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抗倭名將,為什麼戚繼光北上鎮守邊疆後就碌碌無功了?

韋德俊

首先必須要反問一句,

抗倭英雄戚繼光鎮守北方邊疆後,真的“碌碌無功”了嗎?

這就要先弄清楚,戚繼光“碌碌無功說”是怎麼來的?那是在戚繼光鎮守北方邊疆的第十六年,即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時,兵科給事中張鼎思一封奏摺怒批戚繼光,聲稱當年在南方痛打倭寇的戚繼光,自從調任薊鎮後,就十多年如一日的“碌碌無功”。不如再調到廣東去。後世所謂“戚繼光鎮守北方後碌碌無功”的說法,基本都來自於此。

這就要回看一下,自明朝隆慶元年(1567)起,帶著滅殺倭寇的榮耀,風光調任北方的戚繼光,接下來都做了什麼。

當隆慶元年(1567)十一月,剛剛拜祭過南方平倭戰場陣亡將士的戚繼光,接到了奔赴北方的調令。感慨不已的他,當場就熱血滿腔,臨行前喊出“感恩懷尺疏,直欲搗祁連”的豪言。幾乎是以再造衛青霍去病功業的雄心,踏上這個新戰場。

而就任薊州總兵後,氣還沒喘的戚繼光,就在這個“碌碌無功”的新崗位上,鬧得整個大明朝堂都雞飛狗跳:先是不停上疏,把多年來被韃靼人打的千瘡百孔的薊州邊防,從頭到腳批的狗血淋頭。接著就提出宏偉設想,要打造堅固城池防線,練出能夠深入草原野戰的百戰精兵。如此高調錶現,每一句話,都是啪啪打明朝朝堂“精英”們的臉,自然也惹得罵聲一片。

但幸虧高拱張居正等閣臣們力挺,雖然被“噴”了不少口水,戚繼光很快在隆慶三年(1569)年拿出了新成果:橫貫整個薊州防線的“空心敵臺”,這種長城上的新型堡壘,儲備有精良火器,便於屯駐大量守軍,一旦韃靼騎兵入侵,立刻開火沒商量。

是為中世紀堡壘設計的一大創造。隆慶三年時,戚繼光已修成四百多座“空心敵臺”,到萬曆年間時,這種堡壘更增加到一千多座。別管多雞賊的韃靼騎兵,管保第一時間被擋在塞外。

也因為這種新型堡壘的建成,之前年年都要為韃靼騎兵侵擾高度緊張的北京城,終於可以鬆一口氣。

但在戚繼光看來,修築堅固的敵臺,只是一個先期小目標。就在熱火朝天的“空心敵臺”施工期間,戚繼光更在埋頭打造另一隻鐵拳:把韃靼擋在塞外算什麼?必須要練出無堅不摧的精兵,給敵人狠狠打擊,徹底打碎他的膽,才會有邊陲的長治久安。他除了把昔日東南戚家軍大量北調外,更多次在三屯營召開會議,向各支部隊推廣新武器。近乎魔鬼式的練兵方法,更是推廣到全軍。一支全新的明朝邊軍,悄然脫胎換骨。

就在“空心敵臺”拔地而起時,戚繼光的新型“薊州軍”,也終於打磨成熟:這支共有七個“車營”的新型部隊,裝備有弗朗機鳥銃虎蹲炮火箭等新型火器,且採用新型的“車陣”打法,戰鬥時以戰車為掩護,排成梯次火力,依照天鵝號的指令,向敵人發起輪番火力打擊,最後以戰力兇悍的冷兵器步騎兵合圍衝鋒,一舉解決戰鬥!

這種顛覆明軍以往打法的思路,在隆慶六年(1572)就小秀了一把,戚繼光以北方韃靼為假想敵,在薊州地區舉行多兵種聯合演習,各支部隊緊密的配合與令行禁止的表現,令明朝朝野大為震撼。接下來的萬曆年間,戚繼光更漂亮證明,這種表現絕非花架子。

比如昔日侵擾極其兇悍的韃靼朵顏部,被戚繼光出手就揍得稀里嘩啦,萬曆三年時,連首領長禿都被戚繼光活捉,嚇得朵顏部扔下武器跑到喜峰口外,痛哭流涕求投降。

萬曆年間兩次救援遼東,更見證了戚繼光“車營”,十分強大的機動作戰能力。萬曆七年與八年,韃靼土蠻部兩次侵擾遼東,卻不料戚繼光動作更快,每次都及時殺到,在前屯與錦州等地再次痛擊敵人。換句話說,在隆慶至萬曆的十六年裡,薊州周圍,別管多兇悍的敵人,只要戚繼光逮得住的,就是見著一個打一個。打跑只是“起步價”,打哭更是正常現象。

就是憑著這輕鬆把敵人打哭的能耐,戚繼光守衛薊州的十六年,是這個十六世紀時烽火連天的戰略要地,最為太平安樂的十六年。昔日囂張的各路敵人,幾乎全被打得拜倒在大明腳下。這“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威武,怎能說“碌碌無為”?

