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氨氮的前世今生,一文足矣!

关于氨氮的前世今生,一文足矣!

帮邦小鱼儿

拉您进养殖交流群

1.水产养殖水体中氮的来源是什么?

水产养殖中特别需要注意水体中氮的含量,以及其存在的形式,养殖水体中的氮源主要来自于养殖户施放到鱼塘中的动物粪肥,以及碳氨、尿素、磷氨等化学肥料,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培育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动植物),以及让滤食性的鱼类(如鲢鱼、鳙鱼等)直接滤食,化肥则纯粹是为了培育水体浮游生物,鱼类则可以以这种浮游生物为饵料;

2.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氮以什么形式存在?

在养殖水体中,溶解于水中的氮素养分主要以以下形式存在:

2.1 无机氮

水体中的无机氮又分为氨态氮和硝态氮两种;

① 氨(或铵)态氮;一些文件中把它们统称为氨氮;

即为:氨(或铵)态氮又分为离子形式的铵态氮(NH4+),和分子形式的氨态氮(NH3),后者对鱼类毒害极大,而前者对鱼类则基本无毒。

氨(或铵)态氮均可以被水体中的藻类作为氮肥吸收同化,和作为微生物氮源。

② 硝态氮;

即为: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和过渡产物(过渡产物如有氧化亚氮等);其中以亚硝态氮(即常说的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害最大,而硝态氮(即硝酸盐)是无毒的。

硝态氮均可以作为水体中的藻类的氮肥营养而被吸收同化,和作为微生物氮源。

③ 氮气

水体中也存在氮气,可以被固氮藻类吸收同化。

2.2 有机氮

有机氮包括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腐殖酸等等,可以被滤食性鱼类直接滤食消化吸收,以及成为水体中微生物的营养,和藻类吸收。

3. 水体中的pH值对氮源存在形式有极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水体中的酸碱度,或者说PH值对氮存在的形式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池水pH值小于7时,水中的氮几乎都以离子形式的铵态氮形式(NH4+)存在;pH 值大于11时,水中的氮则几乎都以分子形式的氨态氮(NH3)存在,对鱼毒害极大。

所以,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严防水体氨态氮过量,造成鱼、虾、蟹等养殖对象死亡。

显然,与此同时,水体中的PH值也应是重点关注的对象,鱼类最适宜在pH值为7.8--8.5的中性或微碱性水体中生长,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10,就会对鱼类生长造成危害。

如前所述,pH过高如高于10时,水体中的氮形式主要以分子形式的氨态氮存在,对鱼的毒害非常明显,会增大分子形式氨(NH3)的毒性,同时给蓝绿藻水华产生提供了条件,pH值过高也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引起大批死亡,所以,需要控制PH不能过高;

另外,如果pH过低,则偏酸性的水体首先容易致使鱼类感染寄生虫病,如纤毛虫病、鞭毛虫病;其次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天然饵料的繁殖减慢;第三,鱼鳃会受到腐蚀,鱼血液酸性增强,利用氧的能力降低。

4. 不同形式的氮源,对养殖水体、以及对鱼类的影响如何?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以氨气分子(NH3 )形式存在的氨态氮对鱼的危害大,而以离子(NH4+)形式存在的铵态氮对鱼几乎没有毒性。

如此看来,从以上PH对水体氮存在形式的影响我们知道,我们必须维持水体的PH值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为宜,这样才能减少水体中毒害最大的分子氨态氮的含量。

亚硝态氮(即亚硝酸盐)对鱼的毒性极大,而硝酸盐基本是无毒的,亚硝酸盐多是在水体缺氧的情况下产生,特别是池塘底部长年积累了大量有机物质的底泥的情况下,在深秋初冬季节,气温转低的情况下,水体特别是底部开始缺氧,大量有机物在厌氧环境中经反硝化作用,产生亚硝酸盐。

