吳國那一畝三分地還是不成問題滴。據戰後統計,蜀國是發生內部叛亂最少的國家,治安最為穩定,不像魏國那樣前期一直有人要復漢,後期則是有人來扶魏,較其他兩國相比,魏國國內的反動勢力很強大。最後補充一點是魏國有好幾次有機會反攻蜀國,可惜都給司馬懿故意葬送掉,想必作為冢虎的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保持僵持不下的局面才是他最想看到的局面。

基於以上這麼多原因,魏國才會遲遲不能滅掉吳蜀;後期司馬家族把持魏國朝政之後,派軍攻打蜀國,鄧艾偷渡陰平,包圍成都才迫使劉禪讓位。

曹魏不僅沒有統一全國,而且連自家政權都沒有不住

曹操死後的幾十年裡,其實幾代曹家人都是有防著司馬懿的;但是隨著老一輩跟隨曹操打天下的人接連死去,只剩下一個司馬懿還活著。對於這樣一個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人,曹家幾代家主也是很糾結的,既害怕他篡權,又不得不重用他。曹睿死後,安排了宗族內另一人曹爽制衡司馬懿,可惜此人太過天真,被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忽悠的分不清東南西北。高平陵之變,司馬家族一舉奪得曹家在魏國的軍政大權。

為什麼選這麼一個人當託孤大臣?曹家沒人了嗎?

老曹家還是有人的,但是曹丕繼位以後,一直採取的是限制宗室去討好士族的政策,將曹氏子孫分封到全國各地,但是又不給他們實際權利;後來的幾十年中這一現象愈演愈烈,曹家旁系親屬基本都被架空了。等到司馬懿奪權以後,各地也是有起義叛亂髮生的,著名的有“淮南三叛”:王凌、文欽、諸葛誕,但沒有一個是曹家本族人發起的。

剛剛分析的只是客觀原因,我們最後分析曹魏政權覆滅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曹睿太過短命,沒有留下子嗣,相對應的是司馬懿太能活了,一個人熬死了曹家三代人,才會如此位高權重。這樣一個情況下,即使不出現司馬懿,可能也會有別的人會取代曹魏。

曹丕短命無子嗣的原因可能與他個人習慣有關,據說他有龍陽之好,專門在宮內養有男寵;除此之外,他還有魏晉那個年代的人都的通病,喜歡服用一些類似於五石散的東西,最後身體扛不住而死亡。雖然說曹睿御人有術,可再好的身體也遭不住這樣糟蹋啊,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曹魏政權被奪完全是他們的咎由自取啊!


痴語呢喃1988


魏蜀吳三國雖然三分天下,但實力並不相等。天下十三州魏國佔據司、豫、兗、徐、青、冀、並、幽、涼州。加上荊州北部南陽郡、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楊州九江郡、廬江郡一部分,益州漢中東部四縣。東吳佔據荊州、楊州、交州,荊楊有小部分在魏國手上。蜀漢佔據益州,漢中東部在魏國手上。三國人口分別是魏國有四百四十萬,吳國有兩百三十萬,蜀漢九十四萬。軍隊分別是四十四萬,二十三萬,十萬兩千。公元208年曹操雖敗於赤壁,損失近七八萬人。但魏國根基尚存,吳蜀兩國也無力進取中原。魏國實力雖強,不能統一的原因有很多。我認為主要有地理條件,蜀有重險之固,東吳有三江之阻。蜀漢東吳兩主能用人,雖然在人才數量無法跟魏國相比,但依靠地理人和拉近跟魏國差距。還是一個就是魏國內部矛盾,曹操時期主要是跟漢獻帝的矛盾。後期是宗室跟士族矛盾。



魏國被司馬氏奪取政權,魏文、明二代君主早世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明帝選曹爽為顧命大臣是錯誤的,給了司馬氏機會。曹爽代表著宗室,司馬懿代表著士族。本來一開始明帝是想讓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輔政。在劉放、孫資等人左右下選擇曹爽和司馬懿輔政。帝以燕王宇為大將軍,使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對輔政。曹爽無論能力、地位、威望都無法跟司馬懿相提並論。