當戚繼光的老上級張居正過世,嫉恨張居正的萬曆皇帝,遷怒於戚繼光後,見風使舵的張鼎思等言官,也就大言不慚的連呼戚繼光“碌碌無功”。再度被包圍在謾罵聲中的戚繼光,只得含恨去職。而以當時史料記錄,戚繼光離開薊州的那天,當地軍民家家悲傷萬分。詩人陳第記錄當時現場的一首詩,更縮影了這位戰神的功業:轅門遺愛滿匯燕,不見胡塵十六年,誰把旌麾移嶺表,黃童白叟哭天邊。

這樣戰功卓著的將軍,卻頂著“碌碌無功”的汙名離開,只能說,是明朝政治的坑爹敗筆。

而被這敗筆坑壞的,恰是萬曆皇帝及其子孫:戚繼光去職後,餘怒未消的萬曆皇帝,將昔日戚繼光的七支車營部隊盡數裁撤,將領們紛紛被論罪。
除了巍峨的“空心敵臺”外,戚繼光十六年練兵的心血,幾年間就毀滅殆盡。而到了萬曆皇帝晚年,後金八旗崛起遼東後,久不習戰的明軍稀里嘩啦,昔日鐵壁般的薊州,更被糟蹋成大窟窿。被八旗在崇禎年間輕鬆破關南下。對戚繼光的刻薄對待,坑懷的恰是明朝自己的江山社稷。

歷史曾賜給明朝一個戚繼光,賜給明朝一個重振軍威的機會。而在戚繼光走後,再也沒有一個戚繼光,可以這樣力挽狂瀾了。


我們愛歷史

這個問題,不該從戚繼光本身出發,打個比喻,跟倭寇作戰,搭臺的是朝廷,唱戲的主角是戚繼光,最終光環都給主角了,但你要知道,沒有戲臺,在好的主角也唱不出什麼精彩的戲碼。

戚繼光是受張居正舉薦的,抗倭時候是嘉靖皇帝,那個時候皇帝的意志是要抗倭的,所以錢財物自然都要向抗倭方面傾斜,當初胡宗憲應該是抗倭方面的最高長官,但朝廷內部是有鬥爭的,所以戚繼光被舉薦了,戚繼光很有才能,最終完成了抗倭之舉。

後被調到北上,皇帝對東南沿海倭寇的說法叫什麼,叫剿滅倭寇,因為當時嘉靖帝有能力,有信心,幹掉倭寇。

嘉靖帝后來過世,隆慶帝繼位,那個時候北方的政策是什麼,防禦,防禦你能力什麼不是功勳?不可能的,不是功勳是需要實事的,要麼一統,要麼抵禦外族,要麼開疆拓土。也就是戚繼光即使想唱戲,也沒人給搭臺了。


瘋紙無語

中國有句古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抗倭名將戚繼光北上鎮守邊疆後雖然取得什麼著名戰績,但絕對不是碌碌無為。

隆慶元年(1567年),給事中吳世來建議調抗倭名將俞大猷和戚繼光到北方訓練薊門士兵。最後,明庭決定只調派戚繼光前往薊門練兵。

戚繼光到達薊鎮後,立刻就發現了薊鎮和其他各鎮的不同。薊鎮背後是京師近畿,在戰略上就不能像其他各鎮那樣進行防守反擊,必須把威脅阻擋在邊牆之外,使京畿重地不受騷擾。另外,綿延二千餘里的防線,也使得明軍通常只能以劣勢兵力對戰全力破關的蒙古主力。可見,薊鎮明軍的戰術需求首先是防禦性,而最具防禦力的武器莫過於戰車了。於是,戚繼光找到了俞大猷,並在其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車營部隊。

到了戚繼光時代,明代戰車已經發展演變了上百年,因此車輛的制式各不相同。戚繼光到任後,立即對戰車的性質進行統一。他首先使用了俞大猷的正廂車,也就是防禦屏障在前的戰車。不久之後,戚繼光為了加強車營的防禦效能,使用了防禦屏障在一側的偏廂車。

戚繼光的每輛戰車配備二十名士兵,分為正、奇兩隊,每隊十人。操作戰車的為正兵隊,隨車作戰的為奇兵隊。在編制上,一輛戰車被叫做一宗;每四宗為一局,設一個百總;每四局為一司,設一個把總;每四司為一部,設一個千總;每二部為一營,設一個將官;共有戰車128輛,官兵2603人。128輛新型的偏廂車連接起來,能讓車營“四方行俱如牆”,成為一個木質要塞。但光有防禦工事還不行,往往處於兵力劣勢的明軍要想擊敗善於騎射的蒙古騎兵,自然就需要更為旺盛的投射火力。