如此看来,必须注意在夜间及入冬季节加强增氧措施,以及注意清除底泥,或清塘时彻底清除有机底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5. 水体中氮源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氮素养分是浮游植物所需要的。有了它,浮游植物才能生长,并且为鱼类提供天然食料。

另一方面:水体中的氨态氮含量过高会破坏水生动物的鳃组织,并渗进血液,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从而影响水产养殖。

所以,水体中的氮源在以上两个方面似乎是一对矛盾体,它即是鱼类食物或饵料来源的初级生产者(有益藻类)的原料,含量过高又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在这里,显然,水中的氮源总量必须有一个度,即不影响鱼类的健康,又能为藻类提高必要的氮肥来源,二者都需要兼顾,缺一不可。

6.以上知识,对我们施用氮肥粪肥有何指导?还有更好的调水方法吗?

从以上学到的知识,显然我们至少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 水中的氮形式以分子态氨态氮(NH3 )、和亚硝态氮(NO2-)的毒性最大,前者氨态氮在PH值过高时容易发生,后者在水中缺氧时容易发生;

这对我们施用氮肥时的指导是:

施肥培育浮游植物,应掌握在水体氨态氮含量较低时进行。为了提高施肥效果,避免氨态氮含量超标造成损失,施肥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施用硫酸铵等氮肥时应避免pH值过高,以防NH4+转化为有毒的NH3。

二是在施用硝酸钾等硝态氮肥时,应防止缺氧,以免造成亚硝酸盐毒性增加,以及反硝化脱氮损失及随水流失。

② 在以粪肥为水肥时,不必再施用无机化学氮肥了,粪料必须预处理。同时,粪肥中含有大量生物耗氧量物质,直接施到水体中的话,会大量和短时间内消耗水体大量的氧气,造成缺氧,再造成亚硝酸盐增加和脱氮损失,所以,动物粪便最好是在岸上采用发酵的方式进行预处理。

例如以下两种发酵方法:

在粪池中厌氧发酵25天以上,或采用堆肥快速腐熟剂堆积发酵处理,采用一层秸秆料+一层粪料+一把发酵剂混合物的方法进行发酵,粪料与秸秆料比例为1比0.4左右,一包堆肥快速腐熟剂发酵1吨这样的有机物料。

堆肥快速腐熟剂先与5公斤的米糠或麦麸或玉米粉等预先混合制成发酵剂混合物,按以上方法撒入每一层料中去,每辅一层,需要加足水份,物料呈半固体状态,再用稀泥密封发酵或简单覆盖塑料膜;

发酵容器可以用窖池,土坑(内衬塑料膜防止水份流失);发酵10天左右即可成熟,使用时,可用水浸泡后,取肥汁施于鱼塘中。剩下的渣子则可以作为农作物植物肥料使用。

所以在使用堆肥快速腐熟剂时,建议把窖池土坑建设在水库上游的岸边,方便洗肥水入库,或成阶梯状建在坡上,或随着涨水一个池一个池地淹入水中。

③ 经常检测水体pH值

把PH控制在最佳范围内,如pH值为7.8--8.5比较合适鱼类生长,如果您的水体PH比较偏激,建议经常进行调节;在超出您的调节能力情况下,建议多使用微生物调节剂对水体微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④ 适时使用增氧机,特别是夜间要有人值班,入冬和深秋注意增氧,以及大量使用粪肥时注意观察,初次大量使用微生物调节剂时也要增氧处理。

⑤ 使用微生物调节剂进行调节水质

例如使用活力优水泰产品进行调水,每亩水深1米的使用活力优水泰35~50克进行调节,每月使用一次,特殊情况适当增加用量。

可促进有益藻类生长,降低水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提高鱼体抗病力,增强免疫力,提高鱼产量和鱼的整齐度,改善整体水质,净化水质,水体更为清澈等。

7. 水中氨态氮究竟要控制在多少范围

实际上这个数据没有一个准,很多资料上的数值并不一定实用,看您的水体的情况而定,例如水面大小(越大的水面自我净化吸收能力更大,数值范围更广)、是否向阳(向阳容易吸收同化)、是否受风(受风则溶氧高,水体同化吸收能力强)、是否流水活水等而有不同数值。