明帝也知道曹爽稍微差了點,遺詔任孫禮為大將軍長史,是讓他輔助曹爽。孫禮為人誠信磊落,剛直不阿。曹爽反而認為他來輔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讓孫禮改任揚州刺史。後來任冀州牧時因清河、平原兩郡爭地的事當罪曹爽。曹爽看到孫禮的奏章後,認為孫禮是攻擊自己,因而大怒不已,於是劾奏孫禮怨謗重臣之罪,結果令孫禮受結刑五年,一直閒置家中。其時很多人為孫禮進言求情,於是又任孫禮為城門校尉。不久後任幷州刺史,就職前去見司馬懿。但孫禮並不說話,滿臉的憤怒。司馬懿見狀便問:“你成為了幷州刺史,是否有所不滿?抑或尚為分地界一事而感到憤怒?如今即將遠別了,為何你如此不快呢?”孫禮便說:“您怎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我雖然不算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但又怎會在意這些官位之事與及陳年舊怨呢?我本來以為明公你能仿效伊尹、呂望的行跡,好好匡輔魏室,既報答明帝的託付,又可建立自己的萬世功勳。如今社稷甚不穩定,天下仍甚紛亂,這才是我現在感到不快的真正原因呀!”說罷涕泣橫流。司馬懿聽過孫禮的剖白後,便表示:“不要哭了,暫且忍受一下目前的情況吧。”我認為孫禮是想讓司馬懿主持大局,為國除掉曹爽。司馬懿則認為時機不到還須忍耐。三國志: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一黨。司馬懿發動政變我認為原因是為國除害。要說司馬懿為了權利,也許是有一點但不是主要。司馬懿年已七旬,還有多少個明天。在公元243年時曹爽為了建功而準備伐蜀漢,當時司馬懿已經不管事了,但依然力勸。三國志:颺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勸使伐蜀,爽從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難道司馬懿會害怕曹爽建功?公元244年曹爽帶著一幫親信伐蜀漢。司馬懿寫書信給夏侯玄述說歷害,通過他勸曹爽退軍。夏侯玄聽了司馬懿的話害怕,立馬勸說曹爽退軍。還好曹爽跑的快,當時蜀漢大將軍費禕已率大軍趕到漢中準備切斷魏軍歸路。漢晉春秋:玄懼,言於爽,引軍退。費禕進兵據三嶺以截爽,爽爭嶮苦戰,僅乃得過。如果司馬懿只是為了爭權奪利,他完成可以不通過夏侯玄去勸曹爽。完全可以坐等曹爽大敗,然後再糾結大臣罷黜曹爽。 在魏主曹芳即位之初,曹爽每件事都與司馬懿商議,不敢獨斷專行,司馬懿亦以曹爽為國家肺腑,以禮讓之。魏國上下皆稱讚。三國志裴注: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當時稱焉。三國志的記載曹爽對待司馬懿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三國志:爽以宣王年德並高,恆父事之,不敢專行。但是曹爽並沒有堅持多久。公元240年尚書丁謐出謀劃策,讓曹爽出面奏請,讓魏主下詔封司馬懿為太傅,表面上名號更加尊貴,內則由尚書檯處理一切事務,任何事情都經過尚書檯之手,可以權衡輕重利弊。開始曹爽出於禮貌還會詢問一下司馬懿的意見,後來就懶得問了。因為政事很少經司馬懿之手了。司馬懿多次因政事跟曹爽力爭,但都不管用。司馬懿是怕曹爽禍害他,所以開始避免跟曹爽爭論。當年曹操也是多次上書為黨人仗言,指責十常侍。後來怕禍家人,辭官回家讀書。三國志裴注:宣王力不能爭,且懼其禍,故避之。 但在東吳兩次北伐,司馬懿為了魏國不顧年事已高兩次親自率軍擊退吳軍。



公元247年五月司馬懿乾脆聲稱有病,徹底不參與政事。 自公元240年司馬懿任太傅後,曹爽和親信就亂來。所以我才說司馬懿發動政變是為國除害。曹爽和親信主要做了:

