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沁機槍憑藉什麼優勢替代了加特林機槍?

石老人小石頭

加特林機槍屬於早期速射武器,在這些速射武器中,採取的技術方案中,都是把多少支步槍連在一起,用一個發射機構控制,這類武器就是有一點象把一大堆鞭炮的捻捏在一起,用一根火柴點燃一樣,這種方法帶來的問題就是武器系統的重量大,結構複雜,結構複雜的東西,可靠性都不怎麼樣,而且由於結構的限制,這些速射武器的射速並不高,依舊是200到300發每分鐘。

加特林機槍的辦法比這些辦法要有了改進,加特林的發射機構是用一個,但是是用多根槍管,這樣一定程度上簡化了結構,提高了可靠性,不過加特林機槍的重量依舊是很大,加特林機槍一般都是作為守衛重點目標的固定式武器使用,要麼是作為炮兵使用,這個不奇怪,馬克沁剛出來的也是當作炮兵使用的,加特林和馬克沁都是放在一個炮架上,用馬拉著跑,不過加特林最輕則還有近100公斤,而馬克沁可就輕多了,原來維克斯公司曾經拍攝過一張照片,他們的員工用一隻手就把一挺輕量版的馬克沁機槍拎了起來。當然,後來證明這個照片有點作假,那個員工是一個大約2米的大個子。

馬克沁機槍剛剛推出的時候,子彈使用的發射藥還是黑火藥,由於黑火藥發射時的煙塵大而且燃燒後的殘渣多,所以馬克沁機槍的可靠性也不是很好,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的優勢,各國的軍隊還是信任老傢伙,經過考驗的加特林。而且當時各國還是覺得速射武器應該是有不止一根槍管,而馬克沁只有一根槍管,這個東西行不行,各國都還存在疑問。

隨著無煙火藥的發展,各國的步槍彈開始普遍使用無煙火藥作為步槍彈的發射藥,同時步槍的口徑開始縮小,這時候馬克沁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重量輕,可靠性高,佔用人員少,當時的德皇曾經表示加特林至少要4個人伺候,而馬克沁最少只用兩個人。而且馬克沁的操作遠比加特林方便,加特林當時的操作方式還是要手搖,在戰場上,尤其是隨著敵軍的逼近,射手都會產生緊張的情緒,從而動作變形,手搖的速度發生變化,這樣加特林機槍就容易發生供彈故障,而馬克沁沒有這個問題,兩隻手一扣,供彈什麼的就不用你太操心了。

在無煙火藥出現後,馬克沁重機槍的重量迅速降低,戰鬥全重降到了42公斤左右,當然還要帶上一定數量的水,但是這個重量已經可以由人力在戰場上移動了,而加特林機槍最輕的M134也才達到這個重量,而M134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產品,在馬克沁的年代,加特林可沒有那麼輕。

馬克沁是自動武器成熟的標誌,從馬克沁開始步兵的各種槍械都開始了向自動化轉變,各種從槍口中噴吐出來的彈頭迅速佔領了整個戰場,使現場變得空蕩蕩的。而笨重的加特林機槍則是退出了步兵的裝備行列,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空軍的戰鬥機上使用加特林原理的火神機炮的大量使用,加特林機槍才以另一種方式復活了。


有痰

加特林機槍在今天只是一種機槍的構型,在當年是一種機槍品牌。由美國人理查德·喬登·加特林設計製造。大清同治年間引進了加特林機槍,當時稱之為“十門連珠格林快炮”,李中堂是非常的喜歡,國內兵工廠幾年就山寨成功。

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通過手動旋轉的機槍。它的作用原理非常簡單,就是通過手柄搖動來旋轉槍管,並通過撞擊底火輪番射出子彈。

因為採用了多管結構,所以槍管不會迅速過熱,在早期比較低端的金屬冶煉工藝下,這是一種非常討巧聰明的武器。

話說加特林本人其實是個醫生,估計是受夠了前線送來的傷員,他決定發明一種“能有效減少傷亡”的武器。明白人都知道,他說的意思是敵人多流血,我軍就能少動手術。據說加特林的原理是從農機上悟到的。

但是“格林快炮”有很大的弱點:

其一是超重,多條槍管造成了重量的加倍,旋轉機構本身也不是小塊頭。所以格林快炮只能裝上輪子,由馬拉著或人推著走,這極大的限制了其使用。

其二是轉速,由於採用人工手動旋轉,所以格林快炮的旋轉速度需要保持恆定,太慢只能浪費子彈,太快則會導致炸膛。大部分格林快炮的問題都是士兵心理上的——別指望戰場上士兵們面對洶湧而來的敵人會穩如泰山的搖手柄,他們只會不知不覺的拼命加快旋轉節奏,最後導致轉速過高整槍報廢。


相比之1860年的格林快炮,馬克沁機槍的設計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同期才剛剛聘上一份木工的職務。一直到1880年,他仍然只是一個民間的普通設計師和發明家,以氣體照明燈和自動滅火器著名,這些東西在今天仍然被使用。

促成馬克沁改行製造殺人武器的是愛迪生,這個小心眼的奸商大發明家耍手段讓馬克沁的公司破產了。賣掉公司的馬克沁離開美國,跑到歐洲去碰運氣。當時的歐洲戰火紛飛,有個朋友告訴他:19世紀啥玩意兒最賺錢?丟掉你那些電氣和化學,發明一種能讓人類自相殘殺得更高效的武器吧!

於是神器出爐,馬克沁似乎是有天神在耳語,到1883年,他成功地設計出火藥燃氣驅動的自由槍機式武器自動機構,並製造出第一支自動步槍。1884年,馬克沁專門研究了加特林機槍,得出的結論是這東西必然被淘汰。僅同年,他就拿出了自己的全自動機關槍。

話說這槍李中堂也買了,但是試射的時候他非常驚訝,覺得這槍潑子彈潑的太猛,射得太快,怕是有些不美哉。不過中堂大人依然拖回去給山寨了。


我們看看馬克沁的研究歷程,就能明白為什麼馬克沁能替代掉加特林。

馬克沁首先吐槽的是加特林的漏斗供彈結構,這種方法造成的故障率和效率損失太大,過於散亂又不靠譜。馬克沁的解決方案是開發出了帆布彈鏈式供彈系統,這一提升直接影響到後世所有機關槍和機炮。

其次是加特林那幾根槍管,雖然看起來威武霸氣卻並不適合當時的戰場,士兵們拖著這東西太難以行動了,但散熱問題又難以解決。馬克沁採用了注水的外部大型套管解決了散熱問題,水冷也成為馬克沁機槍的一大標誌。

射速方面馬克沁的機關槍也超過了當時的加特林。加特林每分鐘射速250發,且快慢不穩定。而馬克沁機槍能均勻穩定的保持在每分鐘600發的程度,不間斷的射擊下去。理論上,只要套管裡有水,馬克沁就不存在停火的問題。

馬克沁機槍在1893年參加第一次實戰——英軍與非洲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英軍50人的部隊,依靠4挺馬克沁,防守住了5000麥塔比利軍的進攻,打死了其中3000人。

馬克沁機槍一炮走紅,從此各國紛紛發現自由槍機的魅力,開始大肆仿製和改進馬克沁的自動結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果不其然,馬克沁的各種改型成為了歐洲人互相收割生命最有效率的武器。

馬克沁機槍相比加特林機槍,擁有結構簡單、重量輕、攜行方便、可靠性高、持續性射擊、射速翻倍的優勢。幾個牛高馬大的士兵可以隨意提著機槍零件滿場的轉移,帆布彈鏈也遠比彈鬥供彈高效安全,士兵們只需要壓下扳機就可持續性的火力掃射,再也不會出現加特林那種人工旋轉手柄的毛病。

眾多優勢,人們如何不青睞馬克沁呢?這個時候,加特林機槍已經不知被扔到哪個角落去了。

不過,現代的加特林結構已經採用了電動和全新金屬工藝打造的槍管,射速可以達到恐怖的6000發/分鐘,大大超過了馬克沁自由槍機的子孫們。這種原理更是在機炮、近防炮上被大量使用,同類的僅有一個加斯特式能與之略微媲美。馬克沁的結構並不適應這些超高射速武器。所以,孰勝孰敗還得讓歷史用更長的時間來判別。

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王司徒老百科

題目中問的應該是最早的老式加特林機槍,這種機槍雖然也叫機槍,但是性能其實比較拙劣,因此才會被取代。

當時的加特林機槍雖然叫機槍,但實際上就是將若干個步槍裝在一些,交替供彈循環射擊,火力上確實要比當時的步槍強得多。但是實際上,當時的加特林機槍性能並不是很好。首先就是體積太大,其體積重量太大,導致不得不使用輪式機動的設計。