夏秋季节水温高,大量动植物死亡腐烂、鱼虾粪便和残剩饲料沉积水底分解,容易产生氨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使水质恶化,引起鱼虾缺氧或中毒死亡。养殖管理中要注意监测和控制,将池水氨态氮含量控制在0.25毫克/升以下。

7.1养鱼生产中氨态氮的容许浓度

控制氨毒性的主要因子是水的pH值,pH值和温度一起在氨溶液中支配着分子态氨(NH3)的浓度。许多较短期的试验证明,氨对各种鱼类的急性致死浓度范围是0.2~2.0 mg/L,其中以鳟鱼最敏感,鲤鱼具有最大的抵抗力。

但是NH3的主要效应为亚致死影响,而成长缓慢就是一种最重要的亚致死影响,这种影响应以使鳃受损的慢性氨中毒的浓度为指标。水环境中的其它因子,如CO2、溶解氮、Na+等对氨的毒性也有较大影响,每个研究者实验条件的差异使得研究结果存在抵触之处。

有些研究结果表明,受氨毒性影响的鱼类并没有鳃肥大的组织学病变,也就是说鳃肥大并不是慢性氨中毒的一般症状。所以,氨对鱼类的浓度标准很难确定。

不同组织建议的标准也不同,如欧洲内陆渔业咨询委员会建议,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大NH3浓度为0.025 mg/L;美国环保局(EPI)依据0.1的安全因子(Safety factor)将保证水中生物的基准定为0.02 mg/L;;

Sigma环境顾问公司推荐鲑鳟鱼繁殖场的NH3—N最大浓度为0.01 mg/L ,同时又指出,如果pH值低于6.5,溶解氧小于5 mg/L,水温低于5℃或Na+的浓度过低时,可能需要另一个更严格的基准。

Westers(1981)以0.0125 mg/L NH3—N(非离子氨态氮)为最大容许浓度。苏联对渔业用水提出的非离子氨的允许指标为0.05 mg/L。

我国精养鱼池从水质角度看是属于“三塘合一”的类型。池塘既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养鱼塘),又是培育天然饵料的基地(育饵塘),也是有机物氧化分解的场所(氧化塘)。

氨浓度升高对培育天然饵料有利,但对鱼类生活环境不利,会抑制鱼类的生长,但一般情况下其抑制生长的效果比不上因天然饵料增多而促进生长的效果,总结果仍表现为增产。

因此,我国养鱼池氨的浓度,超过国外的标准,如雷衍之等测定无锡高产鱼池,其中铵含量平均为0.84 mg/L,当pH值为8.5、水温27℃时,池水中分子氨含量达到0.17 mg/L。

理想的亚硝酸值应为0-0.3毫克/公升水,且不能超出0.8毫克/公升水,当数值超过1.6毫克/公升水时,对鱼只即会造成伤害。亚硝酸盐对鱼是剧毒,是反映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

亚硝酸盐可通过硝化菌分解为毒性较小的硝酸盐;可通过换水稀释;加盐在一定程度内有缓解作用。

7.2 氨态氮在养鱼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夏季,由于水生植物的强烈光合作用,消耗了水中的二氧化碳,能使水中pH值上升到8.0以上,有时还超过9.0,此时分子氨的比例大大增加,使总氨的毒性剧增,这种情况下绝不能施氨肥,防止发生急性氨中毒。

水中的pH值、溶解氧、温度等因子24 h呈周期性变化,氨的毒性也随之发生周期性变化,白天毒性可能较大,夜晚较小。这样在慢性中毒的情况下,已受到不良影响的鱼类,在分子氨浓度下降时也可能得以恢复。因而,在我国的养鱼池中,氨含量虽然较高,但慢性中毒症状并不多见。