戚繼光的車營與以往不同的是大量裝備新式火器。戚繼光裝備的第一種新式火器是火繩槍,也就是鳥銃。這是歐洲人帶來的一種新式火器。嘉靖元年(1522年)明軍在與葡萄牙人的西草灣之戰中,就見識了這種火器的厲害,之後開始大量裝備。比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軍一口氣就列裝了一萬杆鳥銃。明軍的火繩槍一開始是多用於水戰,後來才逐漸裝備明軍的陸軍。

這種新式火器的優勢在於身管長,初速高,準確度高。比如,明人用其射擊木板的實驗結果是“洞而不裂”,戚繼光則評價為:“鳥銃遠射及準”。這裡要特別提一下準確度這個問題。鳥銃作為滑膛槍,準確度自然不如後來的線膛槍。但當時的鳥銃已經有了瞄準的準星,並且可以架在支架上射擊。這種射擊方式明顯優於弓箭,士兵很容易上手,成為熟練射手。而弓箭只能通過人的背部肌肉,手指扣箭力度,以及射箭的姿勢來感性地保證準確度。另外,現代弓術愛好者的弓箭拉力大多為四五十磅,而明代軍用戰弓最基本的拉力就有六十斤,換算成磅數已經接近八十磅。就是這種遠超普通人射箭強度的弓,也只是被定為“下力”。在明軍的體系中,八九十斤的弓被稱之為“中力”,一百二十斤的弓為“上力”,超過一百二十斤的弓則被稱為“虎力”。所以合格的弓箭手必須經過嚴格訓練,這又導致弓箭手訓練週期會十分漫長,以至於宋明兩代都設有大批的民間弓箭社來培養合格的弓箭手。另一方面,在戰場上,弓箭手也很容易疲勞。最為關鍵的一點,面對擁有防護的目標,鳥銃的殺傷後效也明顯強於弓箭。比如戚繼光評價:“而敵以堅甲當之,每每射不能入。”

(鳥銃圖解)

但這種新式火器,當時北方明軍使用的卻不多,北方工匠製造的鳥銃也大多不合標準。因此戚繼光赴任薊鎮後不久,就向朝廷要求招募自己的浙江舊部一萬人,來充當薊鎮邊軍的教練,再由熟知鳥銃技法的北軍訓練其他北軍。可見在戚繼光之前,這種火器主要是南方明軍裝備,是戚繼光首先將其大量應用於北方邊防。

(鳥銃的擊發裝置)

不過鳥銃也有它的劣勢。如戚繼光所說:“鳥銃雖速準而力小,難御大隊。”在平原上,僅憑鳥銃齊射,是不可能抵擋住蒙古騎兵的衝鋒的。所以,其實戚繼光車營的火力核心是另一種新式火器——狼機銃,也就是佛朗機炮,一種長管後裝輕型火炮。車營當中每車配備兩門狼機銃,每門配備九個子銃,火藥三十斤,鉛彈一百發。根據推算,一發鉛彈所需火藥為0.3斤,為178.5g。這種火炮的長度在五尺(1.6米)到七尺(2.24米)之間,口徑一寸六分,合51.2mm。推算其鉛製彈丸重量約在740g左右,即彈丸重量約為明制1.25斤(1.6磅)左右。其射程在一里有餘(576米以上),百步(160米)之內可洞穿人馬,可見該炮威力不小,足以在弓箭射程之外,對蒙古騎兵造成可怕的傷亡。

(弗朗機銃)

總體而言,戚繼光車營就是以狼機銃和鳥銃為主要投射火力。每輛戰車的正兵隊中,車正配備旗槍一杆、腰刀一把,負責指揮全車戰鬥;舵工一名,專管戰車方向;鏜鈀手兩名,除自帶一柄鏜鈀外,另外各配有火箭60只;佛朗機手六名,每三人負責操作一門狼機銃。奇兵隊長一名,持旗槍和腰刀各一,指揮全隊作戰;鳥銃手四名,裝備三錢彈重火繩槍(口徑約13mm)一支,每人三百發彈藥,外配雙手長刀一把,藤牌手兩人,藤牌一面,腰刀一把,投石索一個。鏜鈀手二人,與正兵隊鏜鈀手合用火箭,另外火兵一人,夾刀棒一根。

與敵接戰之時的戰術是:如果蒙古軍士以數十騎兵挑釁,明軍不予回應。直到蒙古大部衝到五十步(80米)的距離時,各種火器才一起發射,殺傷敵人大隊。如果蒙古人頂著火力衝到距離戰車只有一丈遠時,奇兵隊將於車下的活門衝出,與敵肉搏。屆時,奇兵隊將排列為四行,第一行軍士手持雙手刀,匍匐前進,利用手中的長刀去砍斷敵方馬腿;第二行軍士手持夾刀棒,擊打被砍馬腿而落馬的敵軍;第三四行的軍士手持長槍、鏜鈀,戳刺落馬和還在馬上的敵軍。奇兵隊最遠不許離開戰車五步,並且如果力氣用盡,則應迅速退回車內。在奇兵隊進行肉搏之時,還有士兵依託偏廂車上的木質女牆來繼續射擊,來壓制敵人和掩護己方。可以看出,在戰鬥的時候,車營裡的明軍指揮系統是彼此錯開、卻又彼此配合的,這也符合戚繼光一貫的用兵手法。