1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部桑田,湯沐地以為產業,竊取官物,因緣求欲州郡。

2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弟弟曹羲深以為大憂,數諫止之)

3大肆任用曹氏和親信,打擊報復昔日有怨者

4軟禁郭太后於永寧宮(郭太后是世河大族)

5何晏、鄧颺、李勝、丁謐、畢軌等人,當年先帝不用的人。三國志:明帝以其浮華,皆抑黜之。

6曹爽伐蜀大敗而回。三國志: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羌、胡怨嘆,而關右悉虛耗矣。

司馬懿做的事情於國於的民皆有利。公元240年司馬懿請求停止修建魏明帝時興建的宮殿。晉書:至是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焉。241年司馬懿率軍跟東吳吳作戰時,跟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公元242年司馬懿開始在淮南北興修水利,用以灌溉農田。公元243年司馬懿又在淮南北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晉書:帝以滅賊之耍,在於積穀,乃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於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這為以後統一天下積蓄了資本。


公元247年五月司馬懿裝病,密謀起事討伐。公元249年正月魏少主曹芳和曹爽兄弟出城去拜祭魏明帝陵寢。司馬懿趁機發動高平陵之變。先上書郭太后,廢曹爽兄弟。參與高平陵之變的有:司徒高柔、太僕王觀行、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司馬孚等。曹爽及其親信皆伏誅。政變時大將軍司馬魯芝帶領曹爽的家兵斬關奪門逃走,魯芝叫參軍辛敞同去會合曹爽。辛敞畏懼於形勢,不知所措,便向姐姐辛憲英請教。辛敞問:現在天子在外面,太傅關閉城門,有人講他是想做不利於國家的事。辛憲英說:“天下事情不能預知,但以我的判斷,太傅(司馬懿)是被逼這樣做的(指發動政變)!明皇帝駕崩之前,曾把著太傅的手臂囑咐後事,朝中人士對其遺言記憶猶新。曹爽與太傅同受明皇帝顧命,但曹爽獨專權勢,以驕奢的態度行事,對王室可說是不忠,於人倫道理亦可謂不正直。太傅此舉只不過是要誅除曹爽而已。”辛敞追問:“那此事可成麼?”辛憲英回答:“怎會不成功?曹爽的才能不是太傅的對手。”辛敞便說:“那麼我可以不離城而去嗎?”辛憲英說:“怎可以不去?職守是人倫的大義,當我們知道別人有難,尚且會體察憐恤,如今你為人做事卻棄下自身責任,是不祥之事,不可以這樣做。至於要為他人而死,受他人所任,是作為親信的職分,你不是曹爽的親信,只是出於跟隨大眾的責任而已。”辛敞聽過姐姐的分析後,便隨魯芝出關離城。後來司馬懿果然只是誅除了曹爽一黨,其餘都不追究。所以在當時辛憲英看來司馬懿是忠臣,曹爽奸臣。辛敞和辛憲英是曹丕、曹叡親信辛毗的兒女。世語:問憲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閉城門,人云將不利國家,於事可得爾乎?'憲英曰:'天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爾!明皇帝臨崩,把太傅臂,以後事付之,此言猶在朝士之耳。且曹爽與太傅俱受寄託之任,而獨專權勢,行以驕奢,於王室不忠,於人道不直,此舉不過以誅曹爽耳。



公元251年王凌暗地裡策劃,想要廢掉魏主另立楚王曹彪為帝。曹芳是先帝傳位,王陵這樣做就是對魏國忠心嗎?王陵兒子王廣反對講:廢立是大事,不要自取禍。王廣還勸說:“每當要幹一番大事業,應該以人情世態為本。曹爽因驕奢淫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何晏虛浮而不能治國,丁謐、畢軌、桓範、鄧等人雖有較高的聲望,但都一心追逐名利。再加上變易國家的典章制度,多次更改政策法令,他們心裡想的雖然十分高遠但卻不切合實際民情,百姓習慣於舊制,沒有人順從他們。所以他們雖有傾動四海的勢力、威震天下的聲名,而一旦同日被殺之後,手下名士就散去大半,百姓們照舊安定,沒有誰為他們而悲哀,這都是失去民心的緣故。如今司馬懿的本心雖難以測量,事情也不可預料,但是他卻能提拔賢能,廣泛樹立超過自己的人才,遵循先朝的政策法令,符合眾人心裡的願望。造成曹爽惡名聲的那些事情,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終日兢兢業業,以安撫百姓為先務,而且他們父子兄弟都掌握著兵權,是不容易被推翻的。從王廣這段話來看,司馬懿才盡得魏國人心。



