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理念,坐實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我國冠心病人群的發病特點,提出我國人群與冠心病相關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吸菸、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心理社會因素、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體育鍛煉。

目前,我國對代謝性危險因素的重視程度較高;對於非代謝性危險因素包括吸菸、心理社會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冠心病發病年齡提前;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缺乏瞭解,導致女性冠心病患者預後很差。因此,我們在加強代謝性危險因素控制的同時,要加強非代謝性危險因素的控制和女性冠心病的研究。

01

吸菸與心血管疾病

轉變理念,坐實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菸草是各種慢性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原則上也是唯一能夠完全控制的致病因素。2004年中國城鄉居民健康營養調查表明,我國有菸民3.5億,被動吸菸人群達5.4億,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吸菸相關疾病,冠心病是我國吸菸致死的前三位疾病之一。

菸草煙霧中的一氧化碳、氣相自由基等物質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栓形成,增強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誘發或加劇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心臟性猝死、外周動脈疾病和主動脈瘤都與吸菸有相關關係。《中國初發心肌梗死研究》顯示,在北京和瀋陽兩城市,吸菸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其相對危險增加3.17倍,人群歸因危險度為38.79%。我國廣大醫務人員瞭解卒中與冠心病、高血壓與冠心病和膽固醇與冠心病的線性關係,但很少人瞭解吸菸與心肌梗死的線性關係。即使每日吸1~5支菸,也顯著增加心肌梗死的風險;每日吸1~2盒煙,心肌梗死危險是不吸菸者的6~8倍。

02

綜合防治多種代謝性危險因素

同時,中國心臟研究提醒心血管醫生應關注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謝。目前的情況是,冠心病患者中,80%的糖尿病和87%的糖尿病前期被漏診。因此對所有明確冠心病診斷的患者要推行常規三部曲:(1)常規問有沒有糖尿病;(2)若患者不知道有沒有糖尿病,查空腹血糖;(3)空腹血糖正常,常規作OGTT。對糖耐量異常的冠心病患者進行干預是否有意義,正在進行的ACE研究將給我們一個結論。

03

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

冠心病發病年齡在提前,而且這一人群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是吸菸、代謝綜合徵和冠心病家族史,即不健康生活方式是早發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代謝綜合徵主要表現為腹型肥胖,糖脂代謝異常,其源頭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

冠心病往往致殘致死在中老年,起病在青少年。從小培養堅持運動、合理飲食、保持理想體重和不沾染第一口菸草的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冠心病非常重要。《中國初發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發現,食用海魚和豆類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保護程度分別為24.96%和33.72%,說明良好的飲食習慣對預防冠心病很重要。

04

雙心醫學

《中國初發急性心肌梗死研究》中特別提到心理社會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中的作用,心理壓力水平和6個月內負性生活事件對AMI的人群歸因危險度分別為36.03%和14.83%,僅次於吸菸排在第二位。此結論與Interheart研究結果一致,其心理社會因素可預測28.8%的AMI。對社會心理因素在AMI發生中的作用應予充分重視。

05

重視我國女性心血管健康

轉變理念,坐實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全世界每年約有17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大約一半為女性,世界上平均每1分鐘就有16個女性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因為對女性冠心病的認識不足,以及女性胸痛症狀的不典型,導致女性冠心病的漏診漏治和女性心血管病死亡率高於男性。為了維護女性心血管健康,世界心臟聯盟(WHF)和美國心臟協會(AHA)倡導“GO RED FOR WOMAN”運動,目的是提醒女性關注自己的心臟,提醒醫生重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

06

醫學回歸

血管重建技術是針對冠心病終末期的姑息療法,解決冠心病的根本出路是預防。他汀類藥物臨床試驗的結果一致顯示,與安慰劑對比,明顯減少了對介入和手術的需要。我們迫切需要建立防、救、管的完整體系,改變“病前不防,病後不管,得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還太晚”的尷尬局面。

要實現血管重建技術的社會價值,就要破除單純的經濟價值觀和聚焦病變的“管狀視野”,轉而從隊伍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重構層面上認真思考。醫學需要回歸人文,迴歸臨床和迴歸三基三嚴。

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充分落實非醫療干預,全面落實個體化的五大處方——藥物、運動、營養、心理睡眠、戒菸限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