根據計算,車營所有火器,一次齊射,共有768發炮彈和槍彈,彈丸投射量能達到近200公斤。這在80米的距離上,將造成極為可怕的殺傷效果。除此之外,在車營指揮官直接指揮下的,還有四門無敵大將軍炮和四輛火箭車。無敵大將軍炮為佛朗機型後裝火炮,“橫擊二十餘丈(64米以上),可以洞眾”。可見主要目的為壓制蒙古騎兵大隊衝擊,並用了以霰彈射擊為主的模式。該炮一次發射使用4斤火藥,鐵製霰彈365發,合口石彈一發;或不用石彈而裝填500發霰彈。該型火炮一門配備30發彈藥,四門合計120發。車營指揮官可根據戰場環境需要,一次向20至80丈,也就是64~256米左右的戰線上,一次射擊366發(單炮單子銃)~6000發(四炮三子銃預裝輪放)彈丸。以上這種火力密度,如運用得當,能給進入有效射程內的敵人帶來極其慘重的損失,足以瓦解一次萬人級別的大規模騎兵衝鋒。可以說,面對這樣的火力,很多時候都不需要奇兵隊投入肉搏了。

中國兵法一向將就奇正相依。車營作為堂堂之陣,正面迎敵,在兵法上即為正。戚繼光的騎兵營和步兵營就是奇兵。他以車營為中軍,步騎張兩翼,創立出一套很典型的車步騎聯合作戰方式。

戚繼光的騎兵營,為十二人一隊,三隊一旗,三旗一局,四局一司,兩司一部,三部為一營。全營上下官兵約為三千人。左右兩部的每隊設隊長一人,持腰刀弓箭,分左右二伍;鳥銃手兩名為伍長,配備鳥銃和雙手長刀;快槍手兩名,各持快槍一杆;鏜鈀手兩名,配備鏜鈀和火箭;刀棍手兩名,配備刀棍和弓箭;火兵一名,負責該隊後勤。中部的每司第一局各隊設隊長一名,配弓矢腰刀;鳥銃手八名,配鳥銃雙手長刀;鏜鈀手三名,配鏜鈀火箭。第二第三局隊長一名,配弓矢腰刀;弓騎兵四名,除弓箭外各配腰刀一柄;鉤鐮槍手四名,各鉤鐮槍一杆,弓箭一副;鏜鈀手兩名,各持鏜鈀火箭。

騎兵營全營上下共有虎蹲炮60門,彈藥1800發,每次發射直徑約2寸石彈一發,霰彈30發(重一兩)或100發(三錢以下)。火繩槍540支,快槍360杆,彈藥均為每支300發。弓箭1152副,每副箭矢30支,此外還有火箭12920支。

由騎兵的配置可以看出,全營十八局,特別專為騎戰的,僅有中部四局,僅佔全營總兵力的22%,其他各局武器配置多為步戰所用。特別是其騎兵營攜帶648副拒馬槍,在訓練中左右部為下馬步戰,以拒馬槍環繞營地,鏜鈀手在前,刀棍手在後,次為快槍手,後為鳥銃手,馬匹為火兵看管。這個騎兵營與其說是騎兵,更像是騎馬步兵,以馬匹機動,戰以步戰為主。而且該騎兵營中沒有配置長槍,最長的兵器僅為鏜鈀,全營士兵除火兵外,全部配置了遠程武器,火器手之外的人均配弓箭。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騎兵營是作為遠程打擊火力為主的。

步兵營結構與騎兵營相同,同為12人一隊,分殺手隊和銃手隊。殺手隊隊長一名,旗槍一杆,腰刀一把,弓箭一副;藤牌手兩名,各藤牌一面,腰刀一把,狼筅手兩名,狼筅兩柄;長槍手兩名,各長槍一杆,弓箭一幅;鏜鈀手兩名,各鏜鈀一杆,火箭三十支;大棒手兩名,各大棒一根,弓箭一副;火兵一名。銃手隊隊長旗槍一杆,腰刀一柄,弓箭一副;鳥銃手十名,各持火繩槍一杆,雙手長刀一把;火兵一名。步兵營在遠程武器上也十分突出,全營擁有火繩槍1080杆,火器手佔全營兵員數量50%,這個比例在當時的世界上都堪稱豪華和先進。