公元255年毌丘僉、文欽在壽春起事討伐司馬師,並上表陳述司馬師十一大罪狀。毋丘僉、文欽在討司馬師檄文中依然稱讚司馬懿輔助魏室,實習忠貞,所以烈祖明皇帝授給他寄託的責任。司馬懿努力盡節,以安寧華夏。又以齊王如何聰明,沒有淫亂的行為,於是心努力盡忠用輔上,國家依賴的。司馬懿想討伐消滅了蜀吳以安定天下,開始積蓄軍糧,能夠同時滅蜀漢,沒有完成而去世。然後毋丘僉、文欽才開始數落司馬師的罪狀。三國志裴注:儉、欽等表曰:"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懿欲討滅二虜以安宇內,始分軍糧,克時同舉,未成而薨。



吳人張悌也認為司馬懿深得魏人心。襄陽記: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慘虐,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馳驅,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計立矣。



很多人都會認為司馬懿會開始走曹操的路,但實際上卻沒有走曹操當丞相加九錫之禮封公稱王之路。公元249年二月魏主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增封二萬戶。司馬懿當時就上書辭讓:“我自接受顧命,憂慮深重責任重大,依靠上天的威嚴,摧枯拉朽奸邪兇惡,贖罪是幸運,成功不值得討論。再說三公的官職,聖明的帝王所控制,著名的典禮。至於丞相,始自秦政。漢朝沿襲的,再也沒有改變。如今三公的官職都準備,橫又寵臣,違反先典,革聖明的經,承襲秦、漢之路,雖然情況不同,我更應該擺正,何況在我本來也不想爭,天下人將會怎麼議論我“司馬懿不是做秀,而是真的辭讓,前後十多次上書辭讓。漢魏春秋:書十餘上,詔乃許之。



公元249年十二月魏主又給司馬懿加九錫之禮,朝會時不下拜。(蕭何的待遇)司馬懿堅持推辭不接受加九錫之禮。司馬懿講:“太祖(曹操)有大功大德,漢代尊崇,所以加九錫,這是歷代不平常的事,不是後代的君臣所能討論的。“漢魏春秋: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漢氏崇重,故加九錫,此乃歷代異事,非後代之君臣所得議也。"又辭不受。公元250年正月司馬懿因有病不再進宮朝見,但每次有大事魏主曹芳還是親自上門詢問意見。可見魏主曹芳還是非常信任司馬懿。四月司馬懿因王凌準備起事而帶病出徵。公元251年魏主曹芳再次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封為安平郡公。司馬懿又再次堅持辭讓丞相、郡公爵位。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走完一生。魏主曹芳著孝服弔喪,喪葬儀式按漢宣帝給霍光的待遇,追贈為相國、郡公。司馬懿連追贈的都不受,臨終前特意交待弟弟辭讓。晉書:弟孚表陳先志,辭郡公及韞輬車。

司馬懿不接受丞相、九錫、郡公,就是為了表明忠於魏室。司馬懿也是士人,也知道士為知已者死的恪。兩次為顧命大臣,這是何等的信任。 司馬懿服侍曹氏四十多年,門生故吏遍天下。從辛憲英的話代表著一些人認為司馬懿是忠於魏國。從王廣的話來看,司馬懿深得中原士族人心。從吳人張悌的話來看,司馬懿盡得魏國官員、百姓人心。司馬炎不過是站在司馬懿的肩膀上摘下果實。


小鴻哥


根基和資本落到了司馬家族手中,在司馬的控制下滅蜀是曹魏的班底,曹魏歷經幾十年,司馬實控二十栽,三國歸晉司馬炎,十有七八曹魏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