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孤苦的母亲(一),记母亲曾经的失子之痛

文/白峻马

我今年50有8,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父母先后于1996年和1997年去世,母亲去世时还不到63岁。

母亲生于1931年,小名翠林子,从小聪明伶俐,不到10岁时,就帮摆小摊的姥爷照看地摊,练就了一门口头算账技巧,同时还帮姥姥料理家务,缝补织衣做饭,榜样精通,在街坊四邻中广受赞扬。

母亲一生孤苦,19岁成婚后,生过2男2女4个孩子,22岁、26岁、30岁、30岁时分别l生下哥哥、姐、我和妹妹。

一生孤苦的母亲(一),记母亲曾经的失子之痛

全家福,只此一张


  • 失去第一个儿子是母亲永久的痛

第一个儿子生下后,父母之高兴可以想像,按当时重男轻女习俗,有了儿子就能传宗接代了,遂取名“生根儿”,意即有了根了。生根儿长得很可爱,一笑两酒窝儿,性格有些女相,听话萌乖,只在院门口玩,从不让父母担心跑远。总是在父母下班回家前,在街门口乖乖地等着。生根儿还是小把家虎,看到路上有掉落的煤块,急着拣回家。

1959年,母亲28岁,生根儿7岁,姐姐3岁,我还没出生。

一生孤苦的母亲(一),记母亲曾经的失子之痛


  • 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我)让母亲得到慰籍

生根儿的事,父母一般不愿提及,多数提到也就是片言只语,大部分都是从我两个舅舅那儿听来的,母亲的情绪回复,应当是生了我这个第二个儿子之后。

1960年,母亲29岁,父亲38岁。那年是阴历“双六月”,据说吉利,但对于父母来讲,我来的及时,母亲的情绪平复了,父亲也开怀了,失去一个儿子,上天又送来一个儿子,老天也算有眼啊。取个什么名字呢,我的姥爷说,这个儿子可不能再有事了,把他圈住吧,于是取名:圈云,后来家人觉得“圈”字,可读(quan),也读(,juan),要是被人理解成猪圈、羊圈的圈就不好了,于是取名“全云”,全,也吉祥。

有了我这个儿子,母亲脸上见笑容了,全家有什么好吃的,先紧着我吃。母亲说,我小时也能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物资定量供应,因没多少油水,粮是不大够吃的,但有了这个宝,姥爷、姥姥,两个舅舅都拿吃的给我,我几乎成了家里的重心,一时间,吃得白白胖胖,脸成圆的了,于是邻居们给我取牌号叫“圆圆”,直到上学都习惯人们叫我“圆圆”。

我从小爱画画,母亲从牙缝里挤出钱给我买颜料、纸笔,上学带早点,带馒头时多,不爱吃棒子面蒸糕;父亲还经常给买些猪头肉给我解馋,直到今天,我仍然最喜欢猪头肉,那精精的咬头,小时候的回忆那真是甜甜的味道,那母亲和霭、父亲慈爱的眼神,时时浮现眼前,或进入梦境。

有时,我也会问 一问父母,我的未曾谋面的哥哥生根儿是什么样儿的,母亲会说:“全云,你就是生根儿,你是老天又派回来陪我们的!”。父亲则会说:“你和生根儿长得都那么亲,爸爸很高兴”,两个舅舅会说:“全云,你跟(和)生根儿就是一个模子拓出来的,你小时候我们都分不出全云和生根儿了”。也许,我就是那个生根儿,怕父母孤独,回来陪父母的?如那样,我倒乐得我就是生根儿。

一生孤苦的母亲(一),记母亲曾经的失子之痛

网络照片


  • 后来的事简述

母亲一生孤苦,从小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练就看摊算账本领和家务工作。19岁嫁给比她大9岁的父亲,房仅一间地无一陇,结婚时一床破被,连张桌子都没有,就靠父亲的28元工资,节省着花,基本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还积蓄下一百来元,又买了一间正房一间南房。大儿子7岁上病故,给其巨大打击。直到我出生的情绪渐渐平复;1965年,母亲34岁上父亲(我姥爷)患癌症去世,3年后她的母亲去世;1967年母亲患了严重肾病,据说差点没了命;父亲是位善良的男人,但比较懒,家里的重担基本落在她一人身上,父亲爱养鸟(请参见的的文章《父亲与鸟》)、抽烟,从不爱打扫家,每到春节前,母亲都要 准备过年食品,打扫房屋,到春节时总是累得病倒,直到我姐姐、我、妹妹稍大时,担起了这一重任,母亲才能在除夕时,大家一起守夜,放鞭炮,看春晚。

后来,我,姐姐、妹妹在79、84、85年都考上了大学,这里面父亲的坚决支持功劳最大,母亲则积极筹钱居功至伟,虽家里经济更紧,但从脸上看,情绪始终是乐观的、向上的,尤其是一家出3个大学生,在附近胡同里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毕业后,又为子女操劳万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们万家后,父母都已老了,身体都不好。特别是母亲,在1994年患了脑血拴,半身不遂,我们姐弟妹都全力照顾,95年后半年病情加重,后来成了植物人,每天通过鼻饲进食,1996年撒手人间。1997年父亲病逝。值得相对欣慰的是,我们3子女都床前尽孝,姐姐付出最多,妹妹和我孩子都幼小,所以相对不如姐姐尽的力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论语》中的名言,意即: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这是人生之悲剧,但值得安慰的是,父母病 重期间,子女都在床前侍候,都看到了父母闭眼离开的那一时刻。我们三子女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三次上坟扫墓,但思念父母养育之恩,仍觉得难报万一。我真的很欣赏古代父母去世的《丁忧制度》,重孝期间寨守孝三年,有了良好的制度,就能更好付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身心力。目前,我国已确定每年清明节为传统节假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已有传统的继承的弘扬。

年轻的,或年长的朋友们,乘着父母还健在,常回家看看,常陪陪他们吧,不然真的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就追悔莫及了。

一生孤苦的母亲(一),记母亲曾经的失子之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