不過在攜帶了大量的火藥鉛彈等沉重的作戰物資後,糧食攜帶量就難以保證了。比如步營士兵雙手長刀一把二斤八兩,鳥銃一門五、六斤,火藥六斤,鉛彈六斤,僅武器負重便已達二十斤,約12kg,如算再算上盔甲等物,已經很難隨身攜帶更多的糧草。於是戚繼光特意創立了輜重營以運送軍糧。這個輜重營其實是將隨身糧草單獨分列一營,以車營護衛,以便於跟隨軍隊作戰。輜重營隨車有160門佛狼機銃,640支火繩槍,全營仍有相當強的火力,可輕易擊退小股蒙古騎兵。甚至可以作為依託,在車營未能及時到達的時候,配合機動性較強的騎兵營和步兵營進行反擊作戰。

(明軍開元弓)

除了編制出擁有極強防禦力和旺盛火力的車營、騎營、步營、輜重營外,戚繼光還極其重視軍隊訓練。比如戚繼光校閱弓箭時,要求射手距離靶子八十步(128米)遠,靶子高六尺(約1.8米),寬二尺(約60釐米),三發二中,才是優秀。校閱鳥銃手時,要求射手距離靶子八十步,靶子高五尺(約1.5米),寬二尺,最低標準是三發一中,十發七中為優良。相關獎懲制度也很嚴格。比如校閱鳥銃手後,根據最終結果,三發只中一發的人不賞不罰;三發中兩發,賞銀一分;全部打中的人,賞銀五分;一次都沒有上靶的人,要打三個軍棍。被打軍棍的人,之後再進行校閱時,再一發不中,打六棍;第三次校閱再一發不中,打九棍;到第五次還是一發都不中,就要打四十軍棍,並從軍中除名。不願意捱打的人,一次罰銀五釐,第二次罰一分,第三次罰一分半。弓弩的賞罰與鳥銃相同。

另外,戚繼光還特別注意因地制宜。他提出:製造軍器時,不必讓工部撥給,只需要將製造軍器的任務分工給各省即可。其中,福建擅長造刀,則由福建撥給刀具;浙江擅造鳥銃、戰車,以便全力發揮各省各自的特長。

(薊鎮車營佈防圖)

總之,經過戚繼光的整頓,薊鎮軍隊的面貌得到很大改觀。當時的總督劉應節稱:“總理戚某,文武兼資,才識相合,誓眾則捐生報主,精忠可貫乎天日;治兵則轉弱為強,訓練真動乎鬼神。”

到了萬曆元年(1573年)二月,對戚繼光的第一次考驗便到了。該月十日,蒙古騎兵入犯挐子谷,戚繼光聞訊派遣官軍截殺入犯的蒙古軍,取得小勝。同年四月,蒙古騎兵入犯桃嶺口,再次被戚繼光擊敗。之後的五月二十日界嶺口之戰,蒙古酋長董狐狸、專難等人入犯薊鎮,戚繼光率領遊擊王軫分兵迎敵。一場大戰之後,蒙古軍力不能支敗走,其酋長董狐狸幾乎被明軍生擒。

萬曆三年(1576年)正月,蒙古朵顏衛首領長禿入侵董家口關城。戚繼光率領明軍自榆木、董關兩地出塞,窮追蒙古軍一百五十餘里,其麾下的標軍李雲生還活捉了長禿。

這一連番的勝利得到明帝國上下一致好評,戚繼光的車營體系得到廣泛認可。他先後共裝備了七個車營,佈置戰車1239輛,並建立了相應的防禦體系,薊鎮自戚繼光之後被公認為九邊最強大的軍鎮。

當時的人這麼評價戚繼光的功績:“虜數苦薊北,今修內備,不戰而伐其謀,即軍政無所課功,其功則上上也。”也就是兵聖孫武所說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大家要明白:在整個明朝,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在明朝中央眼裡遠不如北方邊患重要。所以隆慶元年,讓戚繼光訓練北方薊門一帶的士兵,本身就是對戚繼光的重視與嘉獎。隨後戚繼光被任命為神機營副將,負責訓練從遼、薊一帶募集來的三萬步兵以及從浙江招募來的三千南方士兵。

隨後,戚繼光的權力擴大到訓練從薊州到保定的士兵,為了保證號令統一,把遠設在薊州的總兵調走,讓戚繼光做總兵官,之後又進封為右都督。

其次,戚繼光在北方做的事,也不僅僅是練兵而後升官這麼簡單,他還修了長城,而且是明朝中後期最大規模的修築,戚繼光在修長城過程中,依據“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建築思想,山勢低矮處,加高城牆;山勢高峻處,修建敵樓,個別地方加修障牆、支牆、擋馬牆,全部為磚石結構或磚石木結構,使這段長城設施完備、構築牢固、佈局嚴謹、可攻可守。而今,障牆、文字磚、擋馬牆,被譽為金山嶺長城的“三絕”。