而且由於其使用的供彈具是一種特殊的供彈板,使用的是類似漏斗的工作原理,並不是後來常見的彈鏈。這種武器的射速完全依賴射手操作加特林機槍的轉速,一旦轉速過高會容易出現卡彈、炸膛等故障。

而馬克辛機槍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機槍,內部通過自動機構,將子彈發射產生的後座力用於退殼、重新上膛並再次發射,可靠性高了很多。由於不是手動控制射速,其射速較為穩定,不會容易出現加特林機槍出現的故障。

同時,馬克辛機槍的體積相對來說小了很多,重量也有所降低,一個機槍班就能攜帶包括機槍、彈藥等作戰,使用上也更加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馬克辛機槍的火力更猛,其使用的是水冷設計,武器散熱不是問題。而且馬克辛機槍還誕生有輕量化版本,比如德國的MG08/15機槍,就是作為輕機槍使用的,而這是當時的加特林機槍無法做到的。


戰爭之王

馬克沁機槍並沒有取代加特林機槍,這一點要格外重視。

一百多年前最早的加特林機槍誕生時還是手搖試的,加特林機槍是一種手動型多管旋轉機關槍。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其人名一譯格林,故此槍也被譯作格林機槍或譯作蓋特機槍/機炮) 在1860年設計而成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並且由於火力太大遠超軍隊作戰所需,彈藥消耗量過高,而且當時的複雜結果不夠成熟,損毀率大,故障率高,遍逐漸趨於淘汰,

上世紀70年代,一些專家發現來複結構不適用於高射速機炮,美國便展開了“火神計劃”研發新技術,後來便看見了在博物館中的加特林機槍。經改進,射速已提升至每分鐘6000發。機炮主要作用是打擊各種大型載具、機械以及空中格鬥,飛機在高速飛行時會嚴重影響射擊精度,所以需要強大的火網密度來彌補;機槍則主要對抗步兵、各種輕型載具和低空防禦。

簡單來說手搖的被電動的升級了一下,但是加特林機槍現在還在服役,1900年俄國最後一個國家宣佈手搖加特林退役,到七十年代重出江湖,雖然有些曲折但並沒有被取代。相反在1976年,印巴第三次戰爭巴基斯坦還在使用馬克沁機槍,之後戰爭史上就沒有了這種機槍運用於實戰的記錄。

馬克沁機槍的設計只符合一個時代,加特林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走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間有過曲折但設計理念先進。馬克沁機槍成也設計敗也設計,加特林永遠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改造餘地。





魚在水裡你呢

馬克沁與加特林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依靠外部能源完成射擊動作。

馬克沁是全自動射擊方式,除第一發子彈需要手動上膛之外,其餘依靠子彈擊發後產生的後坐力完成一系列戰術動作。



加特林雖然同樣可以做到依靠子彈的化學能完成裝填,但是仍舊需要外力(早期的手動或者現代的電動)完成槍管轉動和擊發。

在工業革命時期,由於外力的不穩定性,嚴重製約了加特林機槍發揮火力。比如早期加特林需要人力轉動搖柄才能發射,而戰場上的士兵往往由於緊張而轉速不均甚至轉速過快,因此故障率居高不下。



而馬克沁則沒有這種隱患,子彈後座裝填,穩定而快速,便於操作,故障率也低。關鍵是兩到三個人就可以勝任全部工作。

由於沒有穩定可靠的第三方能量來源供給加特林使用,這一時期馬克沁機槍無論在可靠性,便捷性還是火力方面都完勝。



及至現代,電源以及電動機變得小巧可靠,為加特林機槍吹響了衝鋒號。使用電動機驅動的加特林機槍由於多槍管的優勢,在射速上甩馬克沁類機槍十八條街。

加特林可以輕鬆達到6000甚至上萬發子彈每分鐘。而馬克沁類機槍仍然停留在一千發每分鐘左右,成為無法突破的物理界限。



正是由於超高的火力密度,加特林多用於航空以及軍艦近防系統。比如著名的A10攻擊機,火神機炮,都是經典應用。

二者目前應用領域不相交叉,只能說現在各司其職,相安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