冬季,鱼类在冰下越冬时,冰下水环境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各种水化因子的周日变化较小,分子氨浓度的变化也较慢。鱼类在这样的环境中易受到亚致死的影响,引起生理或组织病理学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低温下不可能得到恢复。

氨浓度过高,在越冬后期会引起鱼类死亡。因此,在冬季对氨的容许浓度要更严格一些。例如入冬之后一般不再投饵和施用粪肥化肥等,并事先杀死过量的浮游动物,防止过多消耗氧气的因素;

总之,在研究氨态氮毒性时,要根据鱼类的品种、生长发育各阶段以及各种水化因子等综合考虑,并且要注意到氨态氮在鱼池中增加和散失率之间的平衡,特别是高密度集约化养鱼,常易引发池塘水质氨态氮含量偏高,水质恶化,鱼类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甚至使鱼类急性中毒死亡。

因此要适当地控制水体氨态氮的浓度,如泼撒斜发沸石、移植水生维管束植物、杀死过量的浮游动物等方法,均有较好的效果,使水体中氨态氮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鱼类生长发育。

8. 如何控制养殖水体氨氮含量

氮元素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硝酸氮(NO3-)、亚硝酸氮(NO2-)、总氨氮(包括分子态NH3和离子态NH4+)和氮气(N2)。

这几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在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作用下,氨氮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个过程被称为硝化反应;反之,在反硝化菌作用下,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又被还原为氨氮,称为反硝化反应。

一般认为,硝酸氮对水生生物是无毒的,氨氮是有毒的,亚硝酸氮是有毒的,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而氮气是稳定无毒的,它不能被水生生物直接利用,也不参与水体中的氮素转化过程。

由此可见,对水生生物有危害的总氨氮(包括分子态NH3和离子态NH4+),其中构成主要危害的是指分子态的氨氮(NH3)。

水体中NH3过高不仅阻止生物体内的氨向体外排出,还能从水中向其体内渗透,使水生生物代谢减少或停滞,损害包括鳃在内的一些主要器官,抑制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就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彻底清池每年养殖生产结束后,要将池底淤泥全部清除,进行曝晒。第二年放苗前,使用生石灰、漂白粉、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对池底彻底消毒。使用石灰清池可改善池子底质,杀菌消毒,并使水保持微碱性,有利于硝化作用的进行,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消毒剂。

二、淤泥较深的池塘可种植一些大型水生植物,占池塘面积的1/3,其根须可吸收淤泥中的有机物质。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氨氮,使其不能积累到有害浓度。

三、按营养需求合理配置饵料,控制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防止过多营养流失,避免发生幅营富养化。

四、在池塘中混养一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鲫等,可降低有机物的积累,减少黯淡的产生。

五、长期添加一些微生物调节剂,如活力优水泰,每亩水深一米使用35~50克,每月使用一次,能起到良好的控制氨氮的作用,以及增强溶解氧,提高鱼类抗病免疫力,提高鱼产品和整体度,全面改善水质的效果。

六、使用增氧机,促进水的流动,可以增加底层水的氧气,有利于硝化反应的进行。同时,氨氮由浓度较大的底层升到睡眠,可促进氨氮逸出。

七、池底有机质太多时应使用高锰酸钾、过氧化钙、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生石灰、漂白粉等氧化剂。水中氨氮浓度太高,不能及时换水时,可在水体中添加沸石和麦饭石。

八、控制水体pH值。在相同水温下,pH值越高,总氨中分子氨占的百分比越大,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也就越大,据研究,在水温25℃时,pH值7.0,分子氨占总氨的0.57%,PH值9.0时,分子氨占总氨的36.0%。因此PH值在合理范围内能够降低氨氮对生物的危害。

九、在工厂化养殖池中,可通过培养单胞藻、换水、倒池、池底吸污和曝气,控制氨氮的积累,用活性碳、沸石、麦饭石等吸收水中氨氮,或在池水中使用氧化剂直接消除氨氮和有机物质。

“帮邦水产6.18 年中大促”

现金直降,全年最低价,钜惠来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