第三,戚繼光在北方,最主要的功績還是抵禦蒙古人的侵襲。而當時長城之外面臨的最主要敵人便是蒙古朵顏部首領董狐狸。就在萬曆元年,董狐狸曾闖入喜峰口,戚繼光出兵,據說差點將董狐狸活捉。同年夏天,董狐狸再次入侵桃林,也被戚繼光擊退。此後董狐狸的親戚董長昂、董長禿又連續入侵,尤其是萬曆二年那一次,戚繼光迎頭痛擊,活捉了董長禿,於是董狐狸便帶著宗族三百人到關前請罪,狐狸穿著素服大哭,而戚繼光呢?最終答應受降,董狐狸將劫掠百姓放回,從此再不侵犯薊門。

正是因為這些功績,大明朝廷才封戚繼光為少保。由此也證明:戚繼光在北方長城一線,絕非空吃餉,他是做事的,不能說碌碌無為。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戚繼光對蒙古人的政策是露頭就打,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樣也就沒有什麼大戰役。敵人都打完了也就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了。正因為這樣會給人造成碌碌無功的印象,朝廷也是有這樣的看法所以戚繼光晚年的處境並不是太好。而李成良在遼東是扶持一個部落去打另一個部落,被扶持的不聽話了他再去打,然後再扶持。這種做法邊關上天天有事他天天有仗打落得盆滿缽滿,到最後努爾哈赤就是他一手扶持起來的最後沒法控制了。封建專治最大的弊端就是真正辦事的人出力不討好投機鑽營的風生水起。沒辦法制度決定了一切。


九州奧華陳可

戚繼光北上守邊功勞甚高,並不亞於他在東南沿海抗倭時的戰績,題主所言碌碌無功,並不準確。



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兩句話用在守邊的戚繼光身上正合適,原因如下:

一,加固城牆,積極防禦:

戚繼光在剿平東南沿海的倭寇後,被調到薊遼任總兵長達16年之久。

當時在明朝眼中,北方邊患遠比東南倭寇之亂重要,雖說當時暫時邊關沒有戰爭,但是被趕到蒙古草原的蒙古人始終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地理位置上,薊遼是明朝國都北京城的門戶,是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

戚繼光修建的明長城

有鑑於此,戚繼光在守邊期間,大力修建加固長城,在修建過程中,戚繼光依據"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使這段長城設施完備,構築牢固,佈局嚴謹,可攻可守。

二,訓練軍隊,厲兵秣馬:

戚繼光到達薊遼後,發現守邊將士,缺乏訓練,紀律渙散,毫無戰鬥力,戚繼光有鑑於此,經過批准後,抽調3000抗倭的戚家軍為主幹,訓練守邊將士,最終把散漫孱弱的邊將訓練成了,紀律嚴明,作戰勇敢的新戚家軍。以至於幾十年後的關寧鐵騎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戚繼光和戚家軍

三,軍事改革,武器更新:

戚繼光針對守邊的實際情況,將沿海用於抗倭的鴛鴦陣隊形加以改進,用戰車和火炮替代了小規模的鴛鴦陣,用以抵抗可能出現的蒙古騎兵。

鴛鴦陣

戚繼光獨創的車營有一半是火器手,而且車兵和騎兵合營後,所發射的槍炮火力,足以摧毀一公里之內的所有敵人,毫無疑問,這是明朝火器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威力最強的部隊。這樣的車營,戚繼光一共建了7座。

只是令人遺憾的是,戚繼光守邊期間,蒙古人基本上和明朝達成了和解,只有零星的小股敵人擾邊,戚繼光的車營和火炮竟然無用武之地,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小結:一代名將戚繼光,在北方的16年,居然無仗可打,不過,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是兵家最高境界!

提個問題,如果戚繼光能熬到後金崛起,哪麼他的戚家軍能打贏弩爾哈赤率領的八旗軍嗎?發揮你的想象,歡迎討論!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戚繼光在當時,也就是他所在的年代,是英雄,但是也僅僅是個英雄而已,同真正維護國家和平的角度出發,他是維穩部隊,也就是武警部隊。而邊疆是屬於野戰部隊,自己想想,野戰部隊和內衛部隊的統帥屬於一個檔次的嘛?

戚繼光同時代的人來說,李成梁是最牛的。

那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認為戚繼光更牛呢?因為抗日戰爭的緣故,後世的人要找到一個英雄,一個先例,一個模範而已!所以把戚繼光神話了。

戚繼光善於打游擊戰,小規模作戰,而野戰部隊需要的配合作戰。尤其是步騎兵協同作戰,另外後勤保障,同地方的協調工作也要有深入的瞭解,戚繼光在這些方面都不夠熟練,最主要的是,戚繼光沒有在北方兵事的資歷,也就是根不夠深,只有上面的人支持他,下面給他賣命的少。這些是戚繼光在北方碌碌無為的主要原因。

至於說戚繼光個人品質造成他碌碌無為,我感覺欠妥,你可以隨便翻個能打的將軍,那個人個人品質好,道德楷模?

歸根結底,我個人認為他不足的有三,

1,資歷不夠,在北方沒有人脈。

2,戰略統籌不夠,主要是兵種協調,後勤保障,地方協調等。

3,全部聽上面的。這點很重要,他能獲得上面支持也是因為他聽話,但是涉及內部利益的時候,還聽上面的,部下不會習慣,也會讓同級的兄弟部隊對自己排斥,這就造成他想幹,也敢不好的怪圈。

最後總結

戚繼光是個英雄,也僅僅是一英雄而已。在當時他遠不如李成梁,無論前史還是後世,都排不到戰神這個行列裡來。只是時代需要罷了。


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這麼問,因為當時戚繼光到北方後,並沒有特別棘手的邊疆問題,而真正的邊疆大患,其實是女真崛起之後造成的。我覺得應該這麼問,戚繼光晚死40年 女真騎兵還能逾越長城嗎?

東南平倭結束後,戚繼光調任薊鎮防禦北虜。當時長城一線的駐軍紀律松馳,作風很差。戚繼光見難以馴服,就奏請調原“戚家軍”的一支浙江兵北上。

隆慶三年(1569年)二月,三千浙兵奉旨北上,千里跋涉,一日清晨抵達薊州,停在郊外待命。二月的北方寒氣襲人,又碰上下大雨,這支部隊就這麼在寒雨中列隊頂盔披甲站著,等候戚帥檢閱,一直等到下午,大雨中的浙江兵就像一排排白楊樹一樣沉默矗立,軍容肅然不亂。

這才是鐵打的軍隊!當地駐軍看到這一幕非常震驚,“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

東南倭寇掃平了,但戚繼光的軍事生涯遠沒有結束。隆慶二年,戚繼光北調邊防重鎮薊州抵禦韃靼(明人對蒙古人的統稱),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

對於明朝,倭患是芥蘚之疾,北方遊牧民族才是心腹之患。自從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後,韃靼的俺答汗不時內犯,薊門多警,朝廷急需一員重將鎮守薊鎮,屏障北京。

北方對戚繼光並不陌生,他年輕時曾在薊門駐守過三年,深知北方韃靼的威脅遠非倭寇可比。所以戚繼光初上任,就向朝廷遞交了一個精心籌劃的奏摺:請練十萬新兵,由我節制,保證九邊皆強兵,韃靼可以徹底擊潰。這是上策;如果10萬不行,請練五萬,我保證韃靼不敢南侵,可保邊疆十數年安寧。這是中策;五萬也不行,請練三萬新兵,只能保證禦敵於長城之外。這是下策。

招募、節制10萬兵?戚繼光太天真了。首先,一個手握十萬重兵的將領近在京畿,皇帝是不可能放心的;其二,花費太巨大。當時一個新兵每月要給銀子一兩五錢,三萬新兵一年就要54萬兩,以當時國庫空虛的情況,不可能辦到。

最後的結果是戚繼光的下策都沒達到:不募新兵,在薊鎮現有的部隊中抽出三萬,由戚繼光訓練。志在立大功報國的戚繼光失望可想而知,他吟出了這樣的詩句:“伏軾長嘶動石門,時艱滿目幾消魂。非幹冀北空群久,羈靮年來苦漸繁。”把自己比作不得志的戰馬,處境艱難。

不過,戚繼光從來不是個自甘消沉的人。在薊鎮十六年,加固邊牆,築建墩臺,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積錢穀,制訂車步騎配合作戰戰術,屢敗侵擾之遊敵。“邊備修飭,薊門宴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戚繼光耗費巨資獨創的車營,簡直就是冷兵器時代的噩夢。

車營每車配備火炮兩門,128輛車有火炮256門,每架火炮有子銃9門,共有子銃2304門,鳥銃512杆,火箭15300枚,另有8輛大將軍車和4輛火箭車。車營實際上是火器營,但並不是單獨作戰,每座車營再配以人數為2988人的騎兵營,而且騎兵營和南方的鴛鴦陣不一樣,一半是火器手。車兵和騎兵合營後,所能發射的槍炮火力,足以把一公里以內的所有敵人騎兵全部嚇得屁滾尿流。毫無疑問,這是明代火器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威力最強的部隊。

這樣的車步騎營,戚繼光一共建了七座!

令後世無數軍事迷遺憾的是,戚繼光守薊鎮的十六年裡,只有零星的小股敵人騷擾,用於主力會戰的車步騎營根本不需要出場,它強大的威力始終沒有機會驗證。當時,北方勢力最強的俺答汗在1571年和明朝達成了和議,只有另一股土蠻部落聚眾騷擾過邊境,不過迫於戚家軍的威名,每次都是侵犯邊備修飭不如薊鎮的遼東。

明代最偉大的將軍,在北方的十六年裡居然無仗可打。不過,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是兵法最高的境界?

萬曆十年(1582年),首輔張居正去世。

沒有了明朝最耀眼的暮光張居正的支持,戚繼光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

戚繼光受到排擠,一年後調任廣東總兵。萬曆十三年(1585年),因年老多病,謝職歸家。萬曆十五年(1587年),戚繼光病逝,時年60歲。

這個從17歲就走出家門的登州少年,“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整整打了41年的仗,兩鬢蒼蒼才重回故里。他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獻給了明王朝的邊疆,可是,在他晚年居然貧寒得連抓藥的錢都沒有。身為太子少保左都督的一品高官,死後整整兩年,朝廷居然沒有任何表示,直到戚繼光的長子戚祚國到北京請求卹典,萬曆皇帝才下詔予以祭葬。而戚繼光終其一生,沒有獲得一個爵位,只是在萬曆末年才得到一個“武莊“的諡號。

都說“漢家待功臣薄”,明代對待功臣更是涼薄如紙,從太祖朱元璋到萬曆皇帝到崇禎皇帝,無一不是。戚繼光總算死在了自家床簀,于謙斬首法場,胡宗憲自殺獄中,熊廷弼傳首九邊,袁崇煥鬧市剮死。讀史至此,怎不叫人心痛!

造化弄人,就在戚繼光死去那一年。遙遠的遼東山區佛阿拉城裡,統一了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豎起了“汗”旗,開始了積蓄力量對抗明朝。時間再推移40年後,皇太極率領後金的辮子兵繞道山海關,從內蒙古方向的喜峰口入關,兵臨北京城下!

努爾哈赤公開反明時,以“七大恨”告天。當隆隆的後金鐵蹄越過戚繼光苦心經營的長城防區時,戚繼光泉下有知,也當有一大恨:恨不能晚生40年,和後金較量高下!

有時讀史,總喜歡關公戰秦瓊:假若戚繼光仍在鎮守薊鎮,後金的騎兵能逾越長城嗎?甚至,假設無敵的戚家軍猶在,清朝能憑十三副甲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嗎?

還有最後一個懸念:戚家軍,這支精銳的部隊後來是怎樣的結局?

萬曆援朝戰爭中,明軍收復平壤之戰,第一支衝上要隘牡丹峰的部隊,正是老戚家軍的一支,將領為年過花甲的老將吳惟忠——戚繼光第一次募兵帶出來的義烏老兵。

有史記載的關於戚家軍餘部的最後一戰,是在天啟年間的遼瀋大戰。當時瀋陽失守,遼東經略袁應泰調派四川秦良玉部數千土司兵,以及童仲揆、陳策和副將戚金的浙江兵三千,與努爾哈赤的後金兵激戰中全部陣亡。戚金是戚繼光的族侄,他率領的三千部隊無疑是原戚家軍的老底子。此戰稱為“渾河戰役”,戰況之慘烈,明史中稱為“凜凜有生氣”。

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也許,這種一個人塑造的軍隊,命運註定是人去軍散。所以說,人間再無戚繼光。


大鬍子說史

戚繼光在抗倭時期擁有很大的權力,但是在北上以後遭到文官集團的壓制,難有作為。

戚繼光,抗倭名將,他組成的戚家軍,打敗了當時來侵的倭寇。當時戚家軍訓練有素,戚繼光領軍有方,而當時來侵略的倭寇是少數,還有很多中國人夾雜在其中。戚繼光又是本土作戰,所以戚繼光打敗倭寇容易。

戚繼光打敗倭寇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文官集團給予他很大的支持。在當時,明朝的文官集團要追求權力的平衡。而突然冒出來的倭寇,打亂了他們的計劃。所以他們當前的最重要的任務是趕走倭寇,這個時候戚繼光站出來了,他具有軍事才能,能夠幫助文官集團趕走倭寇。所以此時文官集團賦予戚繼光很大的權力。

但是當戚繼光北上鎮守邊疆以後,文官集團首要考慮的是政治上的平衡,而且還要壓制武官。所以這個時候戚繼光做事就會遭到文官集團的掣肘。所以,在北上以後,縱然他有天大的才能,也無用武之地。


程英陶

戚繼光當年在邊境修長城、搞火器,給蒙古打一兩次就打服了。然後邊疆安定,這一點和李成梁不一樣,李是養寇自重,前期李成梁是真殺,後期就是邊殺、邊拉攏,挑起少數民族間內鬥,同時養寇自重,導致李成梁最後的官職可比戚繼光大多了。但是戚繼光沒有大的軍事勝利並不代表他不行,中國古代十大兵書有兩本是人家寫的,戚繼光帶出的步兵為大明王朝做出了表率,從不畏戰、避戰,即使在薩爾滸也是力戰不退。

有人說戚繼光投靠張居正,搞幫派,可想要做成事,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總要有犧牲,戚繼光犧牲的是傳統的那種道貌岸然的君子道義,獲得的是東南、西北百姓的安定,僅此戚繼光的武功足以光耀千秋。

自古以來有捨身成仁的、捨身取義的,但真正能為中華民主做出歷史性貢獻的人,都是遊走在黑暗和光明之間,如管子相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管子曾經在戰場逃跑,且從不強調道德說教。所以心有天下,意有江山,縱千萬往已,我